书城小说国家使命
2668600000011

第11章 向军旗敬礼(2)

王希维首先分析了他们所处的位置,身后是一望无垠的大戈壁,直通吕九庄,前面是难行的山路。如果选择山路乘夜色到汤县给红军报信的话,很难说不被敌人发现。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但救不了红军,而且他们千辛万苦获取的地质资料将会落入敌手。

“怎么办?”邵一波、粟一森征求王希维的意见。

王希维果断的说:“我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给红军报信,由我和粟一森负责。我们马上掉头到吕九庄,请吕泰山做向导,抄近路向红军报告敌情。另一路由邵一波负责,把全部的地质资料带上,神不知鬼不觉地返回蓝河。”

邵一波不同意王希维的意见,他说:“这样,希维办法多一些,这地质资抖由你负责保护!我和一森按照你的建议负责给红军报信。”

汪希维还想坚持自己的意见,粟一森坚定地说:“希维,一波说得对!我们没有时间了,就这样分头行动吧!”

王希维只好含泪与邵一波、粟一森告别,然后绕道凉州,顺利地把地质资料送到了蓝河。

红西路军将士在吕泰山、邵一波、粟一森的指引下,通过小路很快包围了埋伏在山里的敌人。他们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向敌人发起了激烈的攻击。

刹那间,山沟里、戈壁滩上硝烟弥漫,炮火横飞……

战斗从午夜持续到了天亮,红军将士们打垮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反攻,终于在敌人援军赶到之前结束了战斗。这次战斗虽歼敌四千余人,但红军也伤亡惨重。邵一波、粟一森也参加了这次战斗,不幸的是,他们全都光荣地牺牲了。

……

苏青林沉痛的指着墓碑对大家说:“同志们,就是邵一波、粟一森同志,用生命掩护王希维同志把考查的地质资料送到了蓝河,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有色金属工业指挥部。否则的话,我们的这项工作就得从头开始。”

这是个用石头圈起来的墓地,坟头上不少地方已经塌陷了,还有好几处小动物进出的洞穴。坟前的墓碑上写着,“地质英雄邵一波、粟一森之墓。”

全体将士摘下军帽,向墓碑低头默哀。

苏青林带领大家向英雄鞠躬、致敬后,看着雨水冲洗得斑斑驳驳的坟头,他的双眼湿润了。当年清华大学时的同学和地下党的战友,如今是天各一方、生死两界。在革命的生死关头,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邵一波、粟一森选择了大义凛然、慷慨赴死。正是千千万万像老同学一样的仁人志士,以这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铸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有了这种宝贵的东西,才使中国革命不断地走向了胜利。

面对牺牲了的战友,苏青林深感这次进山任务的艰巨和责任的重大,他转身面对着大家,大声说道:“同志们!多年前,我们的红西路军在西征过程中,在这里打过一次大胜仗!而我们的两位同行,邵一波和粟一森在这场战斗中英勇地牺牲了。我们要为有这样的同行而感到自豪!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向英雄学习!打赢新川峡有色金属工业建设这场伟大的战役!”

“向英雄学习!”马云天带领大家振臂高呼。

“向英雄学习!”全体将士齐声高喊。

“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建设再立新功!”马云天继续发出发自肺腑的高呼。

“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建设再立新功!”

这声音,惊天地,震长空,久久地在苍茫的戈壁大漠回荡。

烈士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感染着大家,战士们群情激昂,更坚定了建设新川峡、开发地下宝藏的决心。

4

过了泰山隧洞,队伍马不停蹄地继续行军。

起先还在一边赶路一边观望四周景致的官兵,现在已经没有了那份心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快点到达目的地。然而过了山洞,走了一程又一程,视野里还是一片无垠的戈壁,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战士们中有一部分人不是西北人,生平第一次面对这么长时间的戈壁行军,着实领教了大西北阳光强、风沙大以及满目荒凉的特点。

在“嘎斯69”吉普车上,苏青林望着前面的千里丝绸古道,禁不住思绪万千,遥想着金戈铁马、商旅驼铃,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从这里经过,将丝绸之路延伸到了中亚和西亚,开辟了亚欧大陆的通道,其间经历的千难万险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中虽然倒下了不少人,可仍然有有识之士前仆后继,不断向前,才有了今天的丝绸之路。

马云天见身旁的苏青林两眼望着前方,眉头紧锁,腮帮咬得鼓鼓的,一副沉思而感怀的样子。他猜想苏青林可能是为眼前的荒凉而感伤,便脱口说道:“一进汤山关,两眼泪不干,朝前看,黄沙戈壁滩;转身看,凉州在后边。”

苏青林没有答话,拿起望远镜,想看看戈壁的尽头,嘴里不由念叨着:“‘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放在这里似乎很贴切哦。”

“这又是哪个名人的诗,简直说绝了,这一路上就是没有多少行人啊。”马云天即使不懂诗句的含义,不过听着也感觉到了一丝意境,兴奋地拿出香烟,给两个人点上。

“这是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的前两段,写了戈壁滩荒芜寂寥的情景。”苏青林吸着香烟,打开车窗,“这一带应该是河西走廊中段,远在上古和中古时期,据说这里曾经水草丰美,林木茂盛,只是后来由于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为的砍伐毁坏,才使得这里沙化愈来愈严重,最终成了如今的荒凉之地。”

“是啊,这里的天气也古怪,老天爷说变脸就变脸,一点也不含糊。”马云天点点头,回忆着儿时在家乡时的一些记忆。

“我们在清华大学时,老师曾经说到过河西走廊的风,高山和荒漠盆地间的地方性环流在山麓间遭到破坏,转变成地方性极强的山谷风,这种风叫‘安西风’。”苏青林望着天空,他还没有目睹过这种大风天气,“安西风带来了大量的沙尘,破坏了这里的植被。”

“这里的风沙大,很糟糕,沙尘暴大口一张,可以吞下一个村庄哩。”马云天声音低沉地说。

苏青林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的确很重,除了开矿以外,还要改变这里的工作环境,改变这里的生活环境,决不能因为开发资源而又破坏了环境,一定要注意化解这其中的矛盾。要带着大部队在这西域边陲的深处,走尽崎岖路,踏上阳关道。“阳关”二字是古人渴望在历经千难万险后踏上光明前程的寄托,如果说走过阳关,便是“大道如青天”的好兆头,那么,苏青林坚信这里应该是阳光在风雨后的人生转折点。

马云天指着远处突然出现的一片绿洲,告诉他那就是吕九庄。苏青林闻声举起望远镜搜索着:“政委,你看我们把指挥部设在什么地方合适呢,这个地方要离矿山近一点,离村庄远一些。”

马云天指着村子西边说:“我觉得那里很合适,够我们几千人折腾了。可是今后就不敢说了,各路建设部队到了,那住宿可就成了大问题了!”

苏青林点点头,过不了多久秋天即将来临,戈壁滩的气温会骤然下降,战士们的身体是建设新川峡的本钱啊,住宿问题一定要安排好。想到这里,他问道:“政委的意思是……”

马云天望着前方山下的吕九庄回答:“我的意思是先住在村子里,因为我们的帐篷还严重不足。住下后,我们赶紧得盖一部分干打垒的房子,然后再把部队撤出村子。”

“不妥啊。”苏青林摇摇头,眉头不由的打了一个结,向远处张望着。

“怎么个不妥法?”马云天把身子侧过来,不解地望着苏青林。

“我们这么多人住在村子里,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苏青林说着,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处山坡上的一个个洞口,“政委,那,那里,山坡下的洞是咋回事?”

“那是早年掏金子的人挖的山洞,……怎么,难道我们住住那里吗?”马云天一脸的诧异,皱着眉想了想,回头看着苏青林笑了:“不过,住在那里也有好处,地势干燥。对了,吕九庄老村长吕泰山也是住在那样的窑洞里。如果是这样,这些山洞可以住不少人呢……师长,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笑谈中,住宿问题就这样基本上解决了。马云天笑着说:这也太有点容易了吧?苏青林望着望远镜里的一排排山洞接着说,有时候,好些问题就是在不经意中解决的。除了那里的山洞外,我们还可以在山洞前边的开阔地布置帐篷,安营扎寨。你看看,那里不但与村庄有一段距离,而且到矿区也不是很远,是部队驻扎最理想的地方。

这时候,通讯员飞马赶到了车子跟前,说吕九庄来人了,要请部队到村里去驻扎。苏青林和马云天连忙下了车,见吕九庄老党员、支部书记刘天宝小跑着过来了,亲热地唤道:“首长,老村长派我来请解放军进村,我们接到县里的通知后,就把房子腾好了。”

苏青林和马云天相视一笑后,马云天上前握住刘天宝的手说:“刘书记,村民的好意我们心领了,谢谢你们,谢谢老村长,我和师长改日去拜望大家。”

刘天宝一听,知道部队没有进村的意思,不由一愣,失望地说:“怎么的,部队不去村里住呀?那可不成,我们这个鬼地方白日热得了不得,黑里冷得受不住,不进村你们去哪里住呀?”

“我们有帐篷,还有窑洞,你看看,那么多哩,就不麻烦乡亲们了。”苏青林右手握着刘天宝的手,左手指着不远处小龙山下的那片开阔地带和窑洞说。

刘天宝说什么也不答应,拉着苏青林的手不放。苏青林对村民的淳朴和热情十分感激,但想到指挥部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会很长一段时间驻扎在此地。于是,他拍着刘天宝的肩膀诚恳地说:“刘天宝同志,乡亲们的心意我们领了。我们这次要常住,需要很长的时间,到村里确实不方便!太打扰乡亲们了,以后还有许多事要麻烦大家呢!”

“苏师长,马政委,你们别见外啊。”刘天宝见他们执意不进村,不知如何是好了。

“刘天宝同志,我们不是见外。这是我们的规矩,我们不能违反啊。”马云天再次握着刘天宝的手,抱歉地说:“谢谢你们了。”

刘天宝知道军命难违,理解地点点头:“这样啊,那我们怎么也不能让你们违抗军令啊,不过,要住在那些山洞里的话,我们可以帮助你们收拾一下。你们先走,我回村里让大家准备一下麦草和铺的东西。”

“别太麻烦了……”苏青林的话还没有说完,刘天宝已经转身向村里奔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