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象无形曾国藩
2665300000017

第17章 圣谕颁到(1)

导读:国家经制之师暮气已深,到处乌烟瘴气,已担负不起御寇平乱的大任;诏令各省倡办团练自保,百姓苦不堪言,不能安民靖土反倒借机生事。

曾国藩久历官场,洞悉利害,岂肯孤注一掷?

这时,同样在籍丁忧的翰林院庶吉士郭嵩焘来到了曾府。

(正文)子时的湘乡荷叶塘白杨坪曾府,被浓浓的夜色包裹着。

曾府有三座牌坊,依次是孝廉第、进士第、翰林第。

三座牌坊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大,一座比一座壮观。这是曾国藩为曾氏家族挣来的,是曾家的脸面,是曾家的荣耀。

曾府上下此时是宁静的,只有树上的鸟儿偶尔有鸣叫声。

曾国藩的书房里却亮着灯。灯光从窗户透出来,显得格外扎眼、醒目。

曾国藩坐在案头,桌上摆放着一真的书信和上折专用的龙纹纸,香炉里燃着两柱安神香。

晚饭前,曾国藩接到了朱孙诒派快马送来的军情快报,知道了汉口失守的消息。

军报未及看完,曾国藩惊愕了。他没有把饭吃完便默默地放下了筷子,一个人走进书房里,开始静思起来。太平军没有打破长沙,却轻易地占领了汉口,这是曾国藩无论如何都不敢想的事情。汉口是湖北仅次于武昌的军事重镇,汉口的失去,导致武昌门户洞开。武昌已是岌岌可危了。

在曾国藩的心目中,太平军不过是一群愚昧无知的乌合之众罢了,是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的。现在想来,他是低估太平军的作战能力了。可以肯定的说,太平军不仅有很强的作战能力,高级统帅里面,也有甚懂兵事的人物。

如果说,太平军打破汉口前,曾国藩还想奉诏帮办团练的话,那么现在,就算夺情起复他出任前敌的钦差大臣,他也不会出山了。

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治吏安民尚可,领兵打仗却非己所长。

曾国藩署理过兵部侍郎,深知国家经制之师已腐败透顶,根本担负不起御寇平叛的大任。而仅靠团练与太平军作战,这又几乎是万不可能的。团练是什么?是民团。国家既不拨饷,又不供粮,所用枪械更无从支取。

自己不出任这个团练大臣,或许能保住现有的声望,一旦奉诏,不禁眼前的一切将化为乌有,还要背个不孝的恶名。读书人爱惜自己的名声超过生命,这是中华几千年形成的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是通病。曾国藩不可能免俗。

把绿营抛出在外,仅就团练而言,曾国藩不仅看过罗泽南、刘蓉办的团练,还亲眼见了宁乡的团练。给曾国藩的印象,湘乡的团练也好,宁乡的民团也罢,根本就上不了沙场。与其说各省都在倡办团练,不如说各省都在大演闹剧。

曾国藩回过头来又想,洪秀全的太平军尽管也未必就能成什么大气候,但眼下毕竟人多势众,想打败他,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老话讲,为官为吏者不可怕,知书达理者也不可怕,愚昧无知者最可怕。他们视自己的生命如草芥,不怕死,敢斗狠。用脑袋堵枪眼,用躯体挡炮火,义无反顾。他们生活在别人制造的谎言里面,任人驱使不自拔,任人宰割心情愿。

相反,现在大清国旗营的都统、将军,绿营的提督、总兵们,又怎么样呢?他们无一不在中饱私囊、走私贩私、克扣军饷中生活着。这些人被国家养肥,每日花天酒地,又个个贪生怕死。能冒功则冒功,能吃空饷则吃空饷。赛尚阿、徐广缙、向荣、和春,乃至湖南提督鲍起豹,几乎无一例外。

这些还在其次,最让曾国藩寒心的是,当今的天子咸丰皇帝,马上不会治军,马下又不会治国。既缺少见识,又喜怒无常,分明就是一个现世阿斗!曾国藩始终想不明白,道光皇帝放着聪明能干的六皇子奕不用,偏偏立这么个跛子来继承大统!这不是坑国家吗?尽管遗命奕为恭亲王,但这个跛子,防恭王如防贼,有事宁可和肃顺商量,也不让恭王靠前!

曾国藩越想越觉得,自己如果奉诏出山办团,有百害而无一利!说不定,他半世的清名,在这一瞬间,便毁掉了。这是极其不划算的事。

一连燃了三遍香,子时早已过去,曾国藩仍无法入眠。

第二天一早,曾国藩匆匆用过饭,又到母亲的灵位前添了三柱新香,便快速走进书房。

王荆七按着曽国潢的吩咐来给曾国藩摆茶时,见曾国藩正伏案疾书,草拟奏章。

得到王荆七的禀报后,曽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兄弟四人,马上便聚在了一起。很快,曾国潢兄弟四人又走出房间,一起走进曾麟书的书房。

经过深思熟虑,曾国藩此时已打定了主意,不出山帮办什么团练,疏请在家终制。

奏稿刚刚拟完,尚未进一步修改,王荆七这时又走了进来。

曾国藩把奏稿推了推,问:“七哥,有事吗?”

王荆七小声道:“大少爷,郭翰林到了。四少爷六少爷他们几个,已带他去看过老爷和拜祭过老奶奶,已经过这边来了。”

“什么?——”曾国藩一愣:“你是说郭筠仙?―――他不是进省了吗?这么快就赶回来了?”

曾国藩话毕起身。

身着素服的郭嵩焘一步跨了进来,一见曾国藩当先打个恭道:“门生重孝在身,不能给恩师施行大礼。望恩师恕罪。”

曾国藩一把位住,道:“筠仙,快不要这样!我前儿去看你,你进省了。你快坐下。见到罗山和孟容了吧?”

郭嵩焘坐下叹口气道:“您说我们两个,丁忧也往一起凑!罗山回来了,听说孟容也回来了。恩师,想必接到圣旨了吧?”

曾国藩默默点了一下头。

郭嵩焘从袖里摸出一封信来,往桌上一放道:“这是张抚台写给您的,一再嘱我亲自交给您。我现在是他的治民,宪命难违呀。”

曾国藩接过信尚未讲话,王荆七已端茶进来,口称:“郭翰林,您老请用茶。”

郭嵩焘点一下头:“好,好!七哥呀,你可比我进京前胖多了。”

王荆七笑一笑,刚走出屋子,曾国潢又走进来坐下。

曾国藩奇怪地问:“澄侯,你有事吗?”

曾国潢慌忙起身说:“我没事,就是过来看看大哥有没有什么事。”

曾国藩说:“你过一会儿让人去把罗山和孟容请过来,让他们两个陪筠仙一起吃饭。”

曾国潢答应一声急忙走出去。

曾国藩一边拆信一边说道:“筠仙啊,你以后还是改改口吧。恩师恩师的,我何曾教过你一天?”

郭嵩焘道:“您可不能打赖。我可是和李少荃同时进门拜师的。您准少荃称恩师,就得准我称恩师。”

曾国藩道:“您和少荃不一样啊。我和少荃的令尊是进士同年,辈分相当。我们以后啊,只能兄弟相称。”

郭嵩焘道:“那可不合适。”

曾国藩笑道:“筠仙啊,你要是看得起我,以后就称我一声涤生。”

郭嵩焘笑道:“您要是不觉着委屈,我以后就当真称您涤生。”

“这样好,这样好。”曾国藩口里说着,两眼已开始很认真的看信。

只看了几行,曾国藩脸色已是大变,口里不由自语了一句:“武昌到底还是破了!”

郭嵩焘小声叹息道:“长毛只用二十几日便打破武昌,官军大半被杀,城池被洗劫一空。书院、寺庙、道观,还有大量的珍稀图书、典籍,数不尽的古老建筑,统统付之一炬!最惨的是文庙,被扒掉不算,还被改成了茅房!只是可惜了常正夫一家大小,全部被长毛投进了井里!常正夫本人,则被扒皮萱草吊到了城头之上!我听从武昌逃过来的人讲,武昌一战,城墙都打红了。听张抚台说,长毛打破武昌的当日,就将城中二十至五十的男女百姓全部逼编成伍。男编男营,女编女营。十三至二十之间的女子,则全部被匪酋纳到身边侍寝。有不愿意的,不是被乱棍打死,就是被抛入江中活活淹死!长毛现在已经拥有了三十万人马,近一万五千条船只,好不嚣张!听说,洪逆很有可能把武昌当成他们伪天国的都城啊!”

郭嵩焘话音未落,信已从曾国藩的手里滑出,飘至桌下。

曾国藩两眼发呆,脑海一片空白,口里喃喃自语道:“武昌成了伪都城,洪逆岂能放过我湖南啊!船多人众,船多人众!”

郭嵩焘接口道:“涤丈,您老所言不错。洪逆真把武昌当成伪都城,必重犯长沙!如此一来,不仅长沙岌岌可危,湖南全省都将不保啊!张中承已经把您老的办事衙门都准备好了!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您老了!”

一听这话,曾国藩猛然清醒,急忙用眼看了看案上刚刚草拟出的奏章。

郭嵩焘顺着曾国藩的眼光一看,稍一沉吟,便倏地伸手把奏稿拿过来。

郭嵩焘一边看一边说道:“果然让张抚台料中了!筠仙没有想到,张采臣看人竟然这般准!”

曾国藩顿了顿,苦笑一声道:“筠仙哪,我大清以孝治天下,百事孝为先。家母匆匆入土已是大不孝,我结庐刚及白天就出去办事,将何以面对天下人?你郭翰林在籍,不是也未出去吗?”

郭嵩焘急问一句:“涤丈,您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说什么?有话,您可以瞒别人,但却不能瞒我呀!”

曾国藩从郭嵩焘的手里把奏稿拿回来,忽然重重叹了一口气道:“筠仙,接到圣旨的那一刻,我的确有进省的念头。何也?因为我不能坐视洪逆毁我中华根本而不理!可我想了又想,又不能不改变主意。帮办团练这件事,我办不来呀。”

郭嵩焘一愣问:“您老何出此言?天下谁不知道,您老是做过兵部侍郎的人?帮办团练做不来,说出去小儿都不信——别是您老还有其他什么顾虑吧?——您老审过琦善。琦善革职、革爵,流放黑龙江宁古塔充军。听说,很有可能接替双福出任湖北提督;您老参过奉天府府尹鲍起豹,鲍起豹革去伯爵,降授湖南提督,现在就在长沙。您老莫非顾虑他们?”

曾国藩默默地端起茶杯,喝口茶道:“筠仙,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吧——这不是送客,你千万不要误会——最近天干地燥,全靠水养着。筠仙,你也品品,这是香妃茶呢!”

郭嵩焘不得不端起杯喝了一口,道:“味道果然醇正啊。”

放下茶碗,郭嵩焘低头思索了一下,慢慢抬起头来说道:“涤丈,现在各地都在起复归籍官员办团练,或由制军札委,或由部院饬命。但上头却独给您老颁了专旨。您老不想听听这是为什么吗?”

曾国藩两眼望定郭嵩焘一言未发。

郭嵩焘又喝了口茶,这才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太平军对长沙撤围,并不表示对长沙死心。太平军最怕浪战,而张中丞请出左宗棠,恰恰是太平军的克星。因为左宗棠向张中丞所献的计策,无一不是浪战。

左宗棠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讲的:“长毛怕浪战,我必用浪战对之,方能保长沙无恙。”

张中丞言听计从,果然得手。

但武昌被太平军攻取后,长沙文武官员的心又都悬起来了。因为他们心知肚明,洪秀全既然想定武昌为都城,就不可能放过湖南!而太平军欲取湖南,则必先取长沙!

但长沙的兵力不足,是张亮基头疼已久的事了。

徐广缙、罗绕典、向荣、和春等部人马已全部离开长沙。现在的长沙,除了鲍起豹的提标、张亮基的抚标外,就是江忠源的楚勇了。现在的长沙守军,全部人马加起来也不足万五。

请旨搬兵已不可能,左宗棠于是献计曰:“要使长沙久安,须从团练上下功夫。湖南已有团练近三千人,散在各县。目前,只需巡抚衙门照以前圣旨所云,札委一人出来主持,方能真正奏效。但这人无论官职大小,必要是个懂兵的。”

左宗棠的话,已含有不容置疑的跃跃欲试成分。张亮基当时也确把这左宗棠列入第一人选。

但要办这件事,须经湖广总督衙门同意后方能做成,而徐广缙偏偏又是最对团练没有信心的一个。

张亮基派专差把函文送给正督军向武昌疯赶的徐广缙,提出要委左宗棠统筹办理湖南全省团练。

哪知函件送到徐广缙手里,徐广缙不仅没准,还回函斥责张亮基糊涂。说湖南籍官员数不胜数,偏要举荐一个善说大话的举子帮同团练,湖南无人耶?

接到徐广缙的回函后,张亮基便开始苦恼起来。

左宗棠偏偏不识时务,还嚷嚷着要做出个样子来给徐广缙看。督抚不和本就是皇上家的大忌,如果张亮基置徐广缙的斥责不顾,执意札委左宗棠来办团练,徐广缙势必恼羞成怒。当真闹到皇上那里,事情可就有大麻烦了。

这时,湖南藩台徐有壬则向张亮基进言:何不奏请在籍守制的曾国藩来长沙帮同办理团练?这样既省去向制军商量,又可成就办团练这件事。可不是两全其美?

张亮基见徐有壬说的在情在理,不及细想就答应下来,转天就着左宗棠起稿。

左宗棠一听大惊,忙向张亮基进言,说徐藩台要误中丞大事。

左宗棠是这样说的:“徐藩台对中丞大人所说的话,是把长沙往长毛手里塞,是把整个湖南往火坑里推。万万行不得!”

左宗棠的话令张亮基吃惊不小。

张亮基当即反问:“孝廉公何出此言?——孝廉公难道不知,曾涤生是做过兵部侍郎的人吗?不要说请他办理团练,就是朝廷命他督办湖广军务,也是可以的。”

左宗棠振振有词道:“中丞大人有所不知,那曾涤生是个惯读史书的书呆子,做起八股文来海内皆称第一。别看他做过兵部侍郎,就算做过兵部尚书,他也不过是替朝廷写写章程,人云亦云而已。而我湖南团练,是要保护长沙做后备力量的。您向朝廷奏请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来做此事,无异于打狗腾云、牵猪涉河!不是要误大事吗?”

张亮基听了左宗棠的话,当下笑了一笑道:“照孝廉所言,那曾涤生真是百无一用了?”

左宗棠脸色一红道:“好像也不能如此说。但他用兵打仗,却是真的不行!”

张亮基出于无奈,只好道:“左孝廉哪,本部院今日透个秘密给你。你知道本部院亲去东山请你出来佐幕,是何人所荐吗?”

左宗棠倏地瞪大双眼,问:“不是天下人的传闻才——”

“天下人的传闻?”张亮基苦笑一声道:“天下人传闻什么?——天下人传闻,曾涤生胆大到敢审候爷!天下人传闻,曾涤生敢凭着一身正气,一次斩杀十几名满秀才!天下人传闻,曾涤生官至二品,还在靠借债度日!左孝廉,你还用本部院讲下去吗?——没有曾涤生一次又一次的举荐,本部院如何能知道,湖湘还有一个号称今亮的左宗棠?”

左季高脖粗脸红道:“中丞大人,您老不是故意羞臊季高吧?”

“非也!”张亮基摇摇头道:“如要羞臊孝廉公,本部院就不会去请你了——季高啊,本部院今日和你说句实在话,当今天下最知人者,曾涤生当属第一!不是今亮佐幕,长毛最先打破的恐怕就不是武昌而是长沙了,被扒皮萱草的也就不会是常正夫而是张采臣了!坐在这里讲话的,也不会是本部院,而是洪、杨等匪酋!”

说到此,郭嵩焘特意补充道:“涤丈,我讲的这些,并不是要挑拨您老与季高的关系。其实,您们两个的关系,又岂是别人能挑拨的?”

曾国藩奇怪地问一句:“筠仙,你说了这大半天,涤生还是不明白,张中丞既然想让我帮同团练,如何不直接札委,却要奏请皇上?”

郭嵩焘道:“您老倒是会问!他张采臣直接札委您老帮同办理团练,您老肯听他的?您老可是在籍二品部堂,他不过是个地方官罢了!您老不要忘了,张采臣可是个好面子的人哪!”

曾国藩皱眉思索,没有言语。

郭嵩焘笑道:“罗山进省前,他同孟容走过一趟湘阴。他二人同我讲,您老已到校场偷偷看过团练。看过之后,您老嘴上并未说什么,但他俩从您老的脸上已经看出,您老的心里,却是和那徐制军一个想法的,对团练是不抱任何信心的。尤其是在守制期间,您做为礼部侍郎,凡事都可马虎,只这孝字上,断不敢马虎。筠仙说句您不爱听的话,您是怕画虎不成反类犬,授人以笑柄,期满复出,不好做人。涤丈,我猜得可对?”

曾国藩嘴上不着一词,但心里却对这郭筠仙千服万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