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一只大大的LV旅行包,踩着一双银色灰色相间的时髦运动鞋,姜宏波如约出现在拍摄现场。“我可是闻着球场的味儿进来的。”一进门她就大剌剌地笑,同在场的每一个人热情打招呼,态度真诚,毫无矫揉造作。“我对排球馆的味道尤其熟悉,排球的皮革味儿,就算是球落在地板上时击起灰尘的味儿我也能闻出来。”细长高挑的身材裹在一袭黑色的大翻领羊毛外套里,——终究也是身高的原因,她离开了一直热爱着的排球。没能在运动场上成为如偶像孙晋芳一般的排球明星,她却渐渐在娱乐圈发展得风生水起。——“一切成长能量,”她说,“都是拜当年的运动生涯所赐。恒久力量,则是拥有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练天天骂我,说你是打球呢,还是跳舞呢
为了配合拍摄主题,细心的姜宏波特意带来两只排球作为道具,其中一只闪亮的蓝色排球,还是她两年前去巴西旅行时买回来的,“那里海滩上沙滩排球特别盛行。”一谈起排球,她更是眉飞色舞。虽然离开排球队已经十几年,但是她的“排球情结”一直挥之不去。
九岁就开始在排球场上摸爬滚打,排球于她的记忆,早已是根深蒂固,——她形容自己那时“又黑又瘦”。彼时,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令国人欢欣鼓舞,幼小的姜宏波在同样是排球运动员的哥哥的带领下,顺理成章进入排球队。
在排球场上,她的角色是二传,是场上的核心人物。但因为她的力量不够大,教练便给她增大运动量,“二传首先要增强手指的力量,”姜宏波回忆说,因为瘦小,她的手指比较软,缺少力量,还经常被球打蒙,“教练天天骂我,说你是打球呢,还是跳舞呢?”她挺直腰板,坐在柔软的长条沙发上,一边哈哈笑,一边用手比画着,“因为我总是习惯手抖一下再往外传球。”
解决之道是打沙袋球,就是往废弃不用的排球里灌满沙子,重新缝合好再用。一个球大约七八斤,非常沉,每天练习传沙袋球,以增强指力。她伸出十指:“你看,到现在我的手还这么粗糙,指关节也这么粗大,”她开自己的玩笑,“一看就挺爷们儿的,一点都不纤细,不像女孩子的手。”语气里却是全无抱怨。沙袋之外,教练还让她做指卧撑。别的队员做俯卧撑,她却要做指卧撑,并且速度和频率必须同别人保持一致。为了避免挨骂,她主动给自己“开小灶”,增加运动量,自觉与自制的习惯就这么慢慢培养起来了。后来,她一分钟能做到二十几个。
集训期间是最辛苦的,一天要上四次训练课。早上五点起床,外面黑漆漆一片。东北的冬天,有时会达到零下三十几摄氏度,风吹在脸上,如同被刀割一般。400米的跑道,做准备活动时最少得跑5圈。“远远地看去,每个队员的脸上都有一层白色的雾气,像火车头的蒸汽机冒蒸汽一样。”这是她脑海中记忆清晰的画面。“像一场梦,但是异常清晰。”
化妆的间隙,她和造型师探讨护肤之道,当被称赞皮肤紧致时,姜宏波开心地笑。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她,不是因为她是排球运动员姜宏波,而是因为《别了,温哥华》和电影《钢铁年代》里她演过的那些角色。——事实上,因为身高的原因,她还是不得不离开了排球队,离开墙上贴了中国女排主力孙晋芳照片的运动员宿舍,并且因缘聚合地进入娱乐圈,成了一名演员。
不管对手是强还是弱,你都要表现出你的风格来
玩票是一回事,做专业演员又是另一码事。——她曾经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台词。为了改掉一口东北话,她学习普通话,每天练习“八百标兵奔北坡”之类的绕口令,读小说和散文,听新闻,读报纸,带着情感,抑扬顿挫,拿出当年做指卧撑的精神来。
第一次拍戏,便有人称赞她心理素质好,她后来又分别同成龙、刘德华、黎明等天王巨星飙戏,心态照旧淡定自若。她说,这些也是得益于运动员时期的积淀。“那时训练的时候,就经常跟男排比赛,他们球的力量大,击球点高,我们也没觉得什么,就是要打出自己的水平。”她把这种心得联系到演戏上,“拍戏也是如此,对手的强与弱跟你并没有关系,在镜头前演戏和在球场上打球完全是一样的,”她说,“不管对手是强还是弱,你都要表现出你的风格来,你必须完全没有杂念进入你的角色,对方出招,你得接招,并且要给他回得更狠。这样才好看,自己演得也过瘾。”
行走娱乐圈里,她的态势越来越顺利。姜宏波的人生态度却是愈加淡定。不拍戏的时候,更愿意宅在家里,不去作无谓的应酬。坚持吃素食,每天打坐,保持着内心的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