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清水心得
26257800000135

第135章 平面电子轨道

平面电子轨道原理

(看这章之前请必看《极限时间》)

核有两极,电子岂可乱飞胡窜。

将微观再微观化,放大再放大的思想就可以看清原子的结构。

根据极限宇宙论和极限世界观。电子的运行轨道是在同一平面,也只能在同一平面。

从原子模型出来,人们就一直认为电子的运行是三维立体的。

但是这与原子核的两极确实不相符的。想想太阳系就知道电子不可能在空间上到处乱窜。

电子的运行轨道既然是平面的,所有电子都在一个面上(赤道平面),那么为什么原子是圆的?!也就是我们看上去的电子运行轨迹是圆球状的,也就是电子云。

用极限世界观和极限时间就可以圆满的解释这一点。

首先原子中心的原子核有南北两极,所有电子在其赤道面上运行。这就是一个平面。这个平面绝对的来说是个椭圆面,因为所有的运行轨迹不可能是个绝对的圆,所以用椭圆是最为恰当的。而且电子的轨迹用椭圆描述更为恰当。

我们得到一个椭圆面,怎么样才能让它变成一个尽可能圆的球?

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

如果地面上有一个环,怎么变成球?一目了然,将环立起来,转起来就成球体了。如果这个球体在上下左右,南北东西的运动,那么环上的点的轨迹还有规律吗?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是绝对看不清原来的轨迹,那就是个圆。

将环变成一个椭圆面。照样飞速的转动,最终会在空间内形成一个球体。这个球体和中心就是原子现实结构。那么真实结构还是个椭圆中心。

核有两极,怎么可能会让电子乱窜。

之所以看这章之前必须要先看极限时间这章,是因为要用到极限时间来解释我们看到的原子结构和真实的原子结构。

原子的真是结构是像太阳系和银河系这样的椭圆盘,每个电子的运动轨迹都是椭圆的。那么根据极限时间得到现实中的1s大约等于8.6521*10(27)方s。这么大的时间差距,同样的极限时间内,原子界中电子转了一圈,而现实却观察到了电子上亿圈。这样的速度我们观察到的平面原子就肯定变成一个接近完美的球体了。这就是观察到的原子模型。

与极限世界原子模型相比,极限宇宙论解释得出的原子是平面模型。其电子轨迹有着相应的规律,而且每个电子不会相撞,是因为电子的轨迹不可能相同在同一轨道上!有极限时间将微观放大,可以得到一个外形不规则,但是运行规则很明确很规律的结果。

同样用来解释很多的电子理论也很恰当。

虽然原子界内电子是做的平面轨迹,但是原子核都有着倾斜的自旋轴,另外电子也有倾斜的自旋轴,那么原子核的转动就导致了整个椭球轨道变成了球。

如果从某一相对角度来看,太阳系以及银河系都应该能变成一个球体。只要将时间加速,就可以看到结果了。原理主要是环的转动形成了球,误导了不少人。

这样的观念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不过要想转变观念还不是一时的事。不过关于原子核极和轨道平面,凡是学过初中物理的人,应该能理解电子为什么只能在原子赤道面上运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