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魏雍策
25999800000004

第4章 入泰山康粲窃奇谋

且传曹州牧令,先赞宋含、裴宕破敌有功,现值国难之际,无法封赏,功劳权且记下,待贼寇平定按功封赏,后说贼青龙将军张余率紫微军五万进犯泰山郡,令裴宕领本部人马一千,速前往泰山太守刘安处御敌。

刘安,字和悦,汝南弋阳人氏也,其萌荫于汝南刘氏,虽生于名望大族,然为人正直,德高望重,年轻时其中正官曾另赞其曰:“善谋勤政,肱骨之臣。”后首任安丰郡太守,三年任内,民殷郡富,周围郡县多有慕名而迁之族。后升任廷尉,掌管刑狱,为显公正,遂于大堂立一屏风,审案之时,不见其面,不问出生,只闻案情,数斩犯法的纨绔子弟,故洛阳童谣道:“刘廷尉,明是非,门阀士族惧其威,惧其威,惧其威,洛阳至此无冤鬼。”然其任职六年,得罪皇亲国戚、门阀士族无数,汝南刘氏族长,刘安之兄,豫州牧刘平甚是担心,遂欲上表朝廷改任刘安为徐州牧,然诸葛氏、公孙氏、夏侯氏暗中报复,设计陷害刘安,刘安无奈被贬至泰山郡任太守。

翌日,裴宕与杨苏、罗抗、杨曦、萧洛等人商议未来如何谋划。杨苏曰:“如今天下方乱,时局未清,不妨先投泰山刘安,素闻此人大义,或许我等可有机遇。”

杨苏本欲留下杨曦、萧洛两位女子,然萧洛不肯,曰:“小女子自当也去投刘安,非与尔等相干,乃是我自己之事。”而杨曦听到这里,也不肯留在巨野,誓要与兄出征。杨苏无可奈何,只得应允。

后人有诗曰:魏室倾颓宗庙堕,龙凤出泽跃海阔。谁道豪杰多男儿?凰麟亦可谋帷幄。

遂宋含命裴宕为县尉,上表曹州牧临时拜杨苏为县丞,罗抗为都伯,统兵一千前往泰山郡。宋含和杨苏等人约见曹陵、诸葛胤,此二人乃是山阳县士绅商族,二人与杨苏等人交谈当今时局,二人深感杨苏之才,裴宕之勇,杨曦之巾帼英雄气,故赠好马五匹于杨苏等人,另外送军马百匹以组骑军,而萧洛自骑其马,未收战马。二人好奇,故求借马一看,萧洛曰:“可。”

二人得见萧洛之马,甚为惊奇。曹陵本是魏室宗亲,垄断兖、青、徐、豫马匹生意,极善相马,曹陵观此马曰:“此马黑若石炭,身无杂毛,额头有弦月,是否唤作‘寐麟’?”

萧洛答:“是也。”

曹陵时而露出赞许之色曰:“此马体长型方,躯强干壮,颈长额宽,背平胸深。有草腹,尻圆润,后肢似刀,筋腱突明,蹄质紧硬。真乃上乘之马,非焉支山下不能产也。纵使洛阳宫闱,都鲜有此马。此马在相马大师安夫的《马谱》中排第七,不过安夫本人也只在张掖见到过一次,随后此马便没了踪迹,不曾想到却在姑娘这里,不知姑娘如何得之。”

萧洛曰:“小女子好骑马,恰逢家父在张掖得好马数匹,此马刚好在其中,于是便送于小女子骑乘。若曹伯父喜爱,可赠予曹伯父,以结两家之好。”

曹陵笑曰:“姑娘如此大度,此等好马,纵有万贯,未得其时亦不可得也,故此乃上天赐予姑娘之马,老夫怎能夺其爱。但奢望可试骑一下足矣。”

萧洛曰可,随后曹陵乘此马奔驰于马场。回来后,甚是意气风发,曹陵道:“骑此马奔驰,我仿佛重返而立之年矣!多谢姑娘借马一骑。为报此义,我这里有粮草一囷,轻铠五百,皮铠五百赠予诸位,以资军力。”

后拜别曹陵、诸葛胤,领兵前往泰山郡。此巨野将士皆穿轻铠皮铠,手持良钢直刀,历经两战,皆勇武过人,士气高昂,裴宕观其兵,赞曰:“此一千乡勇可抵鞠义先登军也。”

后裴宕领兵,众人在鲁郡境内迷路,多方打听,才发现一条小道,从而绕至巨平县。刚到巨平县界,忽见前方尘土飞扬,杀声连连。杨苏登山而望,看见双方旌旗,一面紫旗上书青龙将军张余,另一面乃是深蓝旗,上书讨逆将军领泰山太守刘安。杨苏道:“刘泰山在前方与贼首张余混战,观其阵势,我军应当是碰巧进入了紫微叛军的后方,我们若从后方杀出,放火劫寨,烧其粮草,此战必然首立大功。”

萧洛有点疑虑,问道:“传紫微军领兵五万,刘安仅有两万泰山军,敌强我若,这时攻击,岂非以卵击石?”

杨苏解释说:“无妨,前方混战,敌军营寨并无多少人,且敌军不知我等误打误撞到了其后营,敌营必然空虚。我等只需放火,先烧粮草,后烧营帐,擂鼓大噪,敌人必然以为兵多而逃窜。”

众人赞同,遂全副武装冲入紫微军寨放火烧寨,擂鼓大噪。张余看见后方着火,遂回军增援,然军寨中紫微军皆以为后方被大军袭击,皆逃往前军,两军顿时相互踩踏。刘安见势追入营寨厮杀,遂杀得张余大败,弃寨北逃。此役刘安斩贼两万,俘虏五千,缴获钱粮军械无数。杨、裴率军见刘安,刘安下马相迎道:“若非山阳救兵出奇谋攻其后方,此战胜负难料啊。等斩杀了张余,保全了泰山,我必上表朝廷,封赏诸位。”

后人有诗赞曰:泰山巍巍汶水阔,甲兵道卒战北坡。若无义军迷途反,何来刘安辅王佐?

后众人合并一处返回,半路忽然冲出一路人马,约五千人,后押运钱粮军械俘虏无数,其打出白色玄武旗,众人一看,上书武卫将军领东海太守康粲,而为首一人骑白马,便是康粲。康粲此人年仅二七便任东海太守。康粲见刘安道:“刘泰山,我率军前来解泰山之围,刚才遇到贼将张余,便斩了他,另斩得贼军万余,策应了太守您的兵势。”

萧洛听此话,嘲笑道:“只怕谋人是隔岸观火,坐享其成吧。东海之地,离这不过百里。我等从巨野出发,迷路之后赶到尚且能在敌我胶着之时参战,你却等敌军败退而来,好生巧啊!”

“你!何处黄毛丫头,你一个妇人,竟敢牝鸡司晨,岂不乱了祖宗法度,看我不替天行道,斩了你这妖妇,以正视听!”康粲大怒,拔剑欲杀萧洛,而杨苏也迅速拔出长剑,裴宕、罗抗跟着拔出剑,而萧洛自己也不甘示弱,拔刀提枪,众人皆剑拔弩张,山阳义兵见其状,也纷纷拔刀支持萧洛,东海士卒皆面面相觑,纷纷抽出刀剑应对。刘安急忙阻拦,康粲不满道:“我们东海将士,浴血厮杀,只求上报朝廷,下解颓势。今太守您只信一妖妇之言,不信朝廷大将,哼!尔等不足与谋,我等自当离去,他日必然向朝廷上表,控述尔等罪行!”

遂欲领军离去,刘安虽然知道萧洛所说确实是实话,然此时正是平叛危机之时,紫微大军随时可能再来,不能先内斗,于是决定暂时委屈山阳义兵一方,便替萧洛道了歉,并且劝解道:“据山阳县兵说,萧洛萧姑娘也是康太守您治下,东海兰陵萧氏一族之人,就算不给我面子,这兰陵萧氏好歹也是一地名望,这面子不能不给吧。”

康粲甚是怀疑,打量萧洛再三曰:“我怎不知萧氏一族有如此刁蛮女子……算了,那我也卖给刘兄一个面子。不予追究。”

然萧洛不满,赌气策马而走,杨苏见状,想现如今兵荒马乱,恐萧洛有不测。于是交代裴宕率军先跟随刘安回泰山奉高县,自己带妹妹杨曦追回萧洛便回。于是杨氏兄妹骑马追萧洛。萧洛寐麟马虽然脚程快,但却留下踪迹,杨氏兄妹一路追至二十里,在石门山胜涵峰月霁崖边方才找到。

萧洛独倚一大石旁,寐麟马在一旁看着萧洛,仿佛在安慰主人。杨苏赶到问曰:“萧姑娘何以策马而离,如此之举岂非亲者痛,仇者快?”

萧洛道:“我到这里游山玩水也碍着你们什么事了?我自到了这齐鲁之地,就没有顺利过!”

杨苏道:“如此说来,姑娘不是齐鲁之人了,也就不姓萧喽?其实从康粲疑惑中我一看出,以萧姑娘这几日的胸襟来看,应该不会因为几句冲突而离开,相反应当会争辩。如此急忙离开,只怕是这兰陵萧氏的谎言被拆穿了。不过不知萧姑娘可否再次告知真名。”

杨曦疑惑地问道:“萧……洛姐姐又不姓萧了,这既不姓洛,也不姓萧,这……好姐姐,你到底叫什么?”

“萧洛”不以为然地说:“好妹妹,我叫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门阀士族,寒士卑族,都只不过是世人自寻的烦恼罢了。如果你们不介意,继续叫我萧姑娘也好,或者叫我洛儿也可以,反正我本来也和兰陵萧氏有关系,并不是什么假话。”

杨苏问到:“我有一事不明,还望姑娘指点。我本以为姑娘为皇族,故用激将之法请姑娘借曹州牧之兵来解山阳之围。但现在姑娘的身份,却让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借得此兵的,还望指点迷津。”

萧洛道:“怎么借到的有那么重要吗?只要救了百姓,解了危难不就好了。好了,我知道你们是叫我回去的。但是我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杨大哥、曦妹妹答应。”

杨苏说:“萧姑娘请讲。”

萧洛说:“我的姓名乃是父母所赐,本应骄傲,若非我有难言之隐,又怎会隐瞒姓名,行此不孝之举。故希望二位能够理解我的难处,不要追问我的过去。”

杨苏微笑说:“这是自然,等萧姑娘愿意告诉我们再说吧。如今我们只知萧洛而已。”

杨曦附和说:“对,我只知道萧姐姐。”

随后萧洛随杨氏兄妹下石门山而去,三人至一亭边,看其亭名曰寒关亭,亭内坐一老道士,鹤发童颜,道骨仙风,身披鹤氅,手持十绝幡,上有篆书以石门散人。杨苏以为此人奇,故拜问:“敢问是何方道长在此清修。”

道士闭眼答曰:“吾道号石门散人,本乃修行于秦州天水郡石门山之中,今游历至此,发现这泰山郡亦有一个石门山,故至此悟两山相同之道也。”

萧洛笑曰:“两山同名,实乃凑巧罢了,人亦有同名,难道同名者乃有同人乎?”

石门散人曰:“前朝西雍一个汉,东司一个汉,同名亦同朝也,皆为朝廷,又有何不同?人亦如此。而不同名者,亦可能是同一人也,姑娘不就是吗?”

三人甚为惊讶,萧洛疑惑道:“道长莫非窃闻我等谈话?”

石门散人大笑道:“我乃出世之人,又怎对着世俗之语感兴趣,只是观姑娘气色所知也。姑娘莫见怪,我等既然相会于这石门山,便是缘分。我为三位卜算一挂可否?”

三人同意,石门散人先观三人,后取蓍草而卜,忽然露出惊喜之状曰:“哈哈,吾人今日果然来对了,杨苏公子,汝为麒,杨曦姑娘汝为麟,皆为当今文治武运昌盛之才也,虽有劫难,但尔等皆有天命,故这些小祸皆不足为惧,届时祸患自有贵人相助。可……这位自称萧洛的姑娘,恕我直言,汝虽犹如鸾凤之旺,然命中有大劫,若即刻向西,过潼关而不返,则此劫可避。若留下……留下也可,姑娘乃会有一段姻缘,但是此劫不可避,姑娘鸾凤之命需涅槃重生方能兴旺啊。”

说罢,三人皆对此道士话语赶到困惑。而当三人回过身来,石门散人已然不见,只留下一张纸,上书:“天道轮回,皆有定数,好自为之。”

三人只当听听罢了,便骑马返回奉高县。次日,得知青州六镇联军三万人在青州牧诸葛泰带领下已至泰山郡西境,欲与刘安合围青州济南郡历城县。遂刘安率领两镇联军和山阳义兵共计两万人取道山荏县攻打历城西,诸葛泰取道东平陵攻打历城东。遂两军会师于历城县,然邹晋座下三弟子乾天将军韩巍率十万紫微军出平原协防历城,顿时贼势浩大。联军便未攻打历城,商讨退敌之策,而因为萧洛、康粲之故,中军议事皆不请山阳义兵,故杨、裴等五人天天坐在营寨内无可事事,幸得刘安扶植,给以充足粮草,才使得义军军心稳固。

而营寨外韩巍率军天天于营寨前骂阵,多次砸烂免战牌,几次强攻都被刘安用强弓硬弩退之,两军相持不下,然联军粮草已然告急。

众人商议策略,刘安、诸葛泰、康粲等人皆不得奇谋。杨苏看如此不是办法,欲谏言刘安,然恐为康粲所知而不容,从而不施此计,故便写了一封书信,内附一计曰:“历城向南通往奉高县有一县名曰山荏,山荏境内有一山名曰五峰山,五峰山有两山峪,北曰青龙峪,南曰白虎峪,适宜伏兵。我等先在两峪内埋伏伏兵,然后阵前挑战,佯败。随后于次日装作后撤,向山荏进发。如此,敌军骄兵必追,我等将敌军引入峪内,待大军入,用火攻之,则必胜。”

杨苏差一泰山郡士卒送信与刘安,然此时其正在中军与诸葛泰议事,康粲刚好经过,见士卒焦急状立于中军大帐前,遂问何事,得知杨苏有信转交刘安,故谎称可以帮士卒送信入中军大帐,所以士卒将信交于康粲。康粲则自己私自拆开信件,方得知信内之计,惊叹曰:“此乃妙计也,幸为我所得,否则此头功必为这帮贱民寒族所取。”

康粲遂销毁此信,然后入中军帐谎称自己有一计可破敌,遂以自己名义献上了杨苏之计。刘安、诸葛泰皆以此为妙计,称赞康粲。次日大军开拔,依计行事,果然韩巍十万大军被诱入峪内,尽没于五峰山之中,韩巍战死。至此紫微军在兖州仅剩廪丘、濮阳两座孤城。在庆功宴上,青州刺史诸葛泰独赞康粲之“妙计”,并将头功归于康粲,并按功劳簿上表朝廷,此役山阳义军功劳最末。

至此杨苏方知自己信件被盗,计谋被人冒用,本欲不了了之。但是裴宕大怒,冲上庆功宴上席,直揪住康粲衣领欲殴打。被诸葛泰呵斥,然裴宕不听,萧洛、杨曦等人更是不服,大骂康粲盗用他人计谋。刘安劝解不得,山阳义兵参加宴席之人,顿时全部离席站立而骂。诸葛泰见是事态恶化,遂令亲兵乱棍驱逐山阳义兵诸军官离席。杨苏见事情已经闹大,恐怕与己方不利,便喝止山阳士卒,遂带领所有人愤然离席。

当晚刘安亲临山阳义兵账内看望杨苏等人,杨苏一句话未说,全都是杨曦、萧洛、裴宕等人给杨苏解释,杨苏只是一人默默地听着,表情淡定。刘安问杨苏为何不辩解,杨苏道:“事已成定局,康粲占优,我处劣势,辩则于我不利,此时当忍。有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日必叫其十倍奉还耳!”

刘安先是安抚杨苏,后是肯定杨苏之才,并说其才终有用武之地,遂带数坛好酒犒劳之。然而当晚,杨苏与裴宕等人商量以后出路,裴宕曰:“我本欲平双乱,定江山,安百姓,申大义于天下,故至此奋战,然外敌不足为惧,内佞方才可怕,此令人惶恐,故此地非久留之地。既然泰山郡已平,我等何不率军暂回巨野,以图它时?”

杨苏道:“此正和我意。”

遂众人于第二日前往刘安大营拜别,刘安几次挽留,众人皆拒,刘安看人心已散,故应允其山阳兵离去,然又恐朝廷流失杨苏、裴宕如此栋梁之才,故写信一份与兖州牧曹祝,希望委以重任。之后,山阳郡启程返回。然而行至汶阳,忽见一支大军驻扎在此,预知此军为何人,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