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治国方略(三)
三位神仙在神仙阁会议上认真探讨了都城与国家的关系。他们认为:都城是国家的灵魂,都城建设得好坏,管理得好坏,既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也体现国家的实力,更看出国家的发展与走向。都城是国家的定海神针,都城繁荣稳定,人民就有盼头,国家就安宁、稳定。特别是战争年代,都城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他们认为: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项羽最终被刘邦打败,都与都城有关。刘邦是建都立国;项羽是有都无国。刘邦的国家是稳如泰山;项羽的国家是在马背上、是流动的,徒有其名。
刘邦为汉王时,都城在南郑,萧何就集中精力,以南郑为中心,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并注重建章建制,使国家有法可依。后来刘邦进入关中,都城从南郑迁到栎阳,萧何留守栎阳,侍奉太子,治理栎阳。刘邦不管是早期建都南郑,还是后来建都栎阳,都注重都城建设。虽然刘邦长期带兵征战,很少回到南郑、栎阳,刘邦有一个萧何这样的好管家,刘邦把建设都城的大任交给萧何,萧何没有辜负刘邦的重托,出色地帮助刘邦完成了安国定邦的使命。萧何不管是在南郑,还是在栎阳,都注重都城和国家的建设与管理。萧何集中精力发展生产的同时,注重社会秩序建设,为此制定各种法令、规章制度,建立宗庙、建立社稷、修建宫室、改编县邑。更重要的一点是萧何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会向刘邦禀报,得到刘邦同意之后,再认真施行具体政事。假如有些事情事先来不及禀报,萧何事后都会及时禀报。萧何在关中还注重做好户籍管理工作,这项工作的意义为发展生产,增加税收,保证兵员等奠定了基础。
由于萧何为刘邦经营好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不但保证了刘邦前线的粮草供应、兵源补充,更重要的是为刘邦经营了一个稳固的家。这个家,不但让刘邦安心,也让前线作战的将士安心。刘邦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就是萧何为刘邦经营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刘邦战败后,萧何为其补充粮草、兵员,使刘邦有资本再战;刘邦受伤后,可以回家疗养,养好伤后,可以重新回前线。项羽与之相比就差远了。项羽垓下战败后,粮草兵员得不到补充,没有了再战的资本;失败后,无家可归,成了水上浮萍,随风飘动。所以,项羽一经失败,就没有了战斗意志!这都是项羽有都无国造成的。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称王天下,建都彭城,最终却忽视了对都城彭城的建设。自己身为一国之主,却长年带兵南征北战;刘邦虽然也是长年南征北战,但刘邦有一个好管家。刘邦把家交给萧何管理,萧何为他建设好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而项羽不同,项羽家里没有“萧何”,项羽也不重视后方建设,往往是有都无国。项羽在彭城,都城就在彭城;项羽离开了彭城,彭城就是一座空城,其都城只是虚有其名。当项羽带兵征战齐国时,他的都城彭城就被刘邦趁虚而入。虽然之后,项羽赶走了刘邦,夺回了彭城,但项羽并没有由此而吸取教训,项羽长年四处征战,他的都城彭城仍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仍然忽视都城的建设,仍然没有注重建设大后方。三位神仙谈到这一点,都痛心疾首。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现象是项羽占领了关中,有人建议项羽建都长安,项羽却以“富贵了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来比喻。革命成功了,应该回到故土,以在家乡人民面前显摆。刘邦称帝后,刘敬建议刘邦建都关中,刘邦经过论证后,排除阻力,迅速迁都长安。这一点可以看出项羽与刘邦两人的政治眼光。
三位神仙最后感慨说:“比较刘邦与项羽在建都立国这件事情的差别,会发现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一个战略眼光问题。刘邦注重都城建设,注重大后方建设,是具有战略眼光。刘邦把都城建设、后方建设与前线战争结合起来看,与未来建国结合起来看。刘邦认识到了建设大后方的深远意义。建设好大后方,就有一个稳固的基本盘,就能为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资源。大后方远离战争、远离战场,人民有一个安逸的生活环境。人民为了保卫自己安逸的生活环境,就会不惜一切地支援前线!而厮杀在前线的将士也有盼头,革命成功了,他们会有一份安逸的生活;革命失败了,他们生活在后方的亲人就会遭殃。所以不管是为了现在还是为了将来,前方将士都必须舍生忘死地厮杀!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是,有一块安定、巩固的地盘,就会吸引远近的百姓、吸引战争失去土地的流民,吸引各种类别的手艺人、知识分子,反过来,这些人留下来生活,又会为当地创造财富,壮大国家实力。项羽缺乏这种战略眼光。项羽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在战场上打败刘邦。项羽不知道刘邦有稳固的大后方、有大后方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与支撑,有持久战的资本,是打不垮的!而项羽就不行,一旦失败,没有大后方支撑,就如丧家之犬,没有了归属,也就没有了持久战的资本!”
三位神仙还谈到刘邦战胜项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刘邦对老百姓施行怀柔政策;项羽对老百姓施行恐吓政策。欲知其详,请看下一章,御民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