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一刀见血杂文集
25583000000051

第51章 医者父母心

对联应是中国所独有的罢!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委实厚重和博大精深。这倒不是大国情结、自我标榜,事实俱在,不说深山古寺、街面商铺所书的劝世、言志、暗喻或祝愿,就是普通人家张贴的村人俚语,都够国外的那些汉学家们喝一壶的。甚至不止于此,一些对联寓意之深、道理之真、适用之广甚至可以让国人迎风洒泪、啧啧赞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比如,那些贪官们在看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对联时。然而,横幅却传进来了。

横幅较之对联,功能应该基本差不多罢,至少都有搞宣传和烘托气氛的意思,尤其在商家,体现尤为明显,但那么一大块大红的布,较之两张红纸条,实在很有点气势,都快磅礴了。国人大多喜欢炫耀,这个传统和习惯的形成也是很有些厚重历史的,据说昔日刘邦先生称帝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显摆了一趟,传至今天就更将其发扬光大了,不说锦衣夜行的事无人做,穿双新鞋都得经常在人前跺跺脚,有个当官的爹都要吵嚷的让全世界知道,拥有名车巨款就更不必说了,不晒个八百次根本对不起自己的高品味和高格调。现在城市中对联日少而横幅纵横,或许原因多在于此。

但到底谁高谁下、孰优孰劣呢?可以对比一下:古时一家药店,门前对联,上书:但愿世上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今时一家医院,楼上横幅,写道:热烈庆祝我院2012年住院病人突破四万人次。都是救死扶伤的地,一个说理想谈医德,一个写实写真写人性,一个体现的是大爱大慈悲,一个表现的是小我小私利,入手的角度不同,高下自然也应难分,但就患者和其家属亲朋来说,感情上或许多少应会偏向前者罢。

医者父母心,这是老生常谈。但看此横幅,却又不能不对这样的理念发生动摇。就此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来说,哪有一丝一毫“父母心”的味道。何谓父母心,盼望孩子生病?应该不会罢!别说突破四万人次,哪怕只有一个,哪怕是再不争气、再不听话、再上不了台面的孩子,他也不愿意,有何庆祝之有?四万余患者正在或曾经在病房病床上辗转呻吟,患者家人也会因为血脉牵挂、因为治疗费用而愁苦,整个医院的气氛当是相当压抑低落的,断然不会处处莺歌燕舞、祥和欢欣,有何庆祝之有?如果说非得庆祝一下,那只有往钱上面想了,一个医生,于治病救人之际,看到的不是病人的病情,不是对病人痛苦的感同身受,而是能够刮多少油水,弄多少钱财,恐怕治疗的效果不会很好罢,而且,想想就怕人。

写到此,突发奇想,如果那家医院的横幅,写的是“深切悼念我院2012年住院病人中XX个医治无效的患者”,或者“热烈庆祝我院2012年住院病人无一例误诊病例”,效力当如何?同样是写实写真,与“突破四万人次”掩不住的幸灾乐祸、得意忘形相较,大约不会被砸那么多的板砖。但估计没人会那样写,前者怕把来医院治病的人给吓跑了,那可是真的与饭碗、与福利有碍,后者又牛皮吹得太过,又怕届时不好收场。

现在的医患纠纷是越来越多了,单是看报道,确也难以分得清谁是谁非。在古时,卖假药的也还是不少,医患纠纷估计也少不到哪儿去,但有一点是真实存在的:古往今来,学医者不知有多少,药铺不知有多少,能够到今天还存在并有着长久生命力的,也就那么几家而已,那个贴着“身体弱多锻炼便好,药品精少服用为佳”对联的店铺当是其中之一罢。

附记:晚上看新闻,见到北京的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医生、老专家。这位老人家,且不说服务人民半个世纪,桃李门生遍布天下,仅是时至今日依然每天坚持坐诊、巡诊,依然用认真的态度、卑下的姿式为病人服务,人品医德就让人仰视。报道中有一个细节,说老人家在诊病时,因为担心听诊器冰着病人,每次都是把听诊器放在手心里暖热后再使用,很小的一件事,却让人无法不感动。什么是医者父母心,这就是医者父母心!有着这样的医者,哪里会有什么医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