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一壶清茶伴老酒
2538500000020

第20章  与君一醉一陶然

“得了!得了!别再耍贫嘴了。今儿上午的会你就不必参加了,赶快回家休息睡觉,到晚上好有精神值夜班哪!”

“那好吧!你也一宿没睡啦,得抽时间好好睡一觉我先回家了啊!再见!”

皇甫劲松抽身向存车处走去,他刚迈出第三步,就听在他身后的丁惠珠一声高喝“出发!”之后,顿时满天空的锣鼓声响震天动地,“砰嚓嚓!嚓嚓!嚓嚓!砰砰!”。接着大队的人马浩浩荡荡地涌动,随着那无数竿旗幡的飘舞招展,有条却紊的口号声和口哨声此起彼伏,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此刻,皇甫劲松只觉得自己的胸膛至后背,随着锣鼓喧天的节律膨胀着一股热流,这热流催得他精神立刻昂奋起来了,似乎他也在同他(她)们大队人马一样地奔向了战场。

皇甫劲松回到家里,皇老太太不在家,翁姝秀与康静茹两位老师正倚在窗台前玩儿“七步接龙。”。这是她俩共同创造的一种背诵诗歌的游戏,所谓“七步接龙。”,其名称与寓意,源自于三国时期曹植“七步诗。”的故事。曹植(字子建)本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世传‘子建之才’即指他),很受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的才干会威胁到他自己的皇位,因而想要迫害曹植,于是他便给曹植下命令,要他必须在走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证明他确有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要把他处死。结果曹植就在七步之内应声诵作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从此,人们便给曹植这首诗起名为“七步诗。”。

这“七步接龙。”的玩法也很间简单,首先是由“君座。”一方先随意背诵出一首诗的头一句,然后由“臣座。”的那一方继续接出该诗的第二句,如此,直到全诗终了。其间,背不出者为输,应接受惩罚,能完全背对者为下一局的“君座。”。

她俩人正玩儿得高兴,见皇甫劲松回家来了,便停下来关心地向他问长问短。三人互道寒喧后,她二人便又接着往下玩。皇甫劲松看她们俩玩儿兴正浓,便没再打扰她们,轻手蹑脚地静坐在炕头边上用耳观战。只见翁姝秀说道:“这局该我‘坐君’了吧?请注意听!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康静茹顺口便和第二句道。翁姝秀随即诵第三句:“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康静茹随口便和出第六句道。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翁姝秀即诵完全诗的第七句。康静茹解说道:“这首是李白的五言古诗,一般人知道的并不多,亏你想得出来,竟拿出来跋涉(难为之意)老师?”

“哈哈哈!现在学生欺负先生是极平常的事,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翁姝秀呡着嘴笑着争辩道。接着她俩同时憋不住地暴发出一阵既爽朗又快活的笑声。

皇甫劲松好久未听到二位老师欢快的笑声了,他看着她俩脸上泛出象孩童般的笑容,心里甭提多痛快了。于是他也凑趣地问道:“翁老师!前年我在北京住院时,听说北京有个陶然亭,那它这个地名可是出于此处?”

“应该是,但不是!”

“此话怎讲?”

康静茹抢着问道。

“我在清华(大学上学)那阵儿去过陶然亭,看那儿的导游牌介绍说,陶然亭的前身是慈悲庵,清代康熙年间有位叫江藻的人,他在慈悲庵内修建了三间厅,并取白居易诗中‘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二字命其名曰陶然亭。但我认为江藻其人,只知白居易诗中有‘陶然’二字,却不知李白诗中也有‘陶然’二字,这就是我所说的‘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应该是,但不是’的原因!”

翁姝秀侃侃而谈,脸上微带得意之色。这时,就见康静茹用十分欣服的口气说道:“没想到你还是个杂学家啊!好了!论理,无论是其一还是其二,最终结果都是‘陶然’二字下面一局该我‘坐君’了吧?你要注意听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行,行!这是三国曹操的啊!此歌乃是他在赤壁之战前所作,这首诗大气磅礴,豪情满怀,所以爱此诗的和能背诵此诗者是大有人在。”

翁姝秀没有急着接这诗的第二句,却先把这诗的初处及人们感受的共鸣之处讲了出来。康静茹见她总是大言不惭地东拉西扯,便硬硬地打断了她的话头说道:“据我所知,对于此诗,能够会背上一两句的人比较多,但绝大多数的人却只知其皮儿,而不知其瓤,更背诵不了全诗。”

“干脆我就给您从头至尾的背一遍吧!其中如有错处,这一局就算我输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好!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皇甫劲松当听到翁姝秀老师朗诵到激昂高亢之际,便也忍不住地激动起来。听的入境时,他似乎脑子里在过电影一般,思维则随着诗的波澜转乘感悟着,细细地咀嚼着诗句中的深意。翁姝秀一看皇甫劲松那出神入化的样子,更来了兴致,就急忙怂恿他入伙参加她们的“七步接龙。”说:“哎!小松,你也跟我们俩人一块儿比赛诵诗吧!赢了当然是算你的,要是输了呢?那就算我的好了!你两头儿不赔本,怎么样?”

“啊,论喝酒还行,论诗文我可不行,我差得太远了。”

皇甫劲松连连摇晃着双手并向后缩着身子喃喃地说。康静茹一听他说“论喝酒还行。”,便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接口说道:“那好!我这里有一首杜工部(即指杜甫)的乐府,但我只会背诵前边几句,看你能否接得上来这可是喝酒之士必精必通的啊?哈哈哈!”

皇甫劲松一听老师考得是,心里就有了底儿。原来那里写得是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每日酒资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离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般泻于纸上。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这八名酒篓俱是盛唐时期的名仕,也是世间酒友崇拜的偶像。皇甫劲松为了能在酒桌之上领酒文化之尊,曾下功夫将此诗背得滚瓜骝熟。所以康静茹老师考他背诵此诗,他当然早就不在话下了。

康静茹从炕上窗台那儿下到地来,然后慢条斯礼地站在屋子中间,仰面挺胸将两手背在身后,高声背诵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皇甫劲松也站起身来,学着她的样子接口诵道:“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皇甫劲松将这后半首完完整整地背诵得一字不差,他那宏亮的语音随着诗韵的格律攀高就低,就象他正在那儿抱着酒瓮痛饮一般,听得康翁二位老师心潮涌起,如痴如醉。当他朗诵至“高谈雄辨惊四筵。”诗尽声落的最末一瞬间,那“筵。”字就好象把屋内的空气抓缩得渺无声息,随之,这顿寂又引爆了康翁二位老师一阵激烈的掌声……

一连三夜皇甫劲松都在马王台的那个空荡荡的场子上寂寞度过。原来那个50米见方的高台上用苇席搭了个戏台模样的主席台,台上台下,贴满了带有毛主席像的语录画。白天,台子上被当成举办的课堂,夜间,台子则是指挥部的值班室。自大前天镇委在这儿召开万人大会以后,那来此烧香拜佛的人就明显地减少。就在那当天,外地来此朝圣被红卫兵和赤卫队总部强令参加毛主席语录学习班的人只有50多名,第二天就减少到十几个人了。从今天的值班记录上看。尽管红卫兵小将们特别的卖力气,但今一天自早到晚干脆连一个香客都没有瞧见。今晚,皇甫劲松不等天黑就已来此接班,这儿除了他值班的戏台上有几个大灯外,周围是一片漆黑。他每晚总是按照规定都要从值班室出去巡逻三四次,每当他走到黑暗处往戏台这边儿看时,就见值班室灯光特别的明亮,显得目标很大。他曾想,这儿如果是敌我战场前沿阵地的话,那戏台无疑就是一个重点攻击的对象,谁在那儿呆着,谁就是专门挨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