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一壶清茶伴老酒
2538500000150

第150章  色胆包天

皇甫劲松与王桐泉也随后跳下了马车,他们见这座烈士陵园建在山前,四周被苍松翠柏和矮墙围定,显得巍峨壮观。烈士陵园大门是紫色大理石砌成的拱形大门,两边的门柱上写道:“功同日月先烈英名垂青史,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刚一进入烈士陵园的门前,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片美丽的绿化带和一副名为《万古不朽》的大型雕塑。那是一组手握钢枪或马刀,挺胸跃马,风驰电掣般杀向鬼子的骑兵游击队的群雕组像,他与那近在咫尺的山峦相衬,显得是那样气势磅礴,大义凛然。雕塑北面是排列整整齐齐的,一排排,一座座用大理石或汉白玉雕刻装饰而成的烈士墓穴和墓碑。

他俩跟随老支书走至第四排一座墓碑前站定,见那墓碑上用八分体写道:“一级战斗英雄,直隶任丘县张家店村人,张海山烈士之墓内蒙古XX草原骑兵师第三大队敬立。”

“啊,这是‘包子张’叔叔的坟墓啊!”

皇甫劲松突然觉得,全身的血液都在燃烧,脑子里顿时浮现出一群被压弯了腰的苦累工人,在日本鬼子的皮鞭下遭受凌辱。突然间,他们冲出了牢笼,又变成一群横刀立马的骑兵战士,挥舞着锋利的马刀,将锋芒砍向敌人的脖颈……

这时,老支书已将手中提着的垮包打了开来,里面竟是一瓶酒,两个玻璃茶杯,三个鼓鼓的白色纸包。他把酒瓶盖拧开,把酒分别倒进两个杯里,又把那三个纸包打开,却是一包切好了的熟牛肉,一包并干和一包冰糖,他把它分别摆放在墓碑前的石桌上。设好祭毕,他拉住皇甫劲松的手说:“贤侄,这就是你‘包子张’叔叔的坟墓啊!他临死前,曾再三嘱咐我说,一定要把青锋大哥找到,一定要亲自谢谢皇甫青锋的侠义之恩。他说,如果他牺牲了,甭管将来埋在哪儿,你如多咱找到了青锋大哥的下落,千万可别忘了,到我坟前告诉我一声。”

说着,他忽然声音颤抖地喊道:“海山兄弟啊!我终于找到青锋大哥的下落了,现在,在我旁边这位,就是皇甫青锋的长子,我们叔侄俩来看你来了!兄弟呀,我总算了了咱哥俩的一番心愿了哇!兄弟,你听见了吗?哥哥我是特意来这里告诉你的呀!好,咱哥俩得向往常一样,该痛痛快快地喝上一杯了!”

说着,他两手将那石桌上的两杯酒平平端起,只听“当啷。”一声,他两杯相碰,声音清脆锐耳,但两杯没有溢出一滴酒来,随之,他将左手那杯酒沿墓碑一周缓缓洒下,直撒得杯中一滴不剩,眼睁睁看着都渗到土中去了,随后,他“唰。”地一下,又将右手那杯酒一扬脖倒进了自己的嘴里。他做得是那样认真,就象是与老朋友促膝饮酒一样,喝得是那样有滋有味,爽快淋漓。接着,他拿起一大块牛肉塞在嘴里大嚼起来,然后又拿起一块冰糖放进嘴里,吃得好甜,好香……

皇甫劲松虽与那“包子张。”叔叔从没见过面,只是听父亲等人提起说过,但今与“大老聂。”叔叔来见父辈故人之墓,且又看他们兄弟间竟如此义气深重,心中着实地敬佩。他此时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做“生死与共。”?什么叫做“可歌可泣。”?啊!

他在“包子张。”的墓碑前,弓下腰来,规规矩矩地鞠了三个90度的大躬。礼毕,他没有走,他仍然站在那里,心中暗暗地为烈士祈祷,愿他在彼处安息。

王桐泉也学皇甫劲松的样子,在烈士墓前行了礼。

老支书见自己要说的话都与‘包子张’说过了,便对着灵墓告辞道:“兄弟,哥哥我要回去了,明年清明时节我再来看你,啊!兄弟。”

皇甫劲松二人与老支书和马林虎在公社机关门口,握手告别,眼瞅着他俩乘马车远去。

他俩在公社办公室办理完材料盖章手续。正是中午时分,便在公社食堂换了餐卷,除饱餐一顿外,还多买了二斤烤饼十个茶鸡蛋,留着预备在路上充饥。

下午一点,他俩登上了回乌兰浩特的长途汽车。车箱里塞满了人,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乘务员急得高声喊道:“同志,往里走,往里走!嗳,抱孩子的那位,把你地上的行理放在座椅下面。嗳,解放军同志,把你的手提包放前面来。对,你递给我。还有你,对,把你的小旅行包放在行理架上,摞起来,摞起来!”

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给新上车的皇甫劲松二人,腾出一点儿喘息之地。

汽车在坑洼不平的公路上行驶着,车身在左右巨烈的摇摆,把旅客晃得象摇煤球一样。有时遇到大坑,车身上下颠簸得很厉害,车顶时不时的撞击着那高个头的头顶。

皇甫劲松一支手努力的抓住行理架的框架,另一只手撑在身边座椅的靠背上,两腿不断调整着身体的平衡。他从车窗那还没有完全冻实的玻璃处向外望去,公路旁那一座座积雪的山峦,在缓慢的向后掠去。

靠皇甫劲松身边坐着的,是一位身着军装,戴着近视眼镜的中年军人,从他那四个口袋的绿棉衣和文静的气质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部队里的文职干部。他捋开右臂上的衣袖,认真地看了看腕子上的手表,便随手从军棉袄下面的大口袋里掏出了一台小型收音机,迅捷地摆弄起来。忽然,收音机里传出了的豪放歌声。接着,传出一个女播音员甜美的声音,那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员在每日要闻节目里播出时事新闻。

忽然,一条不寻常的消息,引起车内人们的注意:“北面那个大国,他们肆无忌惮地在中X边界陈兵百万,并派二十万军队进驻蒙古,在远东配备了可以进行核攻击的数百架轰炸机,从1964年10月15日截止到目前,苏联方面挑起的边境事件竟达四千件之多,最终导致了珍宝岛事件的发生。1967年后,XX边防军开始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巡逻队上岛巡逻,多次制造流血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巡逻官兵多人,并肆意抓捕中国渔民。对于X军的这种挑衅行径,中国边防部队严格执行中国政府、中央军委的指示,采取了极大的克制忍让,但XX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和警告置若罔闻,XX边防军的挑衅行为毫无收敛……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虎林市境内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1968年12月X日,X军75名士兵越过江面登岛,拦截并殴打我方17人巡逻队,打伤我方8人,抢走冲锋枪2支中央军委下达指示,要求XX军区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并提出,如X方使用装甲车等向我冲撞,我可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并向X方提出强烈抗议;X方用装甲车等继续向我冲撞,并轧死轧伤我方人员时,我可相应还击,如炸毁对方车辆,棒击其人员,但不准开枪;X方如向我开枪,我应当场向X方提出最强烈的抗议,并鸣枪警告。当我两次警告无效,打死打伤我方人员时,我边防部队可以开枪实行自卫还击。”

听到这里,车箱里沸腾起来了。人们都不自觉的大发议论。有的人气愤已极,他的嗓门比别人都高出好多,只听他气凶凶的喊道:“******,老毛子竟来劲儿了!打他,揍他!”“太欺负人了,还老大哥呢?狗屁!”

坐在皇甫劲松旁边的那位解放军,更是气愤填臃,他鼓胀着太阳穴上的青筋,大声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一时间车内人声鼎沸,竟都忘记了旅途的疲劳。

听着人们的议论,皇甫劲松想起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是自己在部队当兵时,正赶上的一场,著名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侵占我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并在我国领土的边境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1962年6月印军开始越过“麦克马洪线。”,向择绕桥头我军哨位疯狂挑衅,竟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边防战士后撤。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多人,我军只好被迫还击。可战争打响以后呢?我军在一个月内总计歼灭印军8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0余门,坦克10辆,汽车400辆及其它各种枪6300余支和许多武器弹药军用物资。印军大败亏输,最终落了一个“丢了夫人又折兵。”的可耻下场。

皇甫劲松正想得出神,忽听前面那一堆人中,“轰。”地发出一声叫,接着就见那伙人乱乱哄哄的嚷嚷不休。其中有一个抱小孩的妇女尖声喊道:“那是毛主席叫放进来打的,否则,怎会俘虏三万多人?”

“您怎地非说是毛主席叫放进来打的?你看见了?”一个男旅客,抬杠似地反问道。

“反正我是听战士们这么说的,我不跟你抬杠,那县医院里都住满了俘虏,老毛子们都是空着芯穿的绿色麻袋尼的军大衣,手脚都冻坏了,裹着白色的药布!”那妇女辩解说。

“大嫂,你是在哪个县看见的?仗是在哪儿打的?”又有人问道。

“宝清,宝清县呗!连马路上两旁,全押的是俘虏,我看有一两万人。”

“这仗是什么时候打的?”那人又问。

“那,我怎么知道?反正昨天才从前线压下俘虏来,我今早在上长途车时,那马路两旁还不是都坐满了人?都是那裹着白药布的老毛子俘虏们呗!”那妇女耐心地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