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有幸被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现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录取,踏入中国道教研究的殿堂,至今已有十年。
十年中有六年是师从李刚先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李先生学识渊博,为学细致、严谨,为人宽厚、仁爱。他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其多年的言传身教,更使我领悟了做人和治学之道,我将铭记在心。
卿希泰、陈兵、潘显一、唐大潮、张泽洪、尹志华先生,加拿大的许志伟先生,以及摄影家陈历谋先生也都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我的父亲、母亲、姐姐以及我的先生,他们在我写作期间给予我精神上的鼓励和生活上的照顾,尤其是我的先生王永会为本书的修改和校对付出了许多精力和时间。感谢他们的默默付出。
道教宫观文化的研究甚少,本书也有意弥补这一缺憾,但是由于可资参考的成果不多,这一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也是勉为其难,强为是文。虽难得尽如人意,但求抛砖引玉之功。书中不当和疏漏之处,还恳请各位前辈及同仁批评指正,以便以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倘若我这本小书能够对道教宫观文化在当代的保护与开发稍微有所裨益,就权当是我这十年来献给我的师长、家人和朋友一微不足道的心意罢。
胡锐2007年4月于川大桃林公寓当键盘敲完最后一个字,我竟一时无语,思维仿佛也随着论文的完成而凝固了。在论文的撰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包括几易选题、出国进修以及我外婆的过世。
今天,我能勉强合卷,首先得益于我的导师李刚先生。先生从本文的孕育、选题、开卷、完成,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同时,他的豁达、宽厚、仁爱也让我倍感师恩。
卿希泰、陈兵、潘显一、唐大潮、张泽洪、尹志华先生,以及加拿大维真学院的许志伟先生也对本文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这里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在我写作期间给予我极大的精神上的鼓励和生活上的照顾,尤其是我的先生王永会为本论文的修改和校对付出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在此一并致谢。
宫观文化的研究甚少,本文也有意弥补这一缺憾,但是由于可资参考的成果不多,这一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我所做的也只能是浅尝辄止,恳请各位前辈及同仁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倘若我这篇小小的论文能够对宫观文化在当代的保护与开发有所裨益,就权当是我献给我的师长、朋友和包括我外婆在内的家人的一份微不足道的心意罢。
胡锐2003年3月10日于川大桃林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