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浅析
2527300000029

第29章 付嘱品第十(3)

《巴利文大史》谓此佛乃以燃灯佛为首的二十四佛中之第十九佛,据《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所载,此佛出世于过去九十一劫前,其时人寿八万岁,其父名槃头,刹帝利种,姓拘利若。母名槃头婆提,子名方膺。其时之王名槃头,王城名槃头婆提。此佛于波波罗树下成道,初会说法度众十六万八千人,次会说法度众十万人,三会说法度众八万人,其中有骞陀、提舍二高足,执事弟子名无忧。尸弃佛:指过去七佛之第二佛。依《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之说,尸弃佛生于过去三十一劫之时,其时人寿七万岁,姓拘利若为刹帝利种明相之子,母名光矅。于分陀利树下成正觉。初会说法度比丘十万人,二会说法度众八万人,三会说法度众七万人。其上首弟子为阿毗浮,第二弟子为三婆婆,执事弟子为忍行。毗舍浮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三佛,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此佛乃以燃灯佛为首的二十四佛中之第二十一佛。据《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载,此佛出世于过去三十一劫中,其时人寿六万岁,其父名善灯,为刹利种,姓拘利若,母名称戒。其时王城名无喻。此佛于婆罗树下成佛,初会说法度众七万人,次会说法度众六万人。其中有扶游、郁多摩二高足,执事弟子名寂灭。贤劫:指三劫之现在住劫,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悲华经》对贤劫一语有所解释:“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何因缘故劫名贤劫?是大劫中多有贪欲、嗔恚、愚痴、慢众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据《贤劫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千佛因缘经》等载,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弥勒以下,直至楼至等千佛,次第于贤劫中兴出。拘留孙佛:乃过去七佛中之第七佛,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依《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载,贤劫中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为婆罗门种姓,姓迦叶,父名记得,母名善枝子名上胜。王为安和。于尸利沙树下成道,曾有一会之说法,度化弟子四万人,重要者有萨尼、毗楼等,执事弟子名善觉。关于该佛之遗迹,据《高僧法显传》载,舍卫城东南十二由延之那毗伽邑为其所生处、父子相见处、亦皆立有佛塔。玄奘之《大唐西域记》卷六《劫比罗伐窣堵国条》载,无忧王(阿育王)在供有迦罗迦村驮佛舍利之窣堵波前立有石柱。拘那含牟尼佛:略称拘那含佛,乃过去七佛中之第五佛,贤劫千佛中之第二佛。据《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载,此佛于人寿之万岁时出生于清净城,为婆罗门种,姓迦叶。其父名大德,母名善胜;佛于乌暂婆罗树下成道,曾有一会说法,度化弟子三万人,最优者有舒槃那多、郁多罗,其执事弟子名安和。据《高僧法显传》载,舍卫城东南十二由延之那毗伽邑向北减一由延,即拘那含佛出处。1895年,于蓝毗尼园西北18公里之尼格里瓦村南方1公里处之尼格沙格尔湖畔,发现《大唐西域记》卷六记载迦罗迦村驮佛城东北三十余里处,有数座窣堵波,次北者供奉迦诺迦牟尼佛(拘那含佛)之舍利,并有无忧王(阿育王)所立之石柱。但经考查,惟该处非阿育王所营建,故得知阿育王前已有拘那含佛塔了。迦叶佛:意译为饮光佛。乃释尊之前佛,为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贤劫中之第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佛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牟尼将来必定成佛。迦叶佛出世于贤劫之中,其时人寿上万岁。姓迦叶,于尼拘律树下成佛,有弟子二万人,而以提舍及婆罗婆二人为高足,执事之弟子名善友。父名梵德,婆罗门种;母名财主,有子名集军。其时之王名汲毗,其所治之城名波罗奈。据《四分律比丘戒本》所载:“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即迦叶佛所说之《戒经》。释迦文佛:即释迦牟尼佛。“文”即“牟尼”的省译。是贤劫的第四佛,即七佛中的第七佛。提示六祖的“叶落归根,来时无口”一句,为后来马祖道一及石头希迁大加振耀之所本。故世号石头为真吼,马祖为全提。后人把六祖的这一句话广传为“来时无口,去时无鼻孔”,又颂说:“五蕴山头一段空,来时无口去无踪;要明落叶归根旨,末后方能达此宗。”什么是真吼?怎样全提?须知来时无口是第一句,去时无鼻孔是末后句,第一句或末后句正是全提真吼。若能从此句荐得,许你是正法眼。此句又作么荐?如果乘人要开口时用手掌急堵其嘴,使人顿然触及这一句,大概就能领悟这个问题罢。

经文

中,从“又问后莫有难否”起至“昌隆法嗣”止一段共八十字,在宗宝南海流传本里是排在三十三祖文后的。记此以明两本编辑次序的不同。又,从“又云吾去后七十年”起至“昌隆法嗣”止共三十七字,为敦煌本中所无;其来源大概是宋朝的契嵩取材于《曹溪大师别传》(作于六祖示寂后六十八年的唐德宗建中二年即公元781年)而增入的。契嵩所谓《曹溪古本》,当是此《别传》无疑。此《曹溪大师别传》撰于唐德宗建中二年,距六祖示寂仅六十八年,比流布本《坛经》要早四百三十八年,比《景德传灯录》要早二百二十三年,比《宋高僧传》要早二百零七年,书中所说干支及年次有若干之错误与误记。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在越州抄写携回日本;此原抄本一卷。旧藏于日本比叡山,视为国宝,现已移藏于奈良帝室博物馆。今《卍字续藏》中收有此书,与最澄卷本对照殆近同一。其日文本,则于陆川堆云所著《六祖惠能大师》一书中有之。六祖“悬记”,有“二十年外北地(河洛)弘扬”及“七十年后东方二菩萨”两说之违异,当系后人各就其支派所利而言,在文字上的增添痕迹亦各显然可见。元初的德异吴中流传本中“悬记”全同于契嵩重定本,宗宝南海流传本则已将此“悬记”删去,明藏本有此“悬记”同于德异本,现坊间流通本则无此“悬记”,同于宗宝本。若问六祖临终究竟有无“悬记”?不见道:“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若问有“悬记”无“悬记”,早已远在宗门外矣。

经文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①第二阿难尊者②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③

第四优婆毱多尊者④

第五提多迦尊者⑤

第六弥遮迦尊者⑥

第七婆须蜜多尊者⑦

第八佛驮难提尊者⑧

第九伏驮蜜多尊者⑨

第十胁尊者⑩

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马鸣大士

十三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龙树大士

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罗睺罗多尊者

十七僧伽难提尊者

十八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鸠摩罗多尊者

二十阇耶多尊者

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二摩拏罗尊者

二十三鹤勒那尊者

二十四师子尊者

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

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即是东土初祖)

二十九慧可大师

三十僧璨大师

三十一道信大师

三十二弘忍大师

慧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注释

①摩诃迦叶尊者:具名摩诃迦叶波,梵语Mah Ksyapa的对音,汉译摩诃为大,迦叶译为龟或译光波或饮光,本名毕钵罗。尊者为摩竭陀国尼拘卢陀波的独子,八岁接受婆罗门教的戒条,三十二岁于王舍城中的竹林精舍听佛说法而皈依佛教。尊者乐修头陀苦行,常于深山丛林树下或冢间静坐修观,在佛陀十大弟子中头陀行第一。后由佛陀付与正法眼藏,于佛涅槃后继佛领导僧团,而为禅宗初祖。(世尊拈花饮光微笑一案,据人天眼目载:出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另详禅门剩语。)并主持毕波罗延石窟的第一次结集法藏,后付与正法眼藏于阿难,在摩揭陀国鸡足山入涅槃。“尊者”是对智德具备之人的尊称。②阿难尊者:具称阿难陀,梵语nanda的对音,汉译为欢喜或庆喜。中天竺刹帝利种人;为斛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的堂弟;生于释尊成道之夜,二十五岁出家;待从佛陀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在佛陀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曾与大迦叶在毕波罗延石窟结集三藏,继大迦叶领导僧团,而为禅宗二祖。后付法于末田地及商那和修。(末田地为阿育王时之高僧,以佛教开化迦湿弥罗国及犍驮罗国的诸部那伽族有伟大成功。末田地入灭后,商那和修始至迦湿弥罗国教化。)③商那和修尊者:亦作舍那婆斯,梵语Snakavsa或Snavsika对音,汉译为自然服。佛灭百年后的中天竺摩突罗国人,阿难尊者的弟子。在末田地后游教迦湿弥罗国,付法于优婆毱多。迦湿弥罗国地方最宜于禅定,即就在此国入石窟受三昧乐,遂得阿罗汉果。④优婆毱多尊者:梵语Upagupta的对音,汉译为大护。吒利国首陀种人;为商那和修的弟子;十七岁出家,二十岁证果。后随方游化至摩突罗国,即在伏留曼荼山作一石室,广二丈四,长三丈六,每有一亲近尊者受教得度的人,尊者即掷四寸筹一枚于室内,以计其数,此数筹竟至充满一室,故尊者在世化道之功为最多,当时的人称尊者为“无相好佛”。

后付法提多迦。⑤提多迦尊者:梵语Dhrtaka对音,汉译为通真量。摩伽陀国人。本名香众,后遇优婆毱多为之剃度受具足戒而易名提多迦。曾在中印度度化弥遮迦等八千人出家,后付法弥遮迦。⑥弥遮迦尊者:梵语Mikkaka或Miccaka或Micchaka的对音。中印度人。得度证果后,遂以其所得之道,与其同伴游化诸者方。在北天竺国遇婆须蜜,知婆须蜜为法器,因而为其披剃,后即传以正法眼藏。⑦婆须蜜多尊者:梵语Vasumitra的对音,汉译为世友。姓颇罗堕。佛灭后七百年左右,始生于须赖国;随弥遮迦出家学道后,游学诸国,曾在犍陀越土(即犍驮罗)为罽腻色迦《宗轮论》。后至提迦摩罗国教化,度佛驮难提出家而付正法。⑧佛驮难提尊者:梵语Buddhanandi的对音。迦摩罗国人,姓瞿昙波。尊者辩才无碍,一览文字皆能强记;十四岁就极慕出家,自己常以梵行自修;后依婆须蜜尊者出家修行。受婆须蜜付法后,领道徒众,广务游化。至提伽国时,度伏驮蜜多出家,后即付与正法眼藏。⑨伏驮蜜多尊者:又作佛陀蜜多罗,梵语Buddhamitra的对音。提迦国人,姓毗舍罗。受佛驮难提付法后,至中印度游化,亦曾为其先辈迦旃延的发智论作疏。在中印度时,有一位香盖长者之子名叫难生,前往瞻礼尊者,尊者即度其出家,付与法藏。⑩胁尊者:即波栗湿缚(Par s'vika)的汉译之名。中印度人,本名难生;初为婆罗门的梵志师,八十岁始舍家染衣。当时有些少年讥其愚夫朽老,因此自誓:“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不得六神通、不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至席。”故称胁比丘。后果大成就,博得时人的敬仰,得胁尊者的尊称。尊者曾为罽腻色迦王时进迦湿弥罗小乘有部婆娑结集的首席主持人,后付法于富那夜奢而涅槃。富那夜奢尊者:梵语Punyay s'as的对音。华氏国人,姓瞿昙氏。尊者曾说:“若遇大士坐于道场,我则至彼亲近随喜。”后胁尊者至其国,果往亲近,而得胁尊者的付法。得法后游化诸方,所度不啻千万众,后付法于马鸣。马鸣大士:梵名阿湿缚窭沙,梵语A s'vaghosa的对音,亦名功胜,中印度波罗奈国人,生于汉安帝天初二年即公元1151年初在中印度出家,为外道的沙门;世智聪辩,善通议论,后与富那夜奢论二谛义而屈伏称弟子,或谓马鸣大士是与胁尊者辩论而被化为弟子(据鸠摩罗什译的《马鸣菩萨传》)。也许竟是胁尊者的弟子而受富那夜奢付法的。得法后在华氏国广宣佛法;因博通众经,明达内外,才辩盖世,四众敬服。著有《佛所行赞》五卷及《大乘起信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