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2526400000042

第42章 日本中期封建社會的發展(3)

(6)雪村友梅

雪村友梅爲一山一寧的弟子,于德治二年(1307)他十八歲時入元,曾因被疑爲間諜而被捕入獄。獲赦後,道名盛傳于一時。元德元年(1329)歸國,在播摩建法雲寺,並主持建仁等寺。雪村友梅所著《峨嵋集》是其謫流西蜀時所撰。其弟子良樹携雪村友梅語錄入元,歷访諸名宿,求題作跋,在元十年始歸日本。

(7)無著良緣

無著良緣爲一山一寧的弟子,入元後謁古林清茂、清拙正澄等,在元共二十年,歸國後爲建長寺第一任住持,後住京都西禪寺。一山一寧圓寂後,無著良緣曾攜其語錄渡元求序于靈石如芝。

(8)嵩山居中

嵩山居中于延慶二年(1309)時入元,參詣天童山,未幾歸國。文保二年(1318)二次入元,參詣古林清茂、中峰明本等。於元亨三年(1323)歸國,住南禪、建仁等寺。曾奉天皇之命說禪于宮中,連足利尊氏也屢屢向其請教佛法。

(9)複菴宗已

複菴宗已于延慶三年(1310)入元,先後登天目山,師事中峰明本。中峰明本圓寂後,複菴宗已歸國,開法雲、清音等寺,歸依者衆多。光嚴天皇聞其佛法造詣,曾以敕書相召,複菴宗已稱病不出。足利尊氏也曾向其請教過佛法。

(10)孤峰覺明

孤峰覺明于應長元年(1311)入元,先後參詣天目山中的中峰明本等諸名宿。歸國後在出雲創雲樹寺。後醍醐天皇賜予他國濟國師之號,村上天皇也賜予他三光國師之號。孤峰覺明的弟子仲藏主于正平二十四年(1369)入元,請杭州淨慈寺用章俊禪師代撰其師之塔銘。

(11)祖繼大智

祖繼大智於正和三年(1314)時入元,歷謁古林清茂、中峰明本諸禪師,在元共十年,歸國後在加賀創祗陀寺。

(12)智演澄圓

智演澄圓,于文保元年(1317)入元,登廬山,謁優曇普度大師,于元亨元年(1321)歸國,後村上天皇、光明天皇悉皈依之。

(13)古先印元

古先印元與明叟齋哲、業海本淨、無隱元晦三人于文保二年(1318)同時入元,師事天目山的中峰明本,共在元八年。他們和元僧清拙正澄同時歸國。

(14)寂室元光

寂室元光與可翁宗然、鈍菴俊同于元應二年(1320)入元,歷謁古林清茂、中峰明本、清拙正澄諸名宿,在元六年後歸國。

(15)物外可什、别源圓旨

物外可什、别源圓旨與寂室元光同時入元,謁古林清茂、中峰明本等諸名宿。物外可什與入元僧天岸慧廣同于元德元年(1329)歸國,别源圓旨則於元德二年(1330)歸國。

(16)大朴玄素

大朴玄素于元應年間入元,參詣古林清茂、中峰明本諸禪師,元宣宗賜以真覺廣慧大師之號,於後村上天皇延元四年(1339)歸國。

(17)月林道皎

月林道皎於元亨二年(1322)入元,師事古林清茂八年。古林清茂圓寂後,月林道皎嗣其佛法。元文宗賜以佛慧智鑒大師之號。

(18)中岩圓月

中岩圓月于正中二年(1325)入元,參詣古林清茂等,在元七年後歸國。著有語錄及詩集。

(19)不聞契聞

不聞契聞于嘉曆元年(1326)入元,巡遊天台、淨慈等聖。後因被疑爲間諜而被捕入獄。獲赦後,參詣古林清茂等,于正慶二年(1333)歸國。

(20)古源邵元

古源邵元於嘉曆二年(1327)入元,歷訪天台山及嵩山少林寺等,在元二十年。古源邵元長於文學,在元時曾撰《息菴禪師行道碑文》及《新撚玉佛殿記》等。

(21)友山士偲

友山士偲與正堂顯同於嘉曆三年(1328)入元,歷謁兩浙諸名宿,在元十七年後歸國。

(22)愚忠周及

愚忠周及于興國二年(1341)入元,參謁月江正印等名宿,在元十年後歸國。

(23)無文元選

相傳無文元選爲後醍醐天皇之子,入建長寺爲僧,興國四年(1343)與入元僧元通一同入元,歷遊大覺寺及天目山等,在元十一年後歸國。

(24)性海靈見

性海靈見於興國三年(1342)入元,參謁月江正印等,于正平五年(1350)歸國。

(25)大拙祖能

大拙祖能于興國五年(1344)入元,于正平十三年(1358)歸國。日本百姓向其求禪者達三萬餘人。

(26)無我省吾

無我省吾于正平三年(1348)入元,歷訪月江正印等名宿,在元十四年後歸國。又于正平十八年(1363)入元,後卒於中國。

(27)椿庭海壽

椿庭海壽于正平五年(1350)入元,參謁月江正印等。明太祖朱元璋曾向他詢問日本的情況以及皇室的政治等内容。椿庭海壽還爲明使祖闡等擔任翻譯。共在元二十三年,于文中二年(1373)歸國。

(28)大初啓原

大初啓原于正平六年(1351)與宗猷等十八人同時入元,歷謁徑山諸名宿,卒於明永樂五年(1407),葬於中土。

(29)觀中中諦

觀中中諦于正平十九年(1364)入元,到台州後,因元末大亂道路不通,暫居一段時間後歸國。著有《青嶂集》。

此外,其他如無礙妙謙、鐵牛景印、一峰通玄、古鏡明千、清溪通徹、鐵舟德濟等相繼渡元求禪。見於傳記上的入元僧總計不下一百九十餘人。其他未記載於史籍的入元僧更是不計其數。

2入日元代僧侶

據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記載,入日元僧共有十三人,但因許多人姓名無考,故未列入其中。這十三人中,既有傳臨濟宗的,也有傳曹洞宗的。赴日的原因也不同,既有奉元廷之命赴日的,也有應日本政府的招聘前往的,還有的是因羡慕日本的優美環境而打算移居於彼的。

入日元僧的數量也不在少數,其見於史籍的有:

(1)一山一寧

一山一寧是元代赴日僧人中最著名的一個,也是最早的一個。他原是慶元府普陀寺的高僧,當時元成宗爲促使日本朝貢,特派一山一寧前去送國書。大德三年(1299),一山一寧搭乘日本商船赴日,隨行的還有西澗士曇、石梁仁恭等人。一山一寧一行先抵博多,在經京都轉往關東時,受到京都僧俗各界的熱烈歡迎。師事過一山一寧的日本僧人虎關師練記載當時的盛況時說:

伏念堂上和尚(一山一寧)往己亥歲(1229),自大元國來我和域,象駕僑寓於京師,京之士庶,奔波瞻禮,騰遝繫途,惟恐其後。公卿大臣,未必悉於禪學,逮聞之西來,皆曰大元名衲過於都下,我輩盍一偷眼其德貌乎?花軒玉驄,嘶騖輶馳,盡出於城郊,見者如堵,京洛一時之壯觀也。某時懷一香,隨衆伍而展拜,當時人甚多矣(《濟北集·上一山和尚書》,轉引自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第411頁,胡錫年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虎關師練的這段記載,雖未免有誇張之處,但日本僧俗官員對一山一寧頂禮膜拜的情景,大致是可信的。

一山一寧到日本時,適逢元朝與日本關係不諧,當日本朝廷得知他是奉元朝天子之命來日時,便對他産生了敵意,把他圍在伊豆島的修善寺。後來,一山一寧的道行爲當權者所知,便馬上釋放了他。在以後的二十年間,一山一寧在京都、鐮倉的禪寺中廣開法席,不但受到淄流的敬重,而且其學問也爲縉紳士庶所折服,和他交往的人非常多。一山一寧留下的著作不多,衹有《語錄》二卷。但他博學洽聞,精通教乘諸部及儒、道、百家之學,尤善於書法、繪畫,對日本的文學、書法、繪畫影響很大。他圓寂後,日本政府賜以國師稱號,並下令在龜山廟旁建塔紀念,後宇多天皇親書“宋地萬人傑,本朝一國師”一聯予以褒揚。

(2)西澗士曇

西澗士曇在南宋末年曾一度赴日,後又從一山一寧東渡,因受執權北條貞時的皈依,歷住圓覺、建長寺,大力弘揚禪宗。大德十年(1306),西澗士曇圓寂於日本,被敕諡爲“大通禪師”之號。

(3)石梁仁恭

石梁仁恭隨其師一山一寧東渡,歷住聖福、建仁、壽福諸寺,在日未歸。

(4)東裏弘會、東明惠日

他們二人均于至大元年(1308)到達日本鐮倉,因受北條貞時的邀請,住禪興、建長諸寺,均圓寂於日本。

(5)靈山道隱

靈山道隱於延祐六年(1319)入日,因受北條高時的邀請,住建長寺,圓寂於日本,敕諡爲“佛慧禪師”之號。

(6)清拙正澄

清拙正澄原是杭州淨慈寺愚極智慧的法嗣,入元的日僧都對他崇敬有加,因此日本政府兩次邀請他赴日。泰定六年(1326),清拙正澄受日本的邀請,與其弟子永錤隨入元僧無隱元晦等東渡,第二年到達京都。北條高時遣使把清拙正澄迎入建長寺。後清拙正澄又奉後醍醐天皇之命,住建仁、南禪諸寺,備受日本朝野的尊敬,來向其求禪問法者不計其數。清拙正澄是赴日元僧中最爲傑出的人物,就連日本的書籍也讚揚他說:“大凡東渡宗師十有餘人,皆是法中獅也。至大鑒師(清拙正澄的諡號)可謂獅中主矣。”(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第415頁,胡錫年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清拙正澄一方面受到日本朝廷和幕府的敬重,另一方面還與一些武士有着深厚的友誼,對他們的精神生活影響很大,特别是對日本武家禮法的發展及日本禪林規矩的完善做出了諸多的貢獻,日本禪林的規矩正是由於清拙正澄纔得以確立起來。

(7)明極楚俊、竺仙楚仟

明極楚俊、竺仙楚仟二人均於天曆二年(1329)入日,明極楚俊赴日本之前曾在金陵的奉聖寺,慶元的瑞元、普慈寺,婺州的雙林寺等名刹作過主持,名聲頗高;竺仙楚仟也在金陵的禪寺受過錘煉,是一時之秀。他們在佛學、文學上都極有建樹。明極楚俊受到日本的邀請後,決意東渡,竺仙楚仟也隨之到達日本。明極楚俊因受後醍醐天皇之招請,住廣寺,又受命住持日本的南禪寺。日本在京都、鐮倉均有五座佛寺,稱爲京都五山、鐮倉五山,南禪寺被天皇封爲五山名寺之首。竺仙楚仟因受足利尊氏等人的皈依,住南禪、建長寺。日本僧人要學習佛教經典,就需要學習漢文,他們在語法結構上遇到的一些困難由於有了竺仙楚仟的指導而迎刃而解,因此五山僧人學習漢語的熱情大增,禪院一時變成了學堂,日僧們的漢語程度迅速提高,後來竟形成了五山學派。五山僧人所寫的詩文,可與宋元詩詞相頡颃。明極楚俊、竺仙楚仟二人均受到日本朝廷和幕府的優厚禮遇,均有著作傳世,爲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其对日本上流社會精神生活的影響是極大的。

(8)東陵永璵

東陵永璵於至正十一年(1351)到達日本,歷住南禪、圓覺等寺,至正二十五年(1365)圓寂於日本。

以上所提到的元代入日僧,大多是元代有名的高僧,他們幾乎都是受日本的敦聘而東渡的。這些元僧到達日本後,住持京都、鐮倉諸佛寺,受到日本朝廷和幕府的禮遇,對日本精神、文化方面的影響極大。

四、日、元之間的交通線路

元朝時,中國的造船技術已十分發達,中國與海外之間的海上交通已全被中國帆船所操縱。元代規定每大船一艘,可帶小船、八櫓船各一艘。中國大帆船有三帆以至十二帆,每船載一千人,水手六百人,士兵四百人,隨附小艇三隻。船上爲了防禦海盜,還備有兵器。當時,中國的巨型海船有四層甲板。中日之間的僧人、客商都喜歡乘坐或租用、購買中國海船,因此元政府規定:“其諸番客旅就官船買賣者,依例抽之。”(《元史·食貨志》。)十三四世紀時,正是中國的巨型海船,不僅使中日之間能够進行頻繁的海上貿易,而且也傳遞了中日之間的最新消息。

由於元代的造船、航海技術十分發達,中國去日本的行程較之宋代已大爲縮短。中國赴日的航路主要從慶元(寧波)、泉州、福州出發,經過平戶,再到達博多。在博多登岸後,再轉到日本各地。

日本来元朝的航路也大致與此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