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纵观古今中外,无有没有这种案例的。法国加缪说:自杀是唯一真正的哲学问题。在心理学上,有一门学科叫做自杀心理学。从心理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自杀也变得神秘起来。自杀是由复杂的内在、外在原因导致的,并非简单的“脆弱”、“愚蠢”……
我心里这样想着,想起几天前跳楼一事。学校对此十分重视,由我们心理咨询中心的三名老师专门为全校同学开了一次讲座。听说死者家属本来想要大闹校园的,但是对方也是知情达理的人,经过劝阻和思虑,最后把孩子的死归结到了自己的家庭教育上。听说这个孩子从小就不爱说话,但是成绩挺好。平日里也没有什么朋友,喜欢宅在家里看看电视,看看书。家人也没太留意,心想孩子喜欢这样也就不用多管了。没想到孩子竟然会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了结自己。
我对学生的讲座主要是从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我一直主张心态论--心态决定一切;王刚老师做了一个关于如何调节自己的生活的报告;而李勤老师则直接切入主题,开了一个《让我们来谈谈自杀》的讲座。
我先给同学们放了一段采访科比的视频。主持人问:你觉得对于现役的球员你教给他们最重要的是什么?科比答: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理解这个是最重要的。当你心里有愤怒、疑虑、恐惧、沮丧,如何利用这些创造正能量,这才是最重要的。会有一些时候,事情会不遂你的愿望,努力得不到回报,不要因此而沮丧,不要因此一蹶不振,要利用这个想法,把它变成正能量。
我告诉他们,在我从事心理学教学的几十年里,我也深刻的认识到情绪对于人的重要性。笑一笑,十年少。这并不是假话。我清楚的记得很多年前,当我们的导师问我们:你们是想要过程还是想要结果的时候,我写了这么一段话:
“做事情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为了结果,一种是为了过程。为了结果的人,一般不会在乎过程是怎样发展的,他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为了过程的人,则把结果看得很淡,他们在意的是感受,是经历。
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思考自己做这件事是为了结果还是过程,否则当自己陷入事情之中的时候就会迷茫,自己到底为了什么。然而很多时候,生活并不会给我们时间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在很多时候,往往是迎面而来的一件事,我们要么选择要么放弃。
在我看来,大多时候还是以过程为主,当然在必要的时候要以结果为主。譬如,我有个同学在干任何事之前,总会认真考虑:这件事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我能受益吗?再三斟酌之后,他才会考虑去做与否。而对于我,经常是随心而为,想做就做了,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我很难体会到这两种做事方式的不同,前者可能不会很快乐,但是能获得让自己变强的东西,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正确的;而后者,则是快乐当头,可能做完一件事什么能力也没有提升,只是单纯的获得了乐趣,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正确的。这两种行事方式比较矛盾,但却都有道理。
前一种行事方式让我想起了李彦宏。李彦宏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计划中度过,他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于是他就去干什么,可以说是一个完完全玩的“目的主义者”,无疑他是成功的。
而后一种行事方式让我想起了方励,我在一席演讲上看了他的视频。我记得他的话:我们做事,一定要自己快乐,要不然就不做。当然他也很成功,他是在自己很快乐的情况下也能成功。
我则希望找到一个像方励一样的行事方式,在快乐中获得成功;如果不能兼得,我选择快乐。
”
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怎么样才能使自己变成一个快乐的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完全地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绝招:我觉得人应该构建一个自我的生态系统。当我们感觉自己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心态界限之后,赶紧把自己拉回来,那么长久以来,个人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力就会增强。
“老师你对我们有什么建议?”我的建议只有两点:一个是关于面对;一个是关于秘密。面对就要求学生不要去逃避,比如说有些人遇到事情之后就喜欢喝闷酒,这只是提供了一个麻醉自己的工具,让自己好去逃避现实。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需要静下来去面对,逃避的结果往往是绕了弯路最终还得面对更大的包袱。而关于秘密,在我看来,一个人心里的秘密越少,他便越轻松。跟朋友之间需要坦诚相待,很多秘密会毁了友谊。而秘密暴露的代价我们一般都无法承受。
我更愿意让学生去参加活动,去交流,而不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在墙角泪流满面地写一堆伤感的句子。百无聊赖的人往往多愁伤感;让自己忙碌起来,走出黑暗的墙角,让空虚和孤独都走开。
哈,我当然没有忘记告诉大家:“以后遇到任何问题,任何方面都可以来找我;我会是一个知心的朋友,为你保守秘密,听你诉告肝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