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辽东王
2517300000109

第109章 朝堂激辩(1)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的诗,道出了唐朝官员早朝的情景。早朝时夜露未干,繁星半落,莺啼百啭而曙光初现,如同仙境般的紫色宫阙和殿庭肃穆庄严,笼罩在苍苍的晓色和花木之中。早钟报鸣,香烟袅袅,仪仗拥立,迎接着前来朝参的官员。

那是的官员可比后世同僚们辛苦的多,早朝官鼓钟声在五更二点响起,此时官员们就已经聚集在宫殿外。此时的五更二点相当于后世的凌晨五点,可想而知,那些离宫殿较远的官员们几点就要起床喽,据说家住皇宫较远的官员们都是和衣而睡,半夜起床。

虽说已是两进上阳宫,但是正式参加朝会还是第一次,凌风在两房娇妻的三番五次的催促下,极不情愿的爬起了床。“这种日子这真不是人过的”,凌风垂头叹气道。

五更时分,凌风便来到了早朝集会的大明宫内的崇文殿。他穿着一身正四品下阶的侍郎官服,认识自己的人又不多,以至于周围的官员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而且自己也不认识人家,无聊之极,只能数着夜空中闪闪发亮的点点繁星。

直到快进殿时,才算见到一位熟悉的面孔——大理寺卿狄仁杰。凌风远远见到狄仁杰急忙上前施礼。“狄公何时回的东都,学生一直想去拜会先生,前些日子狄公不在,后来便是琐事缠身,未能前往,还望狄公见谅。”

“哦,凌风”,狄仁杰上下打量着凌风几眼,乐呵呵的笑言,“你升的可够快的,仅仅一月有余,你又升了四级啊。想我大唐的同僚中,可就数你的年经最轻啊。月初回到东都,就听到了你的不少事情,后生可畏啊。”

“怀英兄,这位是?”正待凌风与狄仁杰谈的中欢,旁边一人看了凌风几眼,插嘴问。

“伯裕兄近来可好?”狄仁杰侧身一望,笑盈盈地对余伯良说道,“伯裕兄不认识他?”

“狄公有所不知,今日是学生第一次入朝觐见,故与这位大人尚不从相识”,凌风向狄仁杰介绍到,借机望了几眼余伯良。此人年有五旬,身宽体胖,仪表堂堂,几缕光泽且柔细富有弹性的八字胡,从官服来看,比自己高出一品。便向余伯良施礼自荐道,“下官凌风,幸二圣天恩,忝为户部侍郎一职,以后少不得,还请大人多多指教。”

“你就是凌风”,余伯良闻言震惊的问道,不由又上下把凌风看了遍,自己的女儿时常说起此人,一直无缘一见。今观此子相貌不俗,生性温和,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侍候尊长,更是柔声下气,又屡有奇思妙想,难怪瑶儿会有所倾心,魂不守舍啊。

“原来伯裕兄认识凌风”,狄仁杰笑笑问道。凌风也很好奇的看着余伯良。

“呵呵,怀英兄有所不知,他可是近来东都的风云人物啊,只是无缘一见,小弟难免惊讶,年纪轻轻亦是位居权臣,可喜可贺啊。”余伯良指了指凌风说道,

“狄公,这位大人是?”凌风望了一眼狄仁杰问。

“只是太常少卿余伯良余大人”

“下官见过余大人”,多识一人多条路,凌风很是乖巧地向余伯良施礼。

“时候不早了,咱们进去吧”,余伯良谦虚一番,对凌风与狄仁杰说。

“原来你在这啊,可真不叫人好找啊”,凌风刚要跟随狄仁杰与余伯良进入大明宫,从旁边传来一声清脆之音。不知是说谁的,狄仁杰与余伯良也停住了脚步。

凌风一回头,见上官婉儿轻步窈窕地走了过来,急忙问,“上官大人有事吗?”

“娘娘有旨,让你等一会听宣再进殿”,上官婉儿走近了,莞尔一笑的言道。

“多谢上官大人提点”。狄仁杰与余伯良一见是照凌风的,也就近了崇文殿,走时,余伯良不忘回头再次看了凌风几眼。

“光谢就行了吗?是不是也要来的实惠的”。小妮子如水见底的明睐,微微一动,就像天上的繁星,忽闪忽闪,小脸一扬,盈盈言道。

“不知,婉儿想要什么?只要是你喜欢的,本公子尽最大的努力给你办到,那怕是天上的星星,也给你摘喽,水中月亮也给你捞起”。没有了外人,凌风也就放开了胆子,与这小妮子调笑起来。

“你自己猜就是了?不跟你说了,我要进殿了,娘娘要上朝了。”上官婉儿挺神秘的看了凌风一眼,一步三摇地进了崇文殿。

“臣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则天与李治并排上座,文武百官下跪齐声高呼。令凌风郁闷的是,为何只喊吾皇万岁,不喊皇后娘娘千岁呢,难道现在这些大臣已经开始习惯了武则天临朝称制吗?

“众卿平身吧”,高宗李治端坐一旁如同木雕泥塑,任由武则天临政,反正他也习惯了。群臣有条不紊地的爬起来,文左武右分列两边。

“有事禀奏,无事退朝”,待两边的大臣们站好之后,殿前执事太监,扯着公鸭嗓子高喊一声。

廷议完群臣奏请诸事,武则天见好就没有人出来禀奏,便开言说道“既然众卿以无他事,本宫这里有几件事尚需爱卿们讨论一番”,。

“崔知悌”,武则天望着户部尚书崔知悌问道,“本宫前日知会户部筹备市贸司一事准备的如何”。

“启奏天后娘娘,臣以准备妥当,所需官员也已调配,只是?”崔知悌出列双手向前一拱,对武则天与李治弓腰施礼后,恭谨的站在那里回复。

“只是什么?”,武则天问。

“朝堂六部,一部四司已成定制,如今只是户部增加一司,与制不符啊,臣请天后娘娘三思。”

“此事,爱卿只需协同便是,市贸司成市舶司的前例,暂设三年,有成效就继续留下,若是成效不显,则到时自会裁撤,此事由爱卿督之。”

“臣遵旨”,崔知悌退回列班。

“卢升向何在?”武则天紧接着便点出工部尚书。

“臣在”,卢升向及时出列,站到中间。

“前日所议,重修二京道路一事,工部准备妥当否?”。

“启禀天后娘娘,所需官员,臣配备完毕,只是钱粮、劳力没有着落,还有就是二都之路,修过几次,均不得章法,空耗钱资,微臣恐……”。

“爱卿所滤不无道理,这次修路要一改前几次的修路做法,具体事宜等下再议。所耗钱粮物资之事,本宫自会安排,爱卿只需调配有关官员协助,此事就这么定吧。”

“臣领旨”

“本宫这里有份奏章,你们也一起议议吧,婉儿,将此奏章读给众卿听听。”

“臣领旨”,上官婉儿从武则天手中接过奏本,用她那清脆幽香的袅袅余音诵读道,“臣闻张而不驰,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国之重器,文武缺一不可,……。故臣奏请二圣沿文制,开科武举,选拨武将,进一步提高武将的整体素质。”

“什么开科武举”。下面的官员像是炸开了锅,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大唐的官员不同与宋以后的朝代,唐人尚武,因此大唐中前期的官员中能文能武者甚多,上马领军,下马安民的官员那是皆皆必是。可惜这种尚武的风俗被宋人完全颠覆,重文轻武,贻害无穷,以至明清时,武将中文盲者一抓一大把,整体素质是一塌糊涂。

但是,自从开科取士以来,文官还是有些瞧不起武将。在那些文人眼中,圣人学说才是治国之道,一直压制武将的权力,认为隋朝灭亡就是因为杨广穷兵黩武的结果,西汉汉武晚期的朝廷困境也是因为汉武帝过分兴兵的结果,反对开科取将之声更是强大。

“你们都议议,此事如何处置。”武则天打断了众臣的议论,要求大臣们公开发表意见。

一旁的高宗李治向武则天靠拢,低声问道,“爱妃啊,此事乃何人所奏。”

武则天闻言,微微侧身,低沉的说,“就是臣妾前日所说的凌风,开科取将也不失为一济良药,多多选拨将帅之才,也好为朝廷出力,这几年吐蕃对我大唐边境的骚扰愈加频繁,不能不有所准备啊。”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借选拨年轻将帅之际,将朝中的那些反对自己的顽固派一一清洗干净,配置自己的势力。这也是她极力赞成凌风开科武举的真实原因所在。毕竟选取上来的将领与朝中官员联系不多,也好洗脑。

“哦,是他呀,朕尚未见此人,改日爱妃不妨招进宫来,朕也见上一见。”

“陛下莫要心急,此子就在殿外,等下宣召便是。”

“启奏二圣,臣有本奏”,此时,监察御史李善感出列,站在大殿中间言道:“修二京之路,便利朝野,开科取将,安宁边疆,均为利国利民。然数年以来,菽粟不稔,饿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车岁驾;修二京路,将是劳役不休;广征武将势必使武夫贪功而枉伐,致使天下莫不失望。臣忝为国家耳目,窃以其为忧!”

“启奏二圣,臣也有本启奏”,不待武则天与李治答话,中书左丞方志秀急忙出列,“国之根本,莫不为农,劝农耕为之正道,如今却又出来个市贸司,教习百姓弃耕从商,岂不本末倒置,臣请二圣三思”

“古贤治国者,莫不以教化为主,仁者为先,兵者,凶器也,万望二圣三思啊”。

“臣亦反对”

“勤垦荒,劝农桑,国之重器所在,不能丢啊,臣极力反对对商人轻税赋之举”。

……

大殿之上,一片反对之声,群起伐之。更有甚至喊出了,上此奏章之人,其人必异,其心当诛。

狄仁杰静静地站在那里,思前想后,今日庭议的三份奏章所言之事,不是没有道理,上折之人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