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说新语
2512300000035

第35章 豪爽第十三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干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王处仲①,世许高尚之目②。尝荒恣于色,体为之敝③。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阁④,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时人叹焉。

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

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

[注释]

①王处仲:王敦。②目:评价。③敝:疲倦。④阁:室。

[译文]

大将军王敦年少时,外号叫“乡巴佬”,言谈的口音也很重。晋武帝招呼名流们一块谈论歌舞方面的事,大家都能说出点理解,只有王敦对此事毫不关注,神色十分尴尬,说自己只会打鼓,武帝就下令把鼓拿来。王敦从位子上摔袖而起,扬起鼓槌;奋力擂击,节奏和谐快速,神情豪健奔放,旁若无人,四座无不赞赏他的威武豪爽。

王敦被认为是高尚的典范。他曾经耽于美色,故而身体很疲倦。周围的人劝告他,他说:“我不觉得这有什么,改正是很容易的!”于是打开内室,赶走了几十位婢女侍妾,随便她们去别处。当时的人为此赞叹。

大将军王敦评价自己高尚开朗,放达直率,学问上精通《左传》。

王敦每当酒后,就吟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诵一边用如意击打痰盂作为节拍,痰盂的边沿都被他打出了缺口。

晋明帝要修建池沼台榭,晋元帝不同意。明帝那时是太子,豢养了一批武士,他叫武士在一个晚上修好池沼,到拂晓就修成了。就是如今的太子西池。

王大将军始欲下都①处分树置②,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③时贤。祖车骑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催摄面去④,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⑤脚令上!”王闻之而止。

庾穉恭⑥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时,权重未在己;及季坚作相,忌兵畏祸,与稚恭历同异⑦者久之,乃果行。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于襄阳,大会参佐,陈其旌甲,亲授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⑧。徒众属目,其气十倍。

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搢绅莫不来萃。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既散,诸人追味余言,于时寻阳周馥曰:“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

[注释]

①下都:从上游沿江东下,到京城建康。②处分:处理朝政。树置:有所建树。③讽旨:委婉地暗示意图。④催摄面去:催促他赶紧离开。⑤槊:长矛,此处为名词动用,用长矛刺。⑥庾穉恭:庾翼,字稚恭⑦历同异:经过了激烈的争论。⑧三起三叠:意思是三发三中。叠,击鼓。

[译文]

王大将军刚开始想要发兵下京都,处理朝政,以实现其篡权的野心。他先派参军向朝堂报告,并将自己的想法委婉地告诉给了当时的一些贤士。祖车骑那个时候还没有出都镇守寿春,知道此事后便瞪眼怒斥王敦的使者道:“你转去转告阿黑,问他怎敢如此无礼!催他马上收兵回去吧,要是有半刻拖延而不照办的话,我就要领着三千士卒去用长矛刺他的脚,逼迫他回到上游!”王敦听了此话后就按兵不动了。

庾稚恭经常抱有收复中原的志向,不过庾亮当政时,大权不在自己手中;到了庾季坚当了丞相,害怕用兵产生灾祸,和稚恭通过了很长时间不同意见的争论,最后才发兵北伐。庾稚恭倾尽荆州、汉水一带的实力,出动所有的车船,把军队开拔到襄阳驻扎,他聚会下属举行大会,把军队排列开来,自己拉弓搭箭说道:“我此次出征的结果,就看这次射箭了!”便连发三箭,三次全都射中。士兵们注目观看,勇气立刻增长了十倍。

桓温平定蜀地后,集会部属在李势宫殿里摆上酒会,巴、蜀一带的大官绅没有不来参会的。桓温一向有豪放直爽,故而,这一天的谈话语调激昂,英资勃发,畅论古今成败在人,存亡的枢纽在于人才,他仪态俊伟,满座之人无不称赏。散会以后,犹有余味,这时寻阳人周馥说:“可惜的是你们没有看过王大将军!”

桓公读《高士传》,至於陵仲子①,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②!”

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庶③也,小字镇恶,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隶④已呼为镇恶郎。尝住宣武斋头。从征枋头⑤。车骑冲没陈,左右莫能先救。宣武谓曰:“汝叔落贼,汝知不?”石虔闻之,气甚奋,命朱辟为副,策马于数万众中莫有抗者,径致冲还,三军叹服。河朔后以其名断疟。

陈林道在西岸,都下诸人共要至牛渚会。陈理既佳,人欲共言折,陈以如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于是竟坐不得谈。

王司州在谢公坐,咏“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

桓玄西下,入石头,外白司马梁王奔叛。玄时事形⑥已济,在平乘⑦上笳鼓并作,直高咏云:“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注释]

①於陵仲子:即陈仲子,战国时隐士。②溪刻自处:苛刻地对待自己。③庶:庶子。④童隶:少年同辈和下人。⑤枋(fānɡ)头:枋头之战,桓温和苻坚之战。⑥事形:事态,形势。⑦平乘:大船。

[译文]

桓温读《高士传》,看到於陵仲子的传记时,便把书丢开,说:“谁能如此严苛地对待自己呢!”。

桓石虔是司空桓豁的庶出长子,小名叫镇恶,十七、八岁的年纪,尚未被正式承认地位,不过年幼的仆役却已经开始叫他为“镇恶郎”了。他住在桓温的书房中。后来跟随桓温出征到枋头,车骑将军桓冲陷进敌阵,没有人前去营救。桓温对石虔说:“你的叔叔落进了敌人的手里,你晓得吗?”石虔听后,勇气勃发,命朱辟做副手,扬鞭策马冲进数万敌军中,无人能够抵挡,直接救出了桓冲。全军上下无不赞叹佩服。黄河以北的百姓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来驱赶疟鬼。

陈林道驻扎在长江北岸,京城友人们共同邀请他到牛渚山聚会。陈林道讲论玄理已经很出名,大家想在合力和他谈论时挫败他,陈林道却用如意拄着下颏,遥望鸡笼山感叹说:“孙伯符的志愿和事业都没有实现!”于是一直到结束也没能再讲论。

司州刺史王胡之有一回在谢安家作客,吟诵起“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的诗句。他对别人说:“在那个时候,就好像四周没有一个人。”

桓玄从西方顺江直下,攻下石头城,外面的人报告说:“梁王司马珍之逃跑了。”这时桓玄的大局已定,在大船下乐鼓齐鸣,也不去追击梁王司马珍之,只管高声吟诵阮籍的《咏怀》诗句:“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箫管奏出的曲调里还有魏国时的音调,不过梁王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