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2496200000097

第97章 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亲书自述诗文(3)

上述各册中,无"书目"、红纸封面者为早期本,应是太平天国壬子年(1852)的初刻本。"书目"有十四部者,应刻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期(1853)实行"书目"制度稍后,为修改本,改原称"秀全"处为朕"。此《天父下凡诏书》(第一部),是天父下凡揭露内奸的记录体,天父与对话人内奸外,其他在场人包括洪秀全都是第三者。而"书目"十四部的本子改"秀全"为"朕",作第一人称,语意就不通了。

7.《颁行诏书》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在起义初始的辛开元年(1851)、壬子年两年之间会衔发布了三篇檄文,声讨清政权,阐明太平天国的治、宗教主张。本书是三篇檄文的合编。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5),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B.编号15298.B.26,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十四部。

C.编号15297.D24,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二十九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10,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部。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三册

A.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

B.C.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有龙凤纹饰(色失记)。"书目"有十四部。

(6)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有NO.221字样(色失记)。无"书目"。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48,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以上多册《颁行诏书》,从"书目"、封面色来看,有红纸封面的无"书目"本,有黄纸封面的"书目"有十四部本,和黄纸封面的"书目"有二十九部本三类。

《颁行诏书》是太平天国"印书"中唯一提到"三合会"与"明朝"的文献。其版本的修改主要与此有关。

牛津藏本A中的《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有如下一段:"况查尔们壮丁,多是三合会党,盍思洪门歃血,实为同心同力以灭清,未闻结义拜盟而反北面于仇敌者也。"该本中的《奉天讨胡檄》中又有如下语句:"慨自有明失政,满洲乘衅,混乱中国,盗中国之天下。"

不列颠图书馆藏本A和俄藏本,均为红封面的无"书目"本,但该本中的上述"三合会党"一段,却作:"况尔四民人等,原是中国人民,须知天生真主,亟宜同心同力以灭妖,孰料良心尽泯而反北面于仇敌者也。""有明失政"句,则无差异。以上两种不同词语的版本,孰先孰后?考1853年4月英国公使文翰访问南京,获赠"印书",即交英国传教士麦都思译为英文,麦译的《颁行诏书》这一段作"三合会党";而同年6月美国传教士戴勒(C.Taylor)访问镇江,得到一册《颁行诏书》,报道说此册已将"天地会"字样删去。由此可知,牛津本A是初刻本,不列颠藏本A及俄藏本则是修改本,其印行当在4月至6月之间。这两种版本都是红纸封面,但均无"书目",应是因为当时尚未实行"书目"制度。

《颁行诏书》的其他有"书目"本,多为"书目"有十四部而以黄纸封面者,这种版本应印行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实行"书目"制度稍后。它们除了关于"三合会"的修改外,又将"慨自有明失政"句改为"慨自满洲肆毒",其他字句也略有调整,但主要是删去"有明失政"。

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C册,署"三年新刻"而"书目"有二十九部,意味着此册书的印行是在太平天国的第二十九部书之后。太平天国的第二十九部书是《王长次兄亲目亲耳共证福音书》;而该第二十九部书刻印于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此册对初本另有不少文字修改,如将外国的 "国"改为 "郭","臣仆"改为 "卑仆","中国有复兴之理"改为"中国有永兴之兆"等。这一册的发现,不仅使我们知道有《颁行诏书》的又一次修改本,而且也可推知,《颁行诏书》曾有封面署"三年新刻"的版本。"三年新刻"的初本,应在"二年新刻""书目"有十四部的各本之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出版书至第十九部,故该种《颁行诏书》的初刊本的卷首"书目",应在十四部至十九部之间。

8.《天命诏旨书》

本书系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秋洪秀全命文臣选录自太平天国戊申年以来天父天兄所降圣旨及天王所降圣旨的一部分,颁发全军,以使将士知法识法,不误天命天令。

(1)不列颠图书馆 藏四册

A.编号15298.B.23(8),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有读者墨书批注:"天德乃太平王之弟,死后刻一木主,(太平王)奉事唯谨,颇有灵响。"这是时人较普遍的讹传。另有对一些字句作英译的小注。

B.编号15298.B.19,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C.抄本。编号OR82071(1)。封面写"二年新刻"。无"书目"。

D.抄本。编号OR82071(2)。封面、"书目"同上。有多处朱笔圈点及铅笔写的词语英译。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0,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六册

A.B.C.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D.C.F.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5)柏林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NS609(6),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6)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色失记,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44,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上述《天命诏旨书》,无"书目"的各册为早年本;"书目"有十四部、十五部者,均印行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实行"书目"制度稍后。但各本内容文字无修改。早年本中,纪干支的"辛亥"二字,多处已避讳铲改为"辛开",但有二处遗漏未改。"书目"有十四部、十五部本,亦均有一处遗漏未改;又将无"书目"本中原来不误的"他出一言是天命"句中"他"字误为"地","后宫姓名位次"句中"名"误为"各","朕实情诏尔等"句中"情"误为 "精"。

各本《天命诏旨书》的最后一篇是天王太平天国癸好三年的诏旨。署"壬子二年新刻"的书而有"癸好三年"的"诏",当是后来增补。从现存的早年本中的"辛亥"二字系将"亥"字铲改为"开",亦可推知它们并非初刻本。

9.《太平条规》

本书是关于部队行军、住营的规矩各十条。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3),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书中"行营规矩"标题,缺"行"字。

B.编号15298.B.24,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行"字不缺。

C.抄本。编号OR8207A,封面写"二年新刻"。无"书目"。"行"字不缺。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8,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缺"行"字。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五册

A.B.C.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缺"行"字。

D.E.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行"字不缺。

(4)柏林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NS609(3),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缺"行"字。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色失记,四周回纹。无"书目"。"行"字不缺。

(6)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二年新刻"。上端有223和2875/45字样。无"书目"。"行"字不缺。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36,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行"字不缺。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红。无"书目"。

以上各册《太平条规》,均无"书目",应都是实行"书目"制度之前的早年本,但有缺"行"字本与不缺"行"字本之不同。

10.《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历》

太平天国自壬子二年(1852)起实行自己的历法,称为"天历"。《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历》是存世最早的太平天国历书。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10)。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此册封底内页粘有灰白色纸,手写英文两行。第一行,"Presentedby LewinBowring,11,Feb.1856";第二行,"Thesetractsweresent bytheEasternKinghimselftoSirJohnL.B."。意为:"1856年2月 11日L.包令赠。"此句应是包令将书赠与图书馆之语。第二行"这些小册是东王本人送给约翰·包令爵士的。L.B."。L.B.应就是L.包令姓名的缩写。L.包令曾奉其父J.包令之命往访太平天国,携回一些赠书。已见《太平诏书》条。但他们并未见到东王,所谓东王亲送书,当是误解或夸大。

B.编号15298.B.35。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C.抄本。编号OR8270J(2),但封面在OR8270K。无"书目"。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12。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六册

A.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B.同上。封面""作异体字"历"。

C.封黄,有纹饰。无"书目"。此册书名作"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新历","国"、"丑"俱未遵改为"国"、"好"。又,此册封黄而无"书目",亦为例外。

D.E.F.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已残破。

(5)柏林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NS609(4)。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6)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封面有龙凤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34,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洪秀全在后期曾降诏,每年应在十、十一、十二三月依远近颁发次年新历书。早年是否如此规定不可知,但当年历书应在前一年年底前印就,自是定例,故每年历书都不需署刊刻年份。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历应印行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冬,是年十二月太平军在武昌已有颁发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历书之记载。存世的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历中,一部分是黄纸封面,"书目"有十四部。这些历书印行时,当已在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中期实行"书目"制度以后。这应是在建都南京后,北伐西征,疆域扩大,虽然已到下半年,仍有重刻或重印当年历书以供应军民之需。

11.《三字经》

以三字句形式讲述上帝之权能和天王奉天父上帝旨意下凡救世之使命。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9),署"三年镌刻"。封红,四周回纹。无 "书目"。

B.编号15298.B.15,署"三年镌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C.抄本。编号OR8207M,封面写"三年镌刻"。无"书目"。书眉多有英文小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两册

A.编号FC171/11,署"三年镌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二十四部。末页有"己未遵改"朱戳,字句多有修改。

B.抄本。编号FC171/13。封面写"三年镌刻"。红格簿纸,不依式抄。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四册

A.B.署"三年镌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C.D.署"三年镌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镌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镌刻"。封面四周回纹。有"书目"十三部。

(6)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三年镌刻"。上端有NO.62和2875/49字样。无 "书目"。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50,署"三年镌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镌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前已述及,太平天国实行"书目"制度,系始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其时已刻印书籍十三部。故以上各册《三字经》,除(2)A外,无"书目"者,应都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中期实行"书目"制度以前的初刻本和实行"书目"制度之初的重刻重印本("书目"有十三部者)。此两本文字无异。(2)A则不同。这是我于1984年在剑桥大学发现的异本。此本"书目"有二十四部,第二十四部书是太平天国乙荣五年(即乙卯年,1855)新刻的《行军总要》一书。但此本末页有"己未遵改"字样,故并非太平天国乙荣五年本,而是己未本即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时遵天王旨作了修改的修改本。它的底本,即"书目"有二十四部本的初本,今未发现。如以此"己未遵改"本,与无"书目"本、"书目"有十三部本对照,修改甚多。其要者如:原句"说当初,讲番国,敬上帝,以色列"改为"爷生哥,犹太郭,考族谱,色列作","麦西国"改为"麦西孽","甚扶持"改为"甚恩#施#"(#意为墨书小方块纸粘贴于原字之上),"造碑石"改为"神#缮#石","曰耶稣"改为"曰#基#督","盘古下"改为"坦盘下","丁酉岁"改为"天#酉岁","神使扶"改为"歌#落#狱#","天嫂贤"改为"天嫂圣#"。

太平天国后期印书常有以墨书小方块字挖补、粘贴个别原字的情况,但如此册之多之草,则为仅见。

12.《天父上帝言题皇诏》

托为上帝昭示的诗句十首,含洪秀全奉上帝之命下凡救世、众人须真心信实之意。以其多有隐语或不通词语,今尚不能尽解。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7.B.37,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两册

A.编号FC171/10,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B.编号FC171/11,署"四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四部。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三册

A.B.C.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有龙凤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6)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本书各册内容文字无区别。(2)B署"四年新刻","书目"有二十四部,其第二十四部书是太平天国乙荣五年(1855)新刻的《行军总要》,故此册并非"四年新刻"的初刻本,而是太平天国乙荣五年或以后的重刻重印本。

13.《旧遗诏圣书》

即《旧约全书》。太平天国于癸好三年(1853)春起陆续分卷出版,所据可能是郭士立译本而稍有文字更改。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二卷

所见系《创世传》、《出麦西国传》两卷,今被合订为一册,编号15116.B.8。《创世传》有两封面,外封红纸,内封黄纸,外封署"三年新刻",有纹饰,书名《旧遗诏圣书》,正文首页首行刻"创世传卷一","书目"有十四部。《出麦西国传》封面黄纸,左上粘贴长方纸条,印龙凤纹图案,无字,正文首页首行刻"出麦西国传卷二","书目"有十四部,末页书口刻"出麦西国传卷上","卷上"应系"卷二"之误。此两卷版刻、纸张均较精好。

(2)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创世传》半卷一册

该册有两封面。第一封面黄纸双折,内外无字。第二封面浅红色图案纸双折,封外空白,封内龙凤纹饰,署"三年新刻"和书名《旧遗诏圣书》。正文首页首行刻"创世传卷一",至第二十八章止,故本书实际上只《创世传》半卷。无"书目"。全书版刻、纸张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