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2496200000096

第96章 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亲书自述诗文(2)

(3)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两册

A.编号FC171/10,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B.编号FC171/11,署"八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八部。此册已有后期所封干、英、忠、侍、章王的称谓,故实际印制时间已在太平天国十一二年。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5)柏林国家图书馆(前西柏林联邦德国国家图书馆,本文下同) 藏一册

编号NS609(2),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无"书目"。

(6)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色不详,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7)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二年新刻",有NO.222和2875/44字样。无"书目"。

(8)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40(与它书合装于一纸盒内,该盒编号H2Kn&3),该册署"辛开元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有"书目",部数失记。

(9)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

《太平礼制》初刻于"辛开元年",其重刻本有署初刻年份者,有不署初刻年份者,颇不一致。署"元年新刻"又无"书目"的,应是初刻本。署"二年新刻"而无"书目"的,虽内容文字较元年本无更改,但纹饰、字体有异,应是重刻本。署"二年新刻"而"书目"有十四部者,由于"书目"制度的实行系在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以后,而实行此制度时,太平天国已出版有书籍十三部(说详见拙撰《关于"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和太平天国印书诸问题》),故该部《太平礼制》实际之刻或印的时间,应在此稍后,应在太平天国的第十四部书出版之后。

"书目"十四部《太平礼制》本,较之初刻本有一些文字改动即将天王及诸王之女,原称"长天金"、"次天金"、"长东金"、"长西金"……改为"天长金"、"天二金"、"东长金"……

其剑桥藏本B,署"八年新刻"。八年,已在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杨韦事变"之后,洪秀全大规模地修改"印书",此册已删去了北王韦昌辉之名,又出现干、英、忠、侍、章等王之名,而干英、忠诸王等,封于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及以后,故该本应是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本的增补本,而封面不署增补之年份仍署"戊午八年"。

《太平礼制》的基本精神是上下尊卑有序。不列颠图书馆本A有当年读者墨书批注多条,其评该书烦琐无谓之处,颇为中肯。其批语之一曰:"东王显与太平敌体,古时偶国犹能为乱,况大事未集之时乎?决然不能成事。"在《太平礼制》中,天王及其子幼主均称万岁,东王称九千岁,西王八千岁……稍有等差。而该读者能见及东王与天王敌体,作出"偶国犹能为乱"的预言,可谓不幸而言中。

2.《幼学诗》

本书共五言诗三十四首,分述敬上帝、敬耶稣、敬肉亲和朝廷君道、臣道、家道及父、母、子、媳、兄、弟、姐、妹、夫、妻嫂、婶、男、女诸道。

(1)牛津大学包德利图书馆 藏四册

A.署"元年新刻"。封黄,微绿,四周回纹。无"书目"。

B.署"元年新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C.署"二年新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D.同上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两册

A.编号FC171/11,署"元年新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B.抄本,编号FC171/13,封面写"元年新刻"。无"书目"。

(3)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元年新刻"。封黄,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4)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元年新刻"。封色未记,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5)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52,署"元年新刻"。封面黄,微绿,四周回纹。无"书目"。

(6)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元年新刻"。封黄。"书目"有十三部。

(7)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2),署"三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 "书目"。

B.编号同上,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书目"有十三部。

C.抄本,编号OR8207(J1),封面写"辛开元年新刻"。无"书目"。

《幼学诗》和《太平礼制》二书,均有"辛开元年"本,这是太平天国初起之当年就编书刻书的实物证据。据我对"印书"的研究,"辛开元年"的新刻本,应红纸封面,无"书目"。但(2)A和(3)、(4)、(6)四册,均署"元年新刻"而"书目"有十三部,其原因应在于,它们实际上是刻印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实行"书目"制度之初。(7)A封面署"三年新刻"而无"书目",则应刻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中期实行"书目"制度稍前。对"书目"与纸色、年份等的研究,详见我的《关于"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和太平天国印书诸问题》。《幼学诗》将拜上帝与中国传统的伦常道德结合起来。当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曾加评论,认为是一部"很优秀的读物"。此书在太平天国元、二、三年都曾镌刻,似说明其需要量之大。往年在山西曾发现《幼学诗》"元年新刻"的封面木版,应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北伐军行经山西所遗,由此似可见《幼学诗》太平天国元、二、三年的刻版在早年曾同时使用。

3.《太平军目》

此书说明太平天国军队的组织方式。全书以一军为例,规定军、师、旅、卒、两、伍各级的人数、旗帜和统帅关系,同时也规定了军帅以上各级职官的旗帜体制。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15298.B28,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三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二册

A.编号FC17/10,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B.编号同上,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二十八部。末页钤"戊午遵改"朱戳。"戊午遵改",意谓在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遵天王旨意对该书作了修改。此册修改了翼王石达开的职衔。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三册

A.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B.封黄。余同上。

C.缺封面。"书目"有十三部。

(4)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色失记,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

(5)荷兰来丁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色失记,有纹饰,有8684字样。"书目"有十三部。

(6)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38,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

(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三部。

在以上十册《太平军目》中,(3)A和(6)两册,均红纸封面,无"书目",应是刊刻较早者,可能是名副其实的"壬子二年"的刻本。上文已提到,太平天国对编印的官书在卷首编列已出版的书的"书目"事,(1)、(3)C、(5)、(7),各在册首"书目"有十三部,封面黄色,当印行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实行"书目"制度之初。(2)A和(4),"书目"有十五部,当印行于上述时间稍后。以上各书,仅少数文字有改动(但实际改动哪些字,失记)。(2)B则是太平天国戊午八年的修改本,其主要的修改是将此前石达开的职衔"太平左军主将翼王石"一行铲改为"太平开国军师左军翼王石"。这一修改富有史料价值。自金田起义,石达开的职衔一直是"左军主将翼王",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内乱后入京辅政,太平天国丁巳七年(1857)夏自京出走,并无担任"军师"的记载。太平天国午戊八年将石的职衔铲改为"开国军师",说明了当时领导集团内部关系之调整,似乎是洪秀全争取石达开回归的一种姿态。

"戊午遵改"本而"书目"有二十四部者,第二十四部书是太平天国乙荣(即乙卯,太平天国讳"卯"为"荣")五年(1855)新刻的书《行军总要》;"戊午遵改"本,即是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遵旨作了修改的版本,"书目"有二十四部者,意即太平天国戊午八年的修改本,在第二十四部书出版时印行。由此似可见太平天国六、七年(1856-1857)即洪杨韦石事件的年份刻印书籍的停滞。

太平天国军制创始较早。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即起义当年春在广西武宣与太平军相持的清方主帅周天爵曾俘获一册"叙述一军编制的逆书,与《周礼·司马》法同",进呈清廷,应即是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本《太平军目》。清方在太平天国早期还得到过又一种《太平军目》,据报道该本中的"两司马"不冠东西南北方位,伍长伍卒都无名号,与今存各本异。这两种更早的《太平军目》,现未发现。

4.《天条书》

本书记在各种场合向上帝的祈祷文,同时记载关于敬上帝、孝父母、不杀人、不****、不偷抢、不说谎、不贪心等十条戒条。

(1)不列颠图书馆 藏四册

A.编号15298.B.23(4),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序文中征引儒学经籍。

B.编号15298.B.49,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有回纹。有"书目"(部数失记)。序文征引儒学经籍。此册封面上有手写英文:ThomasTaylorMeadows,其后有小字,似注年月,已不可辨认。英文即"密迪乐"之全名;密在1853年4月作为英国公使文翰(S.G.Bonham)的译员访问南京,曾会见韦昌辉、石达开,此书当是他得自南京之物。

C.编号15298.B.31,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线框,无纹。"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家经籍语。

D.抄本,编号OR8207(A)。封面写"二年新刻"。无"书目"。序文无征引儒家经籍语。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9,署"二年新刻"。封黄,四周线框,无纹。"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家经籍语。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五册

A.B.C.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序文征引儒学经籍语。

D.E.署"二年新刻"。封黄,四周线框,无纹。"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四周线框,无纹。"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

(5)柏林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NS609(5),署"二年新刻"。封红,四周回纹。无"书目"。序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

(6)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色未记,四周线框,无纹。"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

(7)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二年新刻",上端有NO.244和2875/44字样。无"书目"。序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三年新刻"。封黄,西人报道云较初刻本有较重大修改。

以上各册《天条书》,除(8)以外,分属两种版本:署"二年新刻"、红纸封面、无"书目"而序文征引儒家经籍语者较早,或即是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的初刻本;虽署"二年新刻"但黄纸封面、"书目"有十四部,序文无征引儒家经籍语者,则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实行"书目"制度后的重刻修改本。其时洪秀全正发动焚禁儒学经籍的运动,故将书中原引的儒学语句删去。(8)澳藏本署"三年新刻","书目"亦有十四部,则该本刻印时间与"二年新刻"的"书目"有十四部的本子相同,但是是另一刻本,封面亦改署当年。报道云此本有"重大修改",估计其修改与"二年新刻"的"书目"有十四部的本子相同。

5.《太平诏书》

本书为洪秀全早年所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百正歌》几篇诗文的合编,阐述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道德的理想。

(1)不列颠图书馆 藏四册

A.编号15928.B.23(1),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各篇有征引儒学经籍语。书中有一则当时读者的墨书评论:"太平诏书,文理亦为清顺。所有议论皆根据史鉴,未为臆说,若再加以词藻,当更妙矣。"

B.编号15298.B.23(2),署"二年新刻"。封黄,有文饰。"书目"有十五部。各篇无征引儒学经籍语。无《百正歌》,三篇"原道"的"歌"、"训"字,均改为"诏"。又此册封面有手写英文:Tractof theNankingRebelssentbyYang,EasternKing1854,Nanking,June 1854,L.Bowring.意为:"此系1854年6月南京叛党杨东王送给的宗教小册。L.包令。"按该L.包令是当时英国的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J.包令之子,1854年6月奉派与领事官员爵士麦华陀到太平天国访问,与东王杨秀清互有答问文书往来,并携回多种太平天国的赠书。

C.编号15298.B.21,同上。但封面无上述手写英文。

D.抄本。编号OR8207(A)。封面写"二年新刻"。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9,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四册

A.B.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

C.D.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无征引儒学经籍语。无《百正歌》,三篇"原道"中的"歌"、"训"字样,均改为"诏"。

(4)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五部。无征引儒学经籍语。无《百正歌》一篇。"歌"等改"诏"同上。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色失记,有纹饰。有"书目"十四部,无征引儒学经籍语。无《百正歌》等均同上。

(6)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二年新刻",有2875/47字样。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42,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无"书目"。

在以上各书中,署"二年新刻"又封面红纸、无"书目"、有征引儒学经籍语者,为早年本,或即是初刻本。署"二年新刻"、封面黄色、"书目"有十四部、十五部者,都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期稍后的重刻修改本。其时洪秀全正焚禁孔孟诸书,故原引孔孟语句均被删去;又将三篇"原道"中的"歌"、"训"改为"诏",以符合其帝王身份。洪秀全排斥孔孟,兼及诸子百家和一切历史人物。《百正歌》一篇在《太平诏书》的修改本中,全篇被删;由于称述的内容是列举历史上多位"正人"的事迹以批判不正之人,故洪无法如其他篇那样可以删去古人古书之名而仍保留说理部分。

6.《天父下凡诏书》(第一部)

本书记录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在广西永安州期间杨秀清假天父下凡揭露内奸周锡能图谋叛降、接应清军的经过。

(1)不列颠图书馆 藏三册

A.编号15298.B.23(7),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此册提到洪秀全在场时,称"秀全"。

B.编号15298.B.13,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此册之"秀全",作"朕"。

C.抄本,编号失记。封面写"二年新刻"。无"书目"。称"秀全"。

(2)剑桥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FC171/8,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称 "秀全"。

(3)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藏四册

A.B.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称"秀全"。

C.D.署同上。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秀全"作"朕"。

(4)柏林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NS609(1),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有"书目",部数失记。称"秀全"。

(5)法国昂古莱姆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面有龙凤纹饰。"书目"有十四部。"秀全"

"朕"。

(6)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藏一册

抄本。封面写"二年新刻"。上端有NO.158和2875/50字样。

"书目"。称"秀全"。

(7)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图书馆 藏一册

编号Sin1146,署"二年新刻"。封红,有纹饰。无"书目"。称秀全"。

(8)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藏一册

署"二年新刻"。封黄,有纹饰。"书目"有十四部。"秀全"作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