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非议古人
2489800000013

第13章 牢骚淘尽英雄(1)

三国时众生百态,忠与奸、权与谋、名与利,各路英豪各取所需;褒与贬、赞与骂,历代史家品评不一。然而,不管前人如何,忠义化身的关羽、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等等,终究还有着让人非议的瑕疵。

选错了用武之地——非议诸葛亮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说,诸葛亮善于调度,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军需官和内政官,但是两军对垒的战斗,却不是诸葛亮的长处。因为这句话,陈寿一直被后人认为是诬陷诸葛亮,甚至有人说,是因为陈寿的父亲当年做马谡的手下,受到了诸葛亮的惩处,因而陈寿怀恨在心故意报复。当然,这种说法已经被后人发现属于无稽之谈,陈寿的父亲并没有受到过诸葛亮的处分,陈寿也没有怀恨、污蔑诸葛亮的动机。但是,在民间传说里面几乎是一个神仙的诸葛亮,得到这样的评价,自然会让人们心中不平衡。

三国时期,各方都想吞并其他两国统一天下,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国的力量对比并不悬殊,这个时候,就要靠有才能有魄力的人的奋斗,来决定到底是哪个国家可以完成统一的使命了。

当时,孙吴有诸葛恪、陆逊,曹魏有曹真、司马懿,蜀汉有诸葛亮,他们之间的军事斗争和国内建设比拼,是当时最为激烈也是起到最大作用的。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内政、军事的双料人才,还是只会治国不会治军的半截统帅?

有一个基本性的问题,就是诸葛亮没有完成北定中原的历史任务,最后只能让西晋南征统一了中国。当然,这不一定就说明诸葛亮的能力不如司马懿父子祖孙,因为在历史中,有一些环境的因素还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所以,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的时候,隐士司马徽说过一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颇有深意。在当时的局势下,有哪些时势的因素制约着诸葛亮完成统一天下的重任呢?

第一,因为刘备。一个将帅能否成就大业,和他辅助的最高决策者个人是有很大关联的,在三国的决策者中的一个(曹操、刘备、孙权),刘备可以说是在文韬武略方面最差的一个(当然收买人心还是很可以的)。根据诸葛亮的战略,要先占有荆州,诸葛亮等人多次出计叫他占有,但他都没有采纳,结果被曹操占有了,诸葛亮是很艰难地从曹操手里夺下荆州的。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和机会,对统一天下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后来攻占西川,情况也差不多,刘备没有采用手下人的计谋,妇人之仁,结果一个和诸葛亮齐名的副军师战死了,死了不少兵,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当刘备占有两川和荆州时,已经用去了很长时间。这时另两个对手也发展了,经过多年的经营,这两国的人民对兴复汉朝已经没兴趣了,老百姓有了饭吃,才不管他是不是汉朝呢,可以说这就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政治基础。

刘备给诸葛亮统一天下计划的另一毁灭性破坏是,关羽死后,刘备自己东征,结果失败而回,给诸葛亮留下的烂摊子是这样的:蜀国的精兵已经不多了,外部环境是两个国家虎视眈眈,蜀国南部少数民族扰乱,南方几个郡还叛乱了;内部是人心惶惶,刘禅这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当了皇帝。这种情况别说一统天下,能保住本国都很难了,幸好诸葛亮文韬武略,外交上把东吴稳住了,北方也挡住了,国内也发展了,并且通过南征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少数民族也臣服了。但是这段时间魏国和东吴也发展了,这就使得统一天下更难了。

其实刘备东征这件事,从战略上来说,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反对派的意见主要有一点,即主要敌人是曹魏,而曹魏刚刚篡汉,是****,应该先讨伐。并且反对派还期待北伐曹魏的结果是老百姓群起响应。而事实是当时曹魏经营北方已经有20多年了,统治相当的稳固,一下子是打不下来的。而荆州不一样,刘备在这里的时间长,东吴刚打下来不久,统治并不稳,容易打一些,事实上在东征的初期荆州那边也是有不少的人投降的,足以说明,从战略上而言,东征比北伐更加正确。但可惜的是,战略上能打,并不能保证战术上的胜利,刘备东征,最终取得了一个完败的结果。

第二,因为关羽。据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中所计划,刘备要一统天下,必须先占有荆州,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再攻占西川一带,到时分兵两路夹击,一路从荆州、一路从西川,这可以说是当时统一天下的一种比较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当时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江东被孙权占有,而刘备还没根据地,剩下可以图取的就只有荆州刘表和西川刘璋、东川张鲁。最终诸葛亮帮刘备把这些地方都占领了,可以说已经实现了他统一天下的基础。

但非常可惜的是这种良好的基础被关羽毁了,由于关羽不用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大意失荆州。荆州一失,刘备的地盘失去了大约一小半,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荆州,诸葛亮两路夹击的战略无法实行,能进攻中原的路只有一条,而且蜀道艰难,魏国只要用一良将多放些兵固守就行了。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败,就是因为司马懿用固守战略,任你诸葛亮足智多谋,也飞不过去。所以,关羽失荆州是诸葛亮不能统一天下的最大因素。

另外还有些因素(比如刘禅的无能)也使得当时蜀国要统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我们综观历史,能统一天下的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个皇朝已经失去了民心,有人起义,天下大乱,这时一个人物能救人民于水火,得了民心,加上良臣勇将的辅助统一天下。第二种情况是天下分为几国,当其中一国衰弱或当权者无能时,另外强大的一国趁机消灭它而统一天下。汉高祖刘邦时,是前一种情况,当时天下分别被各大大小小的王分割,刘邦在一群英雄的帮助下统一中国;汉光武帝统一天下时,是因为王莽无道,人心思汉,而当时的绿林、赤眉起义军只是一时代表了人们的不满,并没有得到人心的归附,所以汉光武帝能兴复汉室。

而刘备的情况却没这么好,东汉末年当权者无道,汉朝刘氏政权已失去人心,刘备个人虽然比较得人心,但对于兴复汉室已没多大作用。而且蜀汉是个小国,魏国和东吴都比较强,这就使得刘备既没有上述第一种情况的优势,也没有第二种情况的优势。最后三国让晋统一,晋一统天下就属于第二种情况。

更重要的是,所谓的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里的“主”,说的是刘备,而诸葛亮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不是在刘备在世的时候,而是在刘备死后,他才成为蜀汉政权内部的一号人物。同样,从时间上来看,诸葛亮和刘备合作的时间,远不如他和刘备的儿子阿斗共事的时间长。因而,这句话本身虽然能让崇拜诸葛亮的人们觉得辛酸里面有些安慰,但其实只是一句不符合事实的空话而已。

从诸葛亮的从政生涯来看,诸葛亮除了北伐与南征之外,唯一一次领兵就是领兵入蜀支援。其余时间多留在后方处理国政。若没有才能,刘备是不会派其总掌国政的。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是诸葛亮毕生从政的写照。大德,很大的体谅。小惠,小恩惠。诸葛亮治蜀甚少颁布大赦令,偶尔颁布大赦令,因应国民的需求。西汉名相匡衡、东汉功臣吴汉也是如此。刘备访问过的大学者陈纪、郑玄都从未说过“赦”字。小恩惠施得太多,会使政治陷入僵局,而大德是要使国民的素质提高。

恩威并施。用法立威,言出必行,守法者知道恩典,对不守法者毫不客气。这样荣恩并济,威惠并施,上下有序,井井有条,政权的基础才能巩固,政治的功效才能发挥。这是诸葛亮在入蜀定法时说的治蜀方针。根据这个方针治蜀,蜀国果然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连原来不同意这一方针的法正后来也同意这一观点。

赏罚必信。孔明倾举国之兵北伐,以小国挑战大国。军费、将士、物资都依靠全国国民,就算出现怨言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诸葛亮做到民无怨声,全因为他的政治方针正确。诸葛亮负责编制的《蜀科》,主要内容就是“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罚,无善不现”。一开始蜀民不满,到了后来却十分欢迎。诸葛亮融合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怎能不成功?

三分天下。此乃诸葛亮一贯的方针,联吴抗魏,也取得很大的成功。他要维持三分均势,因为孙权有江东,若派兵进犯必招惹魏兵,而魏国乃蜀国宿敌,轻重一分,自然联吴对付魏国较为合理。再加上力量不平衡,在魏七吴二蜀一这一比例的情况下,如果诸葛亮不联合吴国共抗魏国,将更难使北伐成功。三分就可以互相牵制,联吴就使蜀国不用防备吴国,全力对付魏国。这是诸葛亮的大局观与外交方面的成功。因为有如此稳固的政治局面在,所以诸葛亮这样谨慎的人方才会发动南征北伐。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很多的长处:

军政的后继人。诸葛亮死后,继承诸葛亮主持国政的是蒋琬、费二人,二人各治蜀10年,很有政绩。因为二人主张休养生息,所以,在北伐之后的蜀国国力才可以迅速恢复。

提拔人才甚多。费祎、蒋琬、董允、郭攸之、姜维、杨洪、杨仪、王平、何诋等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蜀书列传》上的50多人,大多都受过孔明明里或暗里提拔。这些人才也不辜负诸葛亮,为蜀国付出了很多。

提拔人才于民间低层。杨洪、何诋二人原是小吏,但被诸葛亮破格提拔为郡守,两人也有很多政绩。

在恶劣的环境下提拔人才。蜀国地处边陲,人才不多,也很分散。在蜀国人才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尚能保证在其死后的20年之内国政清明,国家大治,不能说诸葛亮用人无方。

因而,诸葛亮用人虽有马谡之过,但其用人亦是值得一赞。其继承人也一如所愿,在诸葛亮死后维持蜀国、支撑局面20余年。

但是,诸葛亮身上,也有明显的缺点,这个缺点,其实也是在用人方面。诸葛亮虽然看人比较准,但是在大胆地使用人才上,却远远不足。三国时期的第一武将吕布,无敌于天下,他自己亲自出马的战斗很少有失败的,但是他的部下打的却多是败仗,最终造成他失败的命运,这就是不肯放手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后果。诸葛亮和吕布一样,因为自身能力过强,所以凡事亲力亲为,不肯假手于人,最终过劳身死。这一点,他比起萧何来,差得远了。

“历稽载籍,贤相如林,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诸葛亮作为一个分裂割据的蜀汉小国的丞相,是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出名,这样赫然地占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的政治家的最高位置呢?《三国演义》的评论者毛宗岗认为小说人物中有“三绝”,而诸葛亮为三绝之首。他说诸葛亮“其处也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知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残,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往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毛宗岗以小说为依据,概括得很全面,但他还未能从民族的文化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历史的具体分析,所以说得还不够恳切。

诸葛亮的才智被肯定,最重要的就是他“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大势。而且,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的事业几乎是无往不胜,他好像是刘备的幸运之神一样,从他投靠刘备开始,在荆州立足、赤壁之战胜利、夺取荆州、入主益州……每一件好像都和诸葛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给刘备带来无数好运气的诸葛亮,最终还是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对于诸葛亮的失败悲剧,晋宋以来,人们曾反复进行过思索和探讨,直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虽然对于诸葛亮的才干和人格给予崇高的评价,但他认为诸葛亮北伐“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是因为他“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就是说诸葛亮的治国才能优于军事才能,而在军事能力方面,又长于治军而短于谋略。

一种意见是认为诸葛亮死得太早,否则“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王之志,不难矣”。唐代中兴名相,大家熟悉的“雪夜平蔡州”的统帅裴度,即持这种观点。上文所引,即是他为成都武侯祠被后世称为“三绝碑”所撰的碑文中的话。在碑文中,孙樵更公开地指责陈寿贬抑了武侯。有学者认为,陈寿虽称良史,然其父陈式本为诸葛亮的部下,因犯法为诸葛亮所诛,故陈寿为诸葛亮立传有失公正。

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决策”,是“跨有荆、益”作为根据地,然后待“天下有变”,分两路出师北伐,一路向宛洛,一路向秦川,以统一中国。其后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刘备伐吴又遭彝陵大败,致使蜀汉国土失半,元气大伤,再无统一的可能。杜甫的《八阵图》诗所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即表达了这种观点。

近年还有学者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决策”本身就包含着悲剧的因素。从历史、地理的因素看,汉末的中原包括关中与荆、扬及益州,已经发展成为三个互相对抗的经济区,它是三国立国的社会基础。荆州与扬州联为一体,为东吴所必争;而荆州和益州因为崇山峻岭的阻隔,它们作为两个各自独立的经济区,联系极为不便,蜀汉集团无论以荆制益还是以益制荆都无可能,所以失荆州实为历史的必然。故诸葛亮的“隆中决策”预见天下三分,有着非凡的眼力;认为刘备只有向荆、益二州发展,也很正确;但他的“跨有荆、益”作为立国和发展的基础,是不现实的,这也注定了他的理想要成为悲剧。

此外还有一些说法,诸如认为诸葛亮用人苛严,求全责备,致使蜀汉无人;不重经济致使粮馈不继;北伐本来就是以攻为守等等,不一而足。

客观地说,诸葛亮之所以不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存在。最重要的就是现实的基础方面的国力问题。当时,蜀汉政权的家底太薄弱,而在当时曹魏和孙吴的霸权已经确立的情况下,薄弱的蜀汉没有发展的机会,就像是在美国的霸权确立之后,南美洲的小国无法得到发展而只能或者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或者成为美国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一样。

不过也有人就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说商汤以七十里,周文王以百里而有天下,汉高祖也是以汉中为基地战败项羽,故不能以实力悬殊为诸葛亮辩护。可是他们忘了,彼此的对手不同,夏桀、商纣与项羽虽然也都曾经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威势,可是他们的力量是在走下坡路的,这注定了他们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