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非议古人
2489800000012

第12章 英雄时代的凡人(6)

霍去病18岁的时候,靠着卫青的引见而见到了汉武帝,结果一见面就受到武帝的宠爱,当了皇帝的侍中。侍中是在宫中服侍皇帝的官员,在汉武帝之前,一直是比较卑贱的杂役,而汉武帝的时候,由于大批任用中下层人士担任此官,并且赐予他们在宫中自由来往的特权,所以这个职位就成了他们向上快速升迁的跳板。霍去病被任命为侍中,就意味着汉武帝要对他进行快速提拔,而之所以霍去病受到汉武帝如此的青睐,一是因为他是卫子夫的外甥,汉武帝对他自然另眼相看;二是因为他的舅舅卫青的军事才能在此之前已经有所发挥,让汉武帝比较满意,所以对霍去病的能力也比较信任;三是因为霍去病本人的外形和言谈举止确实有过人之处,让汉武帝觉得这个只有18岁的少年可能会是一个不凡的人才。

霍去病虽然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但是却坐上了通向富贵的“金马车”。

因为他善于骑马射箭,所以在他担任侍中之后,曾经两次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征,而汉武帝也有意让他建立一些功勋以便提拔他做更高的职位。卫青得到了汉武帝的授意,拨给霍去病一些壮勇的战士,任命他为剽姚校尉。他率领这些兵士们采取突击战术,离开了卫青率领的大部队几百里,寻找有利的机会对那些散居的小股匈奴势力进行突袭。这种战术的结果是,霍去病的敢死队所斩杀的敌兵数量超过了他们的损失。

霍去病的战绩报告到西汉的都城,汉武帝十分高兴,他说:“剽姚校尉霍去病杀敌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国和当户,杀死单于祖父一辈的籍若侯产,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他的功劳,在全军两次数第一,划定1600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霍去病初出茅庐就取得这样的胜利,自然是非同小可。而这次胜利,一半是因为他突袭的战术获得成功,另一半则是他的运气确实好,那么多匈奴的高层人员都被他的突袭所击毙。如果霍去病所杀的不是这些人,而是一些藉藉无名的普通匈奴人,那么这次胜利的含金量将会大打折扣。而且,如果他不是皇后卫子夫、大将军卫青的外甥,这样的功劳也最多只是让他获得一些赏赐,不会轻易被封侯。霍去病虽然一战成名,并且头上笼罩着诸多的光环,但真正支撑着他的,却是他身后那根柔韧的外戚裙带。

史书上对霍去病的记载,除了他辉煌的战绩之外,其他方面都是寥寥几笔,好像他只是为了战争而生一样。其实不然。他在以外戚身份受到重用又以军功获得爵位之后,并没有像其他外戚一样开始在政治上施展拳脚,这与他的舅舅卫青截然不同。卫青在当时炙手可热,在朝廷上也频频发言,风头甚至盖过了宰相。而霍去病则并不显露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也很少参与政治上的活动。少年时代贫贱的经历,让他变得成熟,他深知自己的功勋还远不足以让自己染指中央政治,他只是靠着外戚这个身份才受到皇帝的青睐。所以,他一面韬光养晦,一面等待着再次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因而,他在封爵之后,因为没有大的战事,所以沉寂了三年。

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功劳,为他修盖了府第,让他去看看是否满意,他回答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句话说出了他内心的志向和抱负,更重要的是,他的志向和抱负,与汉帝国的既定国策及汉武帝的愿望完全合拍。从此以后,汉武帝就更加重用和喜爱他。

三年之后,汉武帝任命他做骠骑将军,这次他不再是一个只有800壮士的敢死队队长,而是一个指挥1万骑兵的大将了。当霍去病只有800人的时候,他凭着巧妙的战术打击匈奴,获取胜利;而当他手中的兵将超过当初十几倍的时候,可以让他展现自己军事才华的舞台就更大更宽敞了。这一次,霍去病凭借手中的1万精锐部队从陇西出击匈奴,与匈奴人短兵相接,杀死了匈奴人的折兰王、卢胡王,并且抓获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高级官员,歼敌8000余人,还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显然,这次胜利比上一次更加能够激励汉武帝开拓边疆、摆脱匈奴骚扰的信心,于是,汉武帝对他进行表彰,并且赐给他2000户的食邑。

在赞叹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功绩时,我们可以联想一下,与他同一时代的飞将军李广和霍去病采取的战术差不多,都是先用突袭骚扰的办法撕开匈奴的防线,然后进军正面和匈奴大军交锋。可是,李广无论在可以指挥的军队上、后勤供应上、天时地利上,都不如霍去病,所以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一个封侯一个失意。——还应该追问一句,如果霍去病不是外戚,不是皇后的外甥,他会不会和李广一样,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以致空怀妙计最后无功而返?

霍去病的战功越来越显赫,汉武帝也越来越信任他,他掌握的军事权力甚至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舅舅大将军卫青。有了雄厚的资本,霍去病更是如虎添翼,可以和匈奴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决战了。

当他和卫青联合进军,与匈奴进行最大的一场战争时,他们每人指挥5万精锐的骑兵,几十万的步兵,军需物资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汉朝官府的统计,在他们出兵之前,曾经在边塞阅兵,那时候马匹一共有14万,而他们得胜回师的时候,马匹已经不足3万了。在战争中消耗的11万匹马意味着什么?那相当于汉朝政府十几年的军费投入——这还不算战争中死伤的将士、使用的军需品,如果累积起来,大致的数字是汉朝建立以来近百年积累的物质财富总和的一大半。后代的人看到霍去病抗击匈奴的赫赫战绩,但是没有看到他的战绩正是建立在对汉朝物质财富的极大消耗的基础之上。古语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实际上远不止于此。

霍去病从少年时代起,就在宫中侍候皇帝,得到显贵的待遇,却不知体恤士卒。他出兵打仗时,汉武帝派人赐给他几十车食物,等到他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米和肉,而他手下的士卒还有忍饥挨饿的。他在塞外打仗时,士卒缺粮,有的人饿得站不起来,而他不闻不问,还在忙着玩蹴鞠(就是足球)游戏。

汉武帝好大喜功,为了胜利也不择手段。作为一位成熟的将领,霍去病本来应该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和卫青一起,为了战胜匈奴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西汉社会背上了沉重的战争包袱。

霍去病和卫青协同作战,把匈奴占领的汉朝疆土收复,并且攻占了西域的一部分地区,在那里建立了汉朝的军事和边贸基地,对巩固边疆来说,确实功不可没。可是,就在与匈奴的决战过程中,作为副将的李广由于种种人为的原因,没有能够及时与卫青和霍去病的大军会合,卫青责问他迟误的原因,李广因此含愤自杀。责问李广,是卫青和霍去病会师之后的事情。李广也是抗击匈奴的名将,而且李广延误了会师的时间,应该先作调查之后再决定是责罚还是免于处理。霍去病作为军事统帅,没有对卫青这种失礼又莽撞的行为进行劝阻,致使西汉就这样损失了一位出色的将领。霍去病这种处处不出头的策略,保全了自己,牺牲了他人。他这种隐忍的性格,就像一只把头埋进沙堆的鸵鸟,看起来滑稽,但确实有效。

就因为霍去病这种不出风头的性格,让汉武帝对他格外信任,甚至在对卫青产生猜忌和怀疑之后,抬高他的地位来牵制卫青。

在与匈奴决战之后,汉武帝对参加战斗的武将进行封赏,他给霍去病增加了5800户的食邑,霍去病属下的路博德受封1600户,封符离侯;邢山受封1200户,封义阳侯。此外,霍去病属下的小吏、士卒当官和受赏的人很多。而大将军卫青及其属下的官员却没有被加官晋爵的。这个时候,正是卫青权力最大、追随者最多的时刻,汉武帝对卫青已经有所防范。历来帝王最重要的一招就是平衡术,不使任何一个臣子的权力足够大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卫青地位高了,汉武帝就抬高不喜欢出风头的霍去病的地位以牵制卫青,慢慢收回卫青手中的权力。就这样,霍去病被推向了他一向不愿去的政治前台。

汉武帝增设了大司马官位,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当了大司马,而且,汉武帝还把霍去病的官品调到与卫青平起平坐,可以和卫青分庭抗礼。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汉武帝是要削夺卫青的权力。从此以后,大将军卫青的权势日日减退,而骠骑将军霍去病则一天比一天显贵,卫青的老友和门客多半离开了他,转而去侍奉霍去病,这些人常常因此而得到官爵封赏。对此,霍去病还是不温不火,不闻不问,保持着一种置身事外的姿态。

从历史上看,凭着外戚身份能够保持荣宠不衰的家族,根本一个都没有,越是飞扬跋扈,越是败亡得迅速。所以,像霍去病这样表现出一种超脱姿态,反而会过得平安一些。事实也确实如此。后来,卫青的子孙大多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小罪而被处以重罚,而霍去病英年早逝,留下一个唯一的儿子霍嬗却能保全爵位和生命。他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光则成为汉武帝的托孤重臣,官拜大司马,这不能不说和霍去病这种独特的作风有关。

当我们回头审视霍去病的功过时,却发现,他的成功与荣耀,都是顺着裙带关系这根藤攀登而来的,但他又时刻在提醒自己,试图避免这种身份带给自己的副作用。他的隐忍、超脱、不计个人得失,恰恰是因为他太在乎他的未来与名声。他想要洗去外戚这层保护色,让自己和西汉的那些开国功臣一样,完全凭借个人的力量打拼出荣誉与地位来。他一路挣扎,一路小心,确实取得了效果。在后人提起霍去病的时候,很少有人会一下子想起他是外戚,是皇后的外甥,而是会马上想起那个指挥千军万马与匈奴作战开疆拓土的少年将军。

必须承认,霍去病的成功,裙带关系是很重要的基础,大汉王朝近百年的巨大财富积累更是他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但无可否认的是,他自身的军事才华,使他能够把握这难得的机遇,为中原王朝取得有史以来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最大胜利的同时,令自己名垂青史。

英雄莫问出处,我们只需要记住那个“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少年将军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