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码三国英雄
24818700000050

第50章 智者无惑

第六章知者不惑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无惧。”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实行仁德的人不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我认为三国众多英雄人物中,赵云堪称这一评价。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智者不惑。

什么是智者?赵云是不是智者,暂且不说,我这里先从三个方面举例子,说说赵云是不是一个不惑的智者,

1、小事清醒。赵云小事不糊涂,表现了难得的理智,为刘备所称颂,这里举三件小事作说明。

《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别传》记载了这样三件事。

第一件小事。赵云计取桂阳后,桂阳太守赵范欲以亡兄之妻许配给赵云,赵云坚决拒绝了。有人劝赵云纳之,说这个女人很美丽。赵云说,赵范投降是迫不得已,其心难以捉摸,天下女人多的是。后来,赵范果然逃走了。这个故事《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有讲述,并且说到刘备愿意促成此事,赵云推辞说,天下女子不少,但恐荣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刘备听了感叹说,子龙,真丈夫也。这件小事表现赵云敏感性强,做事谨慎、清廉、不贪色。要交代说明的是赵范的结局。《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说法不同。《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别传》是说赵范逃跑了,这件事与赵云无半点牵连。《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刘备让赵范做了桂阳太守,重赏赵云。

《云别传》记载的第二件小事是在博望坡的交战中,赵云生俘了魏将夏侯兰。夏侯兰是赵云的老乡,从小就认识。赵云把这件事报告了刘备,并向刘备推荐说,夏侯兰这个人懂法律,让其担任军正。赵云不因夏侯兰是同乡,就将夏侯兰留在自己身边为己所用而免除了结党营私的嫌疑。这件小事表现了赵云光明磊落。尽管是小事,也考虑周详。这件事《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讲述。只是夏侯兰被张飞刺于马下,所以就没有了上面那些故事。

《云别传》记载的第三件小事是有关孙夫人的。孙夫人嫁给刘备,从东吴带来了不少侍卫、佣人。孙夫人放任这些人,没人敢管。刘备派赵云来管理。事情处理得很好。这件小事表现了战云处理事情有章法,既不畏惧权势,也不激怒权势,处事稳妥。

这三件小事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赵云在小事面前清醒,处置得当,既照顾了各方利益,又表现了赵云办事公正无私,正派清廉。

2、大事精明。

大事精明也举三件大事作说明。

第一件大事,帮助刘备招兵买马。

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孤身一人投奔袁绍。后来,赵云来了。刘备与赵云同床而卧,吩咐赵云偷偷地招兵买马。赵云为刘备招募了好几百人。对袁绍称这些人都是刘备过去的老部下。这件大事的精明之处是赵云办事小心细致,另一方面,是办事能力强。在袁绍的鼻子底下,招募几百人的队伍,还不为袁绍所察觉。这件事记载在《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别传》里。

第二件大事,是劝刘备从长远着想,关心百姓。

刘备占领益州后,有人建议将CD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树等赐给诸侯,赵云建议还田于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利国利民。刘备接受了赵云的建议。这件大事其精明之处表明赵云遇事看得远,想得周到,表现了赵云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件事《云别传》与《三国演义》都有记载。

第三件大事,军事失利,拒绝诸葛亮奖赏。

马谡失街亭,各部人马都有损失,只有赵云的部队不折一人一骑。对此孔明感叹,说,赵云真将军也,便要给赵云重赏。赵云说,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者,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赵云不贪功、不委过,不接受不应该奖赏的奖赏,其精明表现在深明大义,而且当仁不让于师,不应该的奖赏不但不接受,而且对丞相这种人情奖予以了指责,表现了忠诚、正直的品质。这件大事《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别传》与《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都有记载。

以上三件事无疑是大事,军队是诸侯争霸的本钱,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奖罚得当是治军治国的基本原则。赵云为刘备招兵买马,建议刘备为国家着想,要关心老百姓,批评诸葛亮奖赏不明,都表现了赵云在大事面前做得小心,想得周到,考虑长远。

3、根本明确。

赵云之所以能做到小事不糊涂,大事不含糊,判断事情准确,认识事情深刻,处理事情得当。就是把握了根本。赵云处理事情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以关心百姓为宗旨,以仁义为标准,赵云在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时,被同郡人举荐,带领义兵投奔公孙赞,与公孙瓒有一句对话。公孙瓒嘲弄赵云说,“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赵云告诉公孙瓒,“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和明将军也。”这里,赵云明确表示了自己人生的信仰,关心老百姓,以仁义为标准,并不因为也不会因为有轻视谁、偏向谁的想法,只认准仁义,谁讲仁义、谁关心老百姓,我们就跟定谁。后来赵云认识到公孙瓒也不是讲仁义的主,赵云借口为亡兄奔丧为由离开了公孙瓒,以上见《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别传》。

赵云在公孙瓒处时刘备也在那里,刘备对赵云很好,借机接近赵云,有意拉拢赵云入伙。后来,刘备无路可走时投奔袁绍,赵云也跟来了,从此,与刘备走到了一起,而且跟定刘备一辈子。

综上所述,赵云能把握根本,小事清醒,大事精明,处理事情以符合老百姓利益为出发点,以符合仁义为标准,于己能做到问心无愧,于百姓能做到得其欢心,于刘备那里合理合法合情,由此,称赵云为一个不惑的智者并不过分。

二、仁者无忧。

说赵云无忧愁倒不合乎事实,一个人哪里没有忧愁的呢?之所以说赵云仁者无忧是因为赵云作为一个不惑的智者,面对忧愁能正确对待,或者说能正确化解,我们从刘备父子对赵云的态度可以体会出赵云的忧愁。

刘备对赵云的态度可用三句话概括。信任其忠,慎用其才,提防其变。这三句话表面上看自相矛盾,既然信任赵云的忠诚,为什么还要慎重使用其才呢?还要提放其变呢?说赵云有忧愁问题就在这里。

赵云对刘备的忠诚,刘备是不会怀疑的,是十分肯定的,《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对这个问题有交代。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也”,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曰:“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曰:“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玄德曰:“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此事《三国志.赵云传》也有记载,刘备在糜芳如此肯定下都不会相信赵云弃他而去。可见刘备对赵云的了解与信任。既然如此信任赵云,刘备为什么还要慎用其才,提放其变呢?这是为什么?

先说慎用其才。刘备父子对待赵云是不公平的。

先看赵云的经历。

赵云是在刘备兄弟打散后投奔刘备的,此时的刘备在袁绍处孤身一人,可以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在刘备如此困境下赵云投奔刘备,显示赵云的忠诚。赵云的资历虽然比不上关羽、张飞,如果说关羽、张飞是秋收起义时期的红军将领,那么,赵云也可称得上是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将领。资历不如关羽、张飞,最少比马超、黄忠资历老。黄忠是在刘备有了荆州这块根据地后,革命有了起色,是在打长沙时,才不自觉地投降刘备的。与赵云相比,顶多算个抗日时期的八路军将领。赵云与马超相比,马超是在刘备有了荆州、益州这一大片根据地时投降刘备的,顶多可以比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将领。如果以资历打分,赵云的分数肯定高于马超、黄忠两人的分数。现在马超、黄忠两人被评为正牌将军,而赵云仅是一个杂牌将军。所以说刘备对待赵云是有失公允的。赵云怨,有忧愁。

再从忠诚度上来讲。

赵云对刘备的忠诚,刘备是十分信任的。为什么?

其一,意志坚定。赵云跟着刘备闹革命从未动摇过,而且是在刘备革命处于最低潮时主动投奔刘备的,其后,无论处于多么困难、多么复杂、多么恶劣的斗争环境中也是意志十分坚定。

其二,在生死关头分别两次救了刘备父子的性命。

先说刘备。

刘备在离开袁绍投奔刘表之前,遭到曹操的围攻。《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这样交代,先是运粮官龚都被围,玄德令张飞去救,忽又报夏侯惇引军抄了后路,刘备见前后受敌,预感无所归矣,又遣云长去救。身边只有了赵云,忽然寨子外又来了许褚,赵云挺身跃马,应战许褚,刘备趁此落荒而逃。逃跑途中,又被张郃围住了,后面又追来了高览,此时的玄德两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欲拔剑自刎。幸好刘辟赶来相救。刘辟与高览交手,才三合被高览砍于马下。在如此危急时刻,赵云赶过来救了刘备的性命。这是第一次救刘备的性命。

第二、是在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后被东吴大军追杀的危急关头,赵云赶来救了刘备的性命。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翻阅《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再说刘禅,

赵云救阿斗,这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第一次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第二次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救阿斗。这两件事《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别传》都有记载。

赵云的救主之功,跟着刘备革命的自觉性、主动性,马超、黄忠两位将军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如果论资排辈,论功行赏,与马超、黄忠二位将军相比,赵云无疑要加分,总分值无疑要高于马超、黄忠两位将军。可是马超、黄忠二位将军是授予的正牌将军封号,赵云授予的是杂牌将军封号。赵云有怨、有忧愁。

第三、再说功劳。

在征战汉中时,黄忠于定军山中斩了夏侯渊,功劳确实不小,赵云在此次战役中虽然没有如此大的显赫功劳,但在这次战役中赵云东冲西突,所向披靡,先是救了黄忠,后又杀入敌阵救了张著,然后是退回营寨,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吓退曹操大军,其功劳也不可小觑。这次战役中的表现,连刘备听了也感叹不已,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如果评分,与黄忠相比,也不会差多少。可是,赵云还是没有评上正牌将军,尽管刘备赞扬子龙一身都是胆。你说子龙怨不怨,有没有忧愁?

对于这样一位忠诚、骁勇善战的功劳显赫的将军,刘备为什么不能公正地对待呢?为什么还要慎用其才呢?

刘备除了没有授予赵云正牌将军的封号外,也几乎没有让赵云单独行动,更不说让赵云去行使封疆大吏的职权了。有了荆州,关羽都襄阳,有了汉中,魏延任太守。张飞先是宜都太守,后死阆中太守,领司隶校尉,有职有权。马超在刘备为汉中王时也受任领凉州牧。赵云终其一生也没有如此显赫的经历。

再说刘禅对待赵云的态度。赵云生前,刘禅也没有特别关照过赵云,赵云死后,刘禅连一个谥号都吝啬得迟迟不封,后经姜维等人反复建议,刘禅才不情不愿地追谥顺平侯。对于这样一位忠诚,一位骁勇善战、功勋显赫的将军,刘备父子为什么还要慎用其才、提防其变呢?据我看来这与诸葛亮有关。因为,诸葛亮对赵云太好了。

诸葛亮是怎样对待赵云的呢?

一是有点偏袒赵云,有两件事作说明。

一件事是在占领荆州后,刘备征战桂阳,赵云和张飞都想去。孔明说终是子龙先应,只叫子龙去。张飞不服,定要去取。孔明叫拈阄,拈着的便去,又是子龙拈着。张飞有点沉不住气了,愤怒地说,我并不要人相帮,只独领三千军去,稳取城池。赵云说,某也只领三千军去,如不得城,愿受军令。孔明大喜,责了军令状,选三千精兵,付赵云去。张飞不服,玄德喝退。为什么说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孔明偏袒赵云呢?一是从孔明的言语之中可以看出。先是说终是子龙先应之叫子龙去。后是拈到阄后,孔明大喜,赵云拈到阄值得大喜吗?那张飞并没有拈到阄,会怎样想呢?难怪张飞不服。有人说,阄是孔明做的,有猫腻。

如果大家认为这件事情不能说明孔明偏袒赵云,那么,马谡失街亭后,赵云带的部队只是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孔明就认为赵云有功劳。先是出门迎接,后是予以重奖,闹得赵云都不自在。这里明显地表明孔明对赵云的偏袒。

二是过分地亲近赵云。

诸葛亮每一次外出,总是爱带上赵云。周瑜死后,孔明去东吴吊唁,带上赵云同去。赤壁之战,当孔明要离开东吴时,吩咐刘备,到时让赵云来迎接他。这些都是有意亲近,总有点特别的情味在里面。

三是特别属意赵云。

刘备东吴娶亲时,孔明安排赵云随行,让赵云跟着刘备在东吴出尽风头。陪刘备去东吴娶亲按理还有关羽、张飞选择,如果说,张飞有点莽撞,可以带上关羽。赤壁之战,刘备与周瑜见面,就是带上关羽。不过要说明的是这节故事《三国志》没有记载,也许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杜撰的。

孔明对赵云太好,这与刘备父子对赵云的态度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孤立地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如果联系起来看,就觉得有点不同寻常的味道。把一连串的名单排列起来,你就可以看出端倪。

先是赵云。孔明对其有点偏袒与偏爱。。。。

再是马谡。孔明对其关系更特别。马谡甚至与孔明以父子相称。把孔明当做父亲。

然后是蒋琬。当年刘备视察工作时,原本是要以失职罪处死蒋琬的,后因孔明替其求情,刘备因各种原因不了了之。又后来;刘备逝世了,孔明重用蒋琬。后来诸葛亮逝世了,诸葛亮秘密建议刘禅,让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职权。

然后是费祎。费祎和孔明的关系更特别。是孔明重点栽培的对象,安排接替蒋琬。

最后是姜维。一个从魏国找来的关门弟子。继费祎之后掌握蜀国大权。

把这一连串的人物排列起来,就可以看出孔明别有用心。一生长于识人的枭雄刘备不可能没有察觉。如果刘备对孔明所作的一切没有察觉的话,在得了益州以后,刘备还会把孔明困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吗?这几乎是把孔明看起来了。如果没有察觉的话,刘备在托孤时,还在朝廷之外安排一个李严吗?如果刘备没有察觉,不会在托孤对孔明说,如果刘禅扶不起来,你就取而代之吧。而且这话是当着在场的文武百官的面说的,其一是让文武百官见证孔明当面说的话,以便日后监视孔明的言行。孔明一旦篡权,总会有人会起来反抗。

当然,赵云没有这样的想法,刘备只是提防赵云。因为诸葛亮与赵云走得太近,对赵云太好,好得令刘备担心,刘备只好以提防赵云来控制孔明。你说,赵云怨不怨,但赵云绝不以此为怨,也不以此为忧。我们在前面讲过,因为,赵云是一个不惑的智者。一个不惑的智者,一定是一个不忧的仁者,既然是仁者,孔子说,“苟至于仁,无恶也。”如果立志做一个仁者,就不会做坏事。孔子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求得生命而损害仁,而应为做到仁献出生命。一个仁者为了仁连生命都不足可惜,何况仅仅是受到一点点不公允的待遇呢?所以,赵云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刘备父子。赵云心平气和地对待刘备父子不仅仅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是“仁者安之,智者利之。”的修养。一个没有忧愁的仁者会安心地去做有仁德的事,一个无惑的智者善于做有利于仁德的事。所以,当刘备托孤时对赵云只说了句话,希望我死以后,看在我俩多年的情分上,照看我的儿子。仅此一句话,赵云就心领神会了。后来,孔明北伐时,不愿意带上赵云同去,赵云是不但要同去,而且要当先锋,也许是不服老,我想更多的是因为有先帝托孤时的那句话,照看我的儿子,所以就当仁不让。

三、勇者不惧。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

关于勇者不惧的故事,那就多的是了。《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七十一回,据汉水,赵云寡胜众,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大家都知道赵子龙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由此,赵云勇者不惧的故事无需我多说,有兴趣,还是去多翻翻《三国演义》。

赵云生前尽管刘备父子没有按其贡献给予赵云五虎上将的封号,当然,刘备生前也没有评议过五虎上将。但人心是一杆秤,历史自有公论,人们在刘备没有五虎上将这一说法的情况下杜撰了这一说法,也许就是想把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放在同一个层面上,以此安慰死去的赵云,也许更多的是安慰自己心中的愤愤不平。“了却君王多少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这句诗用来告慰赵云我认为极其恰当。

在蜀国内部出了一个赵云有冤情,还有一个魏延,那是个褒贬不一的人物。魏延在我来看,其实,真的很冤,比窦娥还怨。下一章,我想替魏延说几句话,到底想说什么?如有兴趣,请看,魏延,让人尊敬让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