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码三国英雄
24818700000049

第49章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第五章、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关于张飞穿针,有两条歇后语。一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这条歇后语形似。你看,张飞面对那枚绣花针的小孔,登爆了他那对大眼珠,其意是形容人们遇到某些事情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有干着急的样子。不过,这条歇后语不好,有贬低张飞的意思。我还是喜欢另一条歇后语,叫做张飞穿针,粗中有细。这条歇后语神似。说明张飞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粗人,其实粗人不粗,遇事有心计,肯动脑筋。张飞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一个办事肯花脑筋的人。不信,听我讲讲张飞有关这方面的故事。

一、粗人不粗。

读了《三国演义》大家无不以为张飞是一介武夫,是猛张飞,是粗人。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不要以为张飞只会舞刀弄枪,只会与人拼命。看了《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的故事,也许又会更加坚定这种认识。玄德在督邮面前诺诺连声而退,而张飞听了百姓的哭诉,说督邮逼迫县吏,欲害刘公时是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奔馆驿,把门人哪里阻拦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其绑倒在地。然后是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数十支。读着这些文字,当然大快人心,此处的张飞给人的印象确实是一个活生生的鲁夫。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就有两例这方面的小事。一是张飞见卢植囚在槛车之内,觉得卢植冤枉,要斩护送军人,以救卢植。二是因玄德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张飞对此大怒,说,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便要提刀入帐,来杀董卓。从这些故事看,与刘备相比,张飞遇事确实是沉不住气。其实这些都是张飞出道之初的所为,是表面现象。如你要是读完《三国演义》,你就会觉得张飞是粗人不粗,猛张飞不猛,而且心计很深。下面讲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和吕布拼命。

刘备得了徐州,吕布来了,吕布是在被曹操打败后,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投奔徐州刘备来的。刘备对于吕布的到来十分忠诚,忠诚到了要将徐州让给吕布的程度,至于是否真实可信,我看不见得。刘备这样做主要是害怕,害怕自己没有实力与吕布抗衡。一旦吕布真的以实力相拼,刘备没有把握守住徐州。刘备想,与其让吕布夺走徐州,不如主动将徐州送与吕布,一来这样可以落得个人情,二来兴许吕布不会要或者不敢要,徐州还是自己的。刘备要将徐州送与吕布,吕布真的没敢要。也许是刘备的忠诚感动了吕布,也许觉得这样要了刘备的徐州,实在不道义。也许吕布还有害怕的成分,因为,刘备身边的两个义弟不是那么好对付。特别是张飞,整天都怒睁着环眼,见面就要和吕布拼三百回合,这些事都写在《三国演义》第十三回里。有兴趣,大家可以去翻翻。粗读一遍,以为张飞是个拼命三郎般的武夫,细读深读,认真琢磨,实在不是这么简单。张飞每次口出狂言的时候,都是发生在刘备对吕布太好的时候,为什么这位一向对大哥言听计从的三弟偏偏要与大哥过不去呢?在我看来,这兄弟二人在演双簧,一文一武,文的是大哥,动之以情。武的是三弟,动之以粗,警告吕布,你不要打徐州的主意。就是我大哥真的将徐州让给了你,我们也不会让你有好日子过。当然,一对一,张飞定然不是吕布的对手。前面他们有过交手,刘备加上关羽、张飞三兄弟联手都奈何不了吕布。何况张飞一人,更不是吕布的对手。但武夫怕鲁夫,尽管吕布是天下无敌的英雄人物,也只是一介武夫罢了。而张飞呢?常人看来,也是一介武夫,如要与吕布相比,或许,连武夫都称不上,是实实在在的一介鲁夫,鲁夫要是拼命,武夫自然也有几分寒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猜,吕布不是不想要徐州,而是不敢要徐州,怕张飞与其拼命,只是暂时不敢要罢了。而张飞呢?也不一定真的要和吕布拼命,只是做做样子,只是以拼命的架势吓唬,阻止吕布,让其不敢打徐州的主意。其粗人动粗,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吓唬吕布罢了。对于上述故事的分析也许有人不相信,认为我是过高地估计了张飞,张飞就是一个粗人,不一定有这么多心眼,那么,就请您听第二个小故事。

第二个小故事,抹脖子赔罪。

这个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刘备带着关羽去征讨袁术,留张飞在家里守徐州,并担负着保护刘备家小的任务。出征前,刘备对张飞不放心。担心其喝酒误事,张飞保证说,我自今以后,不饮酒,不打军士,诸般听人劝解便了。但是刘备前脚一走,张飞老毛病便发。喝得个大醉,吕布与曹豹内外联手,端了徐州刘备的窝。张飞丢下刘备徐州家小逃命。逃到刘备那里,关羽责备张飞说,你当初要守城时说甚来?兄长吩咐你甚来?今日城池又失了,嫂嫂又陷了,如何是好?张飞见此,不待刘备开口,惶恐无地,掣剑欲自刎。刘备急忙上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天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乎?”说罢大哭。关、张俱感泣。其实,这二位兄弟恰似两个江湖骗子在作秀,二人自导自演了一曲没有剧本的苦肉计。其观众是刘备在场的部属。如果说张飞真的是自责,以死谢罪,早就与徐州城、与刘备家小共存亡了,何至于要跑到刘备那里去死给刘备看呢?张飞之所以一言不发,跑到刘备面前抹脖子谢罪。一方面表示自己的悔恨之意,更重的要的是张飞不想死,张飞知道刘备不会让他死,刘备本来就人手不够,要是他死了,还有几个人为刘备匡扶汉室呢?张飞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跑到刘备那里抹脖子,以死谢罪,只是江湖骗子的拙劣表演罢了。而刘备呢?更是江湖骗子中的高手,你张飞不是演戏给我看吗?我也接着演一曲给你看,丢了妻子算什么?妻子只不过是件衣服。兄弟才重要呢。况且你也只是一时之误,何至于要以死谢罪呢?张飞本来是装着以死谢罪来感动刘备的,没想到这刘备更高明,反而感动了张飞。于是,两个江湖高手,心有灵犀一点通,继续自导自演。刘备是说罢大哭,接着是张飞感动而泣,接着是关羽也感泣,在场的部属也感动而泣,由此应该有的戏剧效果都收到了成效。也许,你听了我的解读,还是认为我想得太深了,张飞本是个直肠子,是个粗人,没有那么多弯弯绕,那么就请您听第三个小故事吧。

第三个小故事,长板桥吓退曹操。

这个故事与前面两个故事不同。不但《三国演义》有讲述,《三国志.张飞传》也有记载。我们还是看看《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是怎么讲述的。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土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敦、夏侯渊、乐进、张辽、张合、许褚等都至。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操闻知,急上马,从阵后来。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后人有诗赞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读了这段文字,你还以为张飞是一介武夫吗?或者说是一介鲁夫吗?表面看张飞确实是一介武夫,圆睁环眼,手绰长矛,立马于桥上,要与人拼命。但是你从这些文字里仔细揣摩就会读出张飞的心计。张飞为什么敢如此横刀立马呢?他是将计就计,以假乱真。你们不都是以为我张飞是一介武夫吗?好,我就是一介武夫。你们谁敢和我这一介武夫拼过你死我活呢?而这时的曹操遇上张飞正是穿鞋的遇上打赤脚的,现在打赤脚的张飞不要命,曹操这个穿鞋的敢和张飞这个打赤脚的拼命吗?不敢。一是不值得,二是没把握取胜,因为,张飞身后还有个装神弄鬼的孔明,还一时不知虚实。更不敢冒死与其拼命。张飞之所以敢拼命一是无路可走了,只好以命相拼,做困兽斗。二是也看出了曹军的胆怯,将计就计,将武夫拼命的戏演到底。三是玩了些花招,他事先让十几个人马将身后山林里弄得尘土飞扬。所以才吓退了曹操。看罢这个故事,你还认为张飞是个没长心眼的粗人吗?你要还是将信将疑,那就请听第二个方面的故事,酒疯子不疯。

二、酒疯子不疯。

我说张飞是个酒疯子,大家肯定相信。丢了徐州,就是喝酒发疯,逼着曹豹喝酒,以致曹豹联合吕布,赶走了张飞。张飞的死也是死在喝酒发疯上。所以说张飞是个酒疯子,大家定然相信,要说张飞是酒疯子不疯,大家肯定不相信,为此,还是讲三个小故事作说明吧。

第一个小故事,计取刘岱。

刘岱这个人要做两点交代。

其一,这是个有来历的人。当年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刘岱为兖州刺史,是其中的第四镇。

其二,刘岱这个人的来历有些说不清。《三国志.武帝纪》中交代:刘岱在与青州黄巾军交战中战死。正因为刘岱在与黄巾军中战死,才有陈宫、鲍信等人因兖州无刺史才推荐、迎接曹操为兖州牧,后来《三国志.武帝纪》中又有这个刘岱,而且被曹操派往去徐州征伐刘备,这前后两人都同为一个刘岱,这显然是有悖事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无需纠缠,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我这里只想就《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所讲述的故事,张飞如何解酒发疯,计取刘岱,以此告诉大家张飞这个酒疯子不疯。

刘岱同王忠一道受曹操派遣前去征剿徐州的刘备,关羽先行捉了王忠。张飞见二哥关羽活捉了王忠,向刘备请战,自己要活捉刘岱。对此,刘备不放心,说刘岱昔日为兖州刺史,虎牢关讨伐董卓时,也是一镇诸侯。今日为前将军,不可轻敌。刘备一心要活捉刘岱,所以,有点不放心让张飞去。张飞保证说,如杀了刘岱,我偿命。

刘岱知王忠活捉了去,坚守不出,又听知是张飞在寨前叫骂,越发不敢出去。张飞见守了数日,刘岱不出,心生一计。传令今夜二更去劫寨,日间却在帐中饮酒,诈醉寻军士罪过,打了一顿。缚在营中曰:待我今夜出兵,将来祭旗。却暗地里使左右纵之去。军士得脱,偷走出营,径往刘岱营中,来报劫寨之事。刘岱见降卒深受重伤,遂听其说,虚扎空寨。是夜,张飞却分兵三路,中路三十余人,抢入寨中放火,刘岱伏兵却待杀入,张飞两路兵马齐出。岱军自乱,正不知飞兵多少,各自溃散。刘岱引一队残军,夺路而走,正撞见张飞,狭路相逢,急难回避,交马只一合,早被张飞生擒过去。于众皆降。

看了这个故事,你还能说张飞缺心眼,只知拼命,是个粗人吗?你还认为张飞是个酒疯子吗?其实张飞真的是粗人不粗,酒疯子不疯。相反,张飞倒是心眼儿极多,正像那个济公和尚一样,世人都笑我太颠,我笑世人看不穿,张飞也是这个样子,世人都说我是个粗人,我就装粗。世人都说我是酒疯子,我就装酒疯子。装粗人,装酒疯子,将计就计,骗你没商量。

张飞以酒发疯,将计就计,也不是我分析出来的,我这是实录《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三国演义》也不是作者杜撰的,它源于《三国志.武帝纪》,真实可信,像这样的故事《三国演义》还有一例。

第二个故事,智胜张郃。

张郃在三国时代可是个名气很大的人物,张飞也曾借酒设计打败张郃。这个故事比计取刘岱更精彩。这个故事也是有据可靠的。《三国演义》第七十回有讲述,《三国志.张郃传》也有记载。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翻阅这两本书。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告诉大家,张飞借酒设计,计取刘岱并不是仅有的一例,在张飞的军事生涯中,这种借酒设计,智胜对手,也不是心血来潮,偶尔为之,而是根据战争的实际,随着战争的进程,经过深思熟虑,因人因地因时而为之。张飞所交战的对手也并非平庸之辈,有的也是一代赫赫有名的战将。还有,张飞进川,活捉严颜也不是靠拼命成功的,而是以智取胜。这个故事《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三国志.张飞传》都有记载,有兴趣可以去翻阅这两本书。

第三个故事,降服孙夫人。

孙夫人为孙权的妹妹,名为孙尚香,在家自幼习武,嫁给刘备后,洞房兵剑林立,武士成群,刘备入洞房如进牢房,不免战战栗栗。在东吴时孙权也让其三分,嫁给刘备后,更是无人不让其三分。当张飞得知这个孙夫人要带着阿斗回东吴时,张飞急速赶来拦截。此时,赵云正在孙夫人的船上,已从孙夫人手中夺回阿斗,只是孤掌难鸣,情况十分危急。张飞赶来,先是杀了东吴派来迎接孙夫人的头目周善,提头掷于孙夫人面前。孙夫人见此大惊曰:“叔叔何故无理?”张飞说:“嫂嫂不以我哥哥为重私自归家,这便无理。”从这一举一动中,正好说明张飞处事,粗中有细。粗是指杀了周善,掷头于孙夫人面前,以此吓阻孙夫人。潜台词是告诉孙夫人,你在我这个粗人面前不要耍泼,我可是个无赖,无赖不怕泼妇,相反是泼妇怕无赖。细的是那一番言语,你不要指责我无理,你才无理呢。而且是你无理在先,这一武一文,先斌后礼。斌是镇住了孙夫人,礼是使孙夫人理屈词穷。后来,孙夫人真的耍泼起来,在无计可施时,孙夫人以跳江自尽相威胁,致使张飞与赵云商量,真的逼迫孙夫人跳江也不是为臣之道,于是抱着阿斗与赵云回到自己的船上,放了孙夫人。

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不得不承认张飞是个理智的人。是个办事有分寸的人。他的动粗、他的借酒发疯,都是看地方,认人的。

张飞不但不是一个粗人,不是一个酒疯子,相反还被《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赞为有国士之风。

现在给大家讲第三点,国士不假。

张飞义释严颜这个故事《三国志.张飞传》与《三国演义》都有记载,我这里摘录的是《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中讲述的故事。群刀手把严颜推至。飞坐于厅上,严颜不肯下跪。飞怒目咬牙大叱曰:“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严颜全无惧色,回叱飞曰:“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飞大怒,喝左右斩来。严颜喝曰:“贼匹夫!砍头便砍,何怒也?”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严颜感其恩义,乃降。由于,张飞有了义释严颜这个故事,《三国志》作者陈寿称张飞有国士之风,由此可以彻底证明张飞不只是一介武夫,严颜被推到张飞面前不但不跪,反而指责张飞侵郡略州是无礼,大声斥责张飞,砍头便砍头,何至于要发怒。由此。张飞不但没有发怒,反而是上前解其缚,低头便拜,相反还有点奴颜婢膝。按常理,武夫在受到指责、侮辱时定然是要怒火万丈的,是要动粗、动武的。这时的张飞不但没有发怒、动粗、动武,反而是动文,动礼,对严颜相见如宾。《三国志.张飞传》说:”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显示了大度与雅量,由此陈寿誉之为有国士之风。

说张飞有国士之风一点也不假,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证明。下面举两例佐证。

第一例,张飞小心识庞统。

这个故事记载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庞统投奔刘备,刘备见其貌不扬,打发庞统到耒阳做了个小县吏,后又有人打小报告,说庞统在耒阳不理政事,县事尽废,玄德大怒,竖儒焉敢乱我法度。便派张飞去巡视,并让孙乾同去。

张飞听人说庞县令自到任之日,只知饮酒,县中之事,不闻不问,便要擒之。当目睹了庞县令处理公文的过程时,便下席谢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由此不但知道张飞是个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人,而且对有才之士的君子是非常敬慕的。

第二例、张飞敬慕刘巴。

刘巴是三国时代的名士,只是这位名士瞧不起刘备。刘巴并不情愿为刘备服务,不想出来在刘备手下做官。张飞知道了,要替大哥操心,就学着大哥刘备的做法,主动去和刘巴一起睡觉,可是人家刘巴瞧不上张飞,不搭理张飞,不说同张飞一起睡觉,就是话都不愿与张飞搭理。事后还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弄得张飞好尴尬。张飞和名士刘巴一起睡觉,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可以看出张飞敬慕名士的国士之风。

这档子事,我前面提过,这里再简单说这么几句,其意是告诉大家,张飞尽管是个粗人,对名士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敬佩。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的故事,讲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但张飞处事粗中有细的风格,使我便有了几点体会。这几点体会可用三个词语概括。这三个词语是,以假乱真、大智若愚、三是《红楼梦》里的那句话,真亦假来假亦真。

先说第一个词语,以假乱真产生的体会。

读《三国演义》都以为张飞是个粗人,是个武夫,是个酒疯子。以为张飞缺心眼,而偏偏这个粗人以粗装粗,借酒发疯,以傻装傻,骗了刘备,骗了曹操等这些一等一的精明人。更骗了刘岱、张郃、严颜这些自作聪明的傻人。像刘岱、张郃、严颜等这些聪明人,误以为张飞缺心眼,却偏偏是张飞这个缺心眼的粗人骗了刘岱、张郃、严颜这些自以为心眼多地聪明人。之所以聪明人被傻人骗,是粗人善于装粗,傻人善于装傻,酒疯子善于借酒发疯。所以,往往是自以为心眼多的人被缺心眼的人骗,骗了还不知道。为什么骗了还不知道呢?就是聪明人,心眼多的人,他们怎么也不会相信那些缺心眼儿的人会骗人,怎么有能力骗人,我们这些心眼多的人怎么会被他们骗?骗了还不知道,骗了还不相信。今天的社会,高科技发达,利用科技以假乱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千万不要再拿眼见为实当真,最少要反问一句是否是利用高科技以假乱真?

第二个词语,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不是装的,是一种修炼。有的人修炼不够无法理解大智若愚。无法理解大智若愚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自高自大,不要自以为参透了大智若愚。张飞虽然不是大智,但是若愚却若到了家,也许他的手法不高明,就正是这不高明的手段才会让人上当受骗。

第三个词语,真亦假来假亦真。

《红楼梦》似乎一直在讲这个命题。人生如梦,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真真假假,变幻不定。但重要的是不要以假当真,这样做是作践自己,也不要以真当假,这样是犯傻。

三国时代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大家把仁义大旗高举,特别是刘备开口闭口都是仁义,其实这些都是假象。我们知道春秋无义战,三国诸侯争霸更无仁义可言。可偏偏有傻人当真,一个是刘璋,一个是张鲁。当刘备入侵益州时,刘璋的手下郑度建议刘璋撤巴西、梓潼民众以涪水以西,烧尽仓廪、野谷,实行焦土抗战,把刘备饿死。然后趁其逃跑的时候追击。可是刘璋却于心不忍(见《三国志.法正传》)。其理由是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无恩德施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肤肉都成了野草,这些都是我刘璋的缘故,我已于心不安,由此便开城投降。所以诸葛亮说刘璋暗弱,好欺负。刘璋暗弱是把老百姓当回事。诸葛亮不暗弱,是拿老百姓不当回事,魏兵进攻新野时,为了抵御、延滞魏兵的进攻,诸葛亮勇于一把火烧尽新野城,使百姓流离失所。现在都说诸葛亮了不起,说刘璋可怜,从仁义、从老百姓的利益角度看似乎是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鬼话。

还有曹操那个吾梦中好杀人的鬼话,谁会相信梦中能杀人呢?他身边的侍卫就不相信。所以,当曹操睡觉时被子掉到地上,他就上前捡起被子,盖在曹操身上,结果,被睡在梦中的曹操杀了,以后,大家都信以为真,说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偏偏杨修这个聪明人不相信,说什么不是曹操在梦中,而是世人在梦中。杨修能说出这句话,可以肯定,杨修不在梦中,结果,这个不在梦中的人又被在梦中的曹操杀了。这个杨修是拿真的当假的,结果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最后只能说社会是万花筒,每一个生活在万花筒中的人只能一半清醒一半醉。世事变化不定,多长一个心眼为好!三国时代,还有一个赵云。赵云不是五虎上将,而世俗社会以及《三国志》作者都认为赵云是五虎上将。赵云对此其实不在意,这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到底如何,如有兴趣,请看下一章,知者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