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073

第73章 新刊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一)

新刊素问玄机原病式序[玄机原病式:玄机,深奥玄妙的义理;原病,推求疾病的本原;式,程式。]

河间处士刘完素守真撰[河间处士刘完素:河间,地名,即今河北省河间县;处士,指未在朝庭作官而住於家的读书人;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人称刘河间。]

夫医教者,源自伏羲[伏羲:羲,xī,音“西”。伏羲,相传为古代帝王,画八卦,创书契。],流於神农[神农:相传为伏羲後的古代帝王,尝百草滋味而发现药物。],注於黄帝[黄帝:相传为神农后的古代帝王,曾与岐伯等六臣问答讨论医学。],行於万世,合於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孔安国序《书》曰:[书:即《书经》,又名《尚书》。]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坟:三坟,同後面的“五典”相传均为我国最古的典籍。],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盖五典者,三坟之末也,非无大道,但专明治世之道。三坟者,五典之本也,非无常道,但以大道为体[体:准则,法式。],常道为用,天下之能事毕矣。然而,玄机奥妙,圣意幽微[幽微:隐深,精妙的意思。],浩浩乎不可测[浩浩:宽阔而深的样子。]。使之习者,虽贤智明哲之士,亦非轻易可得而悟矣!洎乎周代老氏[洎乎周代老氏:洎,jí,音“及”,周代,我国历史上的朝代名。老氏,即老聃,春秋时楚國苦县人,相传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为道家的创始人。],以精大道,专为道教。孔子以精常道。专为儒教。由是儒道二门之教著矣!归其祖则三坟之教一焉。儒道二教之书,比之三坟之经,则言象义理昭然可据,而各得其一意也,故诸子百家多为著述[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种学派的总称。],所宗之者,庶博知焉!

医学这门学科,发源于伏羲,流传到神农,汇注到黄帝,以至流行万世,无穷无尽。它以重要的理论为根本,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孔安国在为《尚书》作序时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是讨论高深理论的;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称为五典,是讨论一般理论的。五典,是三坟的延续,其中并不是没有高深的理论,只不过是为了专门阐明治理国家的道理。三坟,是五典的根本,其中并不是没有一般的理论,只不过是以高深理论为准则,以一般理论为运用,如此,世界上凡是能够做到的事情,就都能做到了。然而,圣人的理论深奥玄妙,意旨隐深精微,广博高深得难以推测。使学习这些理论的人,虽然是聪明贤德,明察事理的学子,也不是轻易可以领悟其中道理的。直到周代,因为老聃精通深奥的理论,特地创立了道教。因为孔子精通常规理论,特地创立了儒教。从此,儒教、道教二门学派就兴盛起来了。但是追踪其根本,均是源于三坟的理论。儒道二教之书的内容,同三坟经典相比较,那么在语言形象,含义道理上,很清楚是有根据的。而只是各自发挥了一个方面的义理,所以诸子百家纷纷著述。尊崇他们思想的如此之多,是可想而知的。

呜乎!余之医家自黄帝之後,二千五百有馀年。汉末之魏,有南阳太守张机仲景[南阳太守张机仲景:南阳,指古代南阳郡。太守,相传张机曾作过长沙太守。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恤於生民多被伤寒之疾损害横夭[伤寒:伤寒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伤寒,繫指外感寒邪,所形成的表寒证。而广义伤寒当包括《难经》所说的中风、伤寒、湿溫、热病、溫病等。此类疾病仲景书中多有涉及,只是详略不同而已,况且仲景书在其流传过程中,有所脱漏和删削,因而文中“伤寒”当指广义伤寒。],因而辄考古经,以述《伤寒雜病方论》一十六卷[《伤寒杂病方论》:书名,即《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所作。],使後之学者有可依据。然虽所论未备诸病,仍为道要[道要:“道要”为不词,疑为“要道”之误,要道,即重要的道理。]。若能以意推之,则思过半矣[思过半:大部分内容已领悟。]。且所述者众,所习者多。故自仲景至今,甫仅千岁[甫仅千岁:才仅仅一千多年。],凡著述医书过往古者八九倍矣。夫三坟之书者,大圣人之教也,法象天地[法象天地:原脱,据四库全书、丛书集成本补。法,法则、准则;象,效法;天地,泛指自然界。法象天地,即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理合自然,本乎大道。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及圣人,文亦玄奥[玄奥:即精深微妙。],以致今之学者尚为难焉。故今人所习皆近代方论而已,但究其末而不求其本。

唉!我们的医学科学家从黄帝以后,又经过两千五百多年,从汉末到魏初,有一个曾经作过长沙太守,名张机,字仲景的南阳人,他怜悯人们多数因外感疾病,使身体受到损害,甚至使生命夭折。因而他便认真地考察古代医经,编著《伤寒杂病方论》一十六卷,使后来学习医学的人有据可循。然而,这部书所论述的疾病虽然尚不完备,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若能依据他的学术思想推而广之,那么,整个医学科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领悟了。而且,注释发挥仲景学说的著作很多,专门研习的人也不少。所以,从张仲景时代到现在,才仅仅一千多年,医学著作的数量,超过以往的八九倍。三坟经典是圣人的理论,他们效法天地变化,符合自然道理,以宇宙间总体规律为根本。张仲景稍次于圣人,虽然,张仲景的书没有完全包容圣人的理论,也是与圣人相差无几的。文义也精深微妙,以至于现在学习的人仍然感觉非常困难。所以现在的人,都学习近代医著医方就满足了,这只不过是研究医学科学的细枝末节,而未探求其根本。

按:《伤寒杂病方论》即《伤寒杂病论》,为后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内容分为伤寒、杂病两部分。成书后数十年,晋人王叔和对其伤寒部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了现在通行的《伤寒论》一书。而杂病部分则流传不广,人们难以窥其真貌。自翰林学士王洙,从虫蛀的竹简中获得张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经****亿等人将其杂病部分整理成《金匮方论》一书,此即现在通行的《金匮要略》。《伤寒论》、《金匮要略》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价值,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被尊称为中医的经典著作。

况仲景之书复经晋太医王叔和撰次遗方[王叔和:字熙,曾作晋太医令。],宋开宝中[宋:原为“唐”,唐无“开宝”,开宝为宋太祖赵匡胤年号。高继沖为宋人。],节度使高继沖编集进上,虽二公操心用智,自出心意,广其法术,杂于旧说,亦有可取。其间或失仲景本意,未符古圣之经,愈令後人学之难也。况仲景之世四升,乃唐宋之一升,四两为之一两。向者人能胜毒,及多口父咀[口父咀:fǔ jǔ,音“斧舉”,咀嚼的意思,古代煎药前,先将药切碎,好像用口咀嚼过似的,故口父咀,即指将药物切碎。],汤剂有異今时之法,故今人未知其然,而妄谓时世之異,以为无用而多不习焉!唯近世朱奉议多得其意[朱奉议:名肱,字翼中,北宋著名医学家。],遂以本仲景之论,而兼诸书之说,编集作《活人书》二十卷[《活人书》:书名,又称《伤寒百问》,为北宋名医朱肱撰。全书共二十卷,分为三部分,前以问答形式,阐发仲景学术思想之蕴义;继而详析桂枝汤等一百二十首正方;最後选辑古方一百二十六首,以补仲景之未备,且兼论妇人小儿伤寒。]。其门多,其方众,其言直,其类辩[辩:通“辨”;辨,分辨、明晰的意思。],使後学者易为寻检施行,故今之用者多矣。然而其间亦有未合圣人之意者,往往但相肖而已[相肖:相似。],由未知阴阳变化之道。所谓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者也。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亢则害,承乃制:语出《素问·六微旨大论》,其前有“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之语。凡事物亢盛之极,则为危害,是谓“亢则害”,承其下者,则予以制之,是谓“承乃制”。]。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俗未之知,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

况且张仲景的书,又经晋代太医王叔和编撰其遗留之方。宋开宝年中,节度使高继冲又重新整理编集,呈现给皇帝。虽然二位先生殚心尽力,出于自己的心意,推广仲景学术,并杂合以往的理论,也有可取之处。但是其中有些失于张仲景的本意,不符合古代圣人的经论,更加使后人难以学习。况且张仲景时代的四升,是唐宋时代的一升;四两是唐宋时代的一两。以往的人耐受毒性,用药又多数切碎,汤剂的用法与现在不同。所以使现在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因而随便说是时代的不同。认为没有作用而多不学习他。只有近代的朱肱,领悟了其中很多蕴义,于是以张仲景的著作为本,兼以参合其他书中的相关内容。编辑出《活人书》二十卷,全书所分的门类众多而清晰,收载的药方也不少,语言也简捷,眉目清楚。使后来学习的人容易查找,所以现在运用它的人已经很多。其中也有不符合圣人旨意的,常常只是相似而已,是由于不知道阴阳变化的规律。即所说的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的道理。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盛过极则成为危害,承其下者予以制约。即五行中之某一行过极,便反出现胜过那一行的变化。粗俗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认为相似的就是本质,把阳当成了阴,这样就失去了他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