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071

第71章 素问玄机原病式译注前言

前言

一、作者生平及其著作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金河间县人,因而人们又常称之为刘河间。据任应秋先生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云,刘完素约生于公元1110年,即宋徽宗大观四年。一说约生于公元1120年。卒年不详。程道济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提到,他曾在天德四年,即公元1152年后亲眼见到过刘完素。“在后亲见守真先生,详加请益,参推要妙,愈究愈精。”大定二十六年,即公元1186年,刘完素曾亲自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作序。又据冯惟敏重刻刘守真先生《宣明论方》序说:“按本传……金承安间,章宗征之不就,赐号高尚先生。”章宗承安凡五年,即1196年至1200年,果如此,则此时完素已是年近80岁的老翁了。综上所述刘完素的生活期间为公元1110年(或1120年)至1200年的80多年之间,这在当时来说已算是高寿了。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中说:“余二十有五,志在《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如果把这看作他学医的开始,其医疗活动约历经熙宗、海陵、世宗、章宗四朝的60多年之间。刘完素一生著述颇富,计有《内经运气要旨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论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等。而以《素问玄机原病式》最为精要,集中地体现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

二、成书时间及其版本

《素问玄机原病式》成书的具体时间难以推究,然其成书的大致时间,据有关资料推测,当在大定乙未至庚子,即公元1175至1180年之间,《内经运气要旨论》、《黄帝内经宣明论方》写成之后。在此之前可能有一种简要本在流行,如《金史·刘完素传》说:“……乃撰《运气要旨论》、《宣明论》,虑庸医或出妄说,又著《素问玄机原病式》。”表明刘完素担心人们对前两书内容的误解,因而又著述《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他在著作此书时已近老年,其学术思想应当说已经成熟。

按程道济《素问玄机原病式·序》,本书当初刊于1182年,在此之前,可能有抄本流传。该序说:“大定二十二年,予自京兆运使移邢台,下车视事之余,擢医者数人,与说《素问》,兼授以知要之法。众中有孙执中者,尤为好事。一日,请求《原病式》,欲为之开版,广传于世,庶几善救生民夭横之厄,兼证医家从来所传,相习之非,予悯其仁者之用心,欣而授之。”是刊刻该书的最早文字记载。这时刘完素应还在世,但已近暮年,按理他应当看到这个刊刻本,因而这个刊刻本是弥足珍贵的,惜早已散失。现在世面上流行的最早刊本为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刻本,其次是明嘉靖年间的几个刻本,及万历年间的刻本。再就是清代及日本刊刻本等。而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为明万历年间,由王肯堂主持,吴勉学整理校勘的《医统正脉全书》本。《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版本很多,但按其卷数可分为两个系列。其中绝大多数为一卷本,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二卷本。《四部总录·医家类》引《适园藏书志》说:“……他书目均作一卷,此本从温(当为“湿”字之误,——笔者)病分作下卷,独为两卷,前序年月亦割去,似明嘉靖后刻耳!”据有关资料,这种两卷本并非始于明代,早在元代可能就有两卷本在流行了。(参见《辽金元艺文志》、《补辽金元艺文志》、《补元史艺文志》)考现在流行的河间三书本,正是作这种分卷法的。然而,无论是一卷本还是两卷本,其基本内容都是一致的。

三、学术思想及其形成

刘完素的学术思想,集中起来可概括为三点,一重视运气学说;二倡导火热病机;三治疗力举寒凉。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习医者多不重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因而就更不说运用了。究其原因,刘完素概括为两点,一是认为运气学说言而无征,是骗人的妄说;二是认为运气学说深奥难学,于是弃而不学。如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自序中说:“悲夫!世俗或以谓运气无征,而为惑人之妄说者;或但言运气为大道玄机,若非生而知之,则莫能学之者,由是学者寡而知者鲜。”这不能不说是学医者的一大缺陷。有鉴于此,刘完素尤为重视推崇运气学说。如他在该序中说:“夫别医之得失者,但以类推运气造化之理,而明可知矣”。把在医疗活动中,能否运用运气学说,作为判断疗效好坏的关键。《素问》中的所谓“七篇大论”集中地讨论了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因而人们又称之为“运气七篇”。刘完素对这七篇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颇有体会,著述了《内经运气要旨论》。并对《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病症机理,根据运气学说的基本观点,予以阐发扩充,根据运气的胜复兼化理论来阐释病机,深为时人折服。“……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谨率经之所言二百余字,兼以语辞二百七十七言,绪归五运六气而已。”从而演绎为《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广为流传。显而易见,他的这种思想,是完全符合《内经》作者本意的。

刘完素学术思想的第二点是倡导火热病机。火与热性质相同,本属一气,而并无轻重缓急之别。如《素问·阴阳应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因而火热为病持久而广泛。在运气学说中,主气与时令的关系为,每年从大寒至春分为初之气,厥阴风木当令;从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少阴君火当令;从小满至大暑为三之气,少阳相火当令;从大暑至秋分为四之气,太阴湿土当令;从秋分至小雪为五之气,阳明燥金当令;从小雪至大寒为终之气,太阳寒水当令。这是一年中正常气候变化规律,其中二之气为君火,三之气为相火。君火、相火均为火,即是说,在一年中,火就占了两个时间节段。因而当发生异常时,火邪所危害的时间也就持久。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病机十九条中属热,属火的病机达九条之多,再加上属心的一条(属心,实质上是属心火),可见在十九条中属火热的病机凡十条,已占其大半。不仅如此,刘完素还认为六气之中除火、热之外,风、湿、燥、寒也可以化火,七情也可以化火。因而火热所引起的疾病最多,在十九条中达十数种。刘完素以此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扩充衍变为数十种。这个认识,从理论上讲,是顺理成章的;从实际上讲,与疾病谱是相吻合的。

刘完素学术思想的第三点,是治疗力举寒凉。既然火热为病多而持久,因而治疗时极力推举用寒凉药物,是符合逻辑的。考察刘完素著作中有关治疗方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无论是表证还是里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主张用辛凉(也包括辛寒)药物治疗。借其辛能散邪通郁,寒凉则能清解热邪的特点,用于治疗各种火热郁结的病证,往往应手而愈。“但见今之医人,窃用先生诸药,得效者众多。”(程道济《素问玄机原病式》序)对于一些严重复杂的热性病,则采用反佐配伍方法或反佐服药法,使在服用寒凉药物时,不会产生格拒,从而充分发挥寒凉药物的作用,使治疗恰到好处。

刘完素学术思想的形成,首先应当说是受到《内经》的影响。前已提及,他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以至终身不辍,长达60年之久,可见其着力之勤,钻研之深,尤其推崇《内经》中的运气学说。这就足以表明其学术思想的根基是植深入《内经》的沃土之中,这是刘完素学术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其二,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刘完素所生活的时代,虽然金人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但政局并不十分稳定。如熙宗天眷二年六、七、八三个月就出现过数次“谋反”。更有甚者,金朝最高统治层内部为争夺皇位而钩心斗角互相残杀。同时,宋人也时时举兵欲收复中原。不仅如此,而且还时常出现旱灾、水灾、蝗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因而三品以下官员只能给一半俸禄,可见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加贫困不堪了。兵荒和天灾,均会引起瘟疫等热性病的流行。这是刘完素学术思想形成的社会自然基础。其三,与人的体质因素,饮食习惯关系密切。刘完素所接触的病人多为北人,北方人的体质“充实刚劲”,“饮食醇趥,久而蕴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各种性质的邪气侵入人体,多数会从阳化热,从而形成热性病。这是刘完素学术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可见,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足见其学术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实有进一步探讨和推广必要,这也是本次整理该书的目的之一。

四、学术价值及其影响

刘完素主火论的思想纵然有些偏颇,然终归是瑕不掩瑜。他毕竟是高举起了病机学之一隅,创立了火热学派,成为火热学派的开山鼻祖,被后人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从而纠正了当时乱用温补而伤人殒命之弊。而且还在书中补了属燥的一条,完善了六气病机的理论,为运用寒凉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刘完素的火热论,在当时就有较大的影响,很多用固有方法治疗不愈的疾病,转而用他的方法治疗而获效。《金史·刘完素传》:“张从正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正因为如此,所以章宗多次征召,虽不就,然仍赐以高尚先生的美名,这在一般人是难得的殊荣。不仅如此,他的这个思想还通过其门人影响到后世,其中最典型者,要算元人义乌朱丹溪了。朱丹溪曾学医于罗知悌,而罗知悌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因而朱丹溪从罗知悌那里接受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李张诸书。”(《丹溪翁传》)朱丹溪从刘完素火热论中悟出了人身阴不足阳有余的道理,“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格致余论·序》)因而倡导阴虚内火说,治疗主张养阴清热,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养阴学派。

五、主要内容及注译原则

《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可谓刘完素的代表之作,集中体现了其火热病机的学术思想。全书以《素问》病机十九条为纲,兼容刘完素补充的内容。分为五运主病和六气主病两部分。进而又将五运主病分为五类,六气主病分为六类,凡十一类。每类先举其大纲,然后对十一类大纲中所涉及的七十余个病证,应用五运六气理论,分别进行反复比较分析,深入剖析每一病证的病因病机。同时对一些疑似病证的机理也进行了辨析。从而使人们对这些病证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读后大有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感。本书编写所遵循的原则是:尽量保持原书风貌,不作大的更改;纠谬正误,发奥启奇,有利于读者阅读原文和对作者学术思想的理解;有益于临床实践。其目的在于宏扬作者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