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005

第5章 前言(三)

四、《中藏经》版本源流考略

《中藏经》因邓序之伪,托名之嫌,致使版本失源而流散。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前人、近人之初步研究,确认最早传本为南宋楼钥校本,而楼钥校本乃以闽中仓司本参校陆从老家藏本而成。此后传本之中有一卷本、二卷本、三卷本、八卷本。分卷有别,内容亦有增删,而全书篇次则一。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及陈振孙《书录解题》亦均言宋时之传本即已非一。流传至今之古本,当首推元·赵孟頫手写本。嗣后,历代刻本甚少,流传不广,但其传本系统则甚繁杂,兹列述如次。

第一系统为宋本直传系统。由宋本直接相传而来,可分为四条支系:

(一)赵孟頫手写本

自宋闽中仓司本传世之后,南宋楼钥得陆从老家藏本,“取而校之,乃知闽中之本未善,至一版或改定数十百字,前有目录,后有后序,药方增三分之二。闽本间亦有佳处,可证陆本之失。其不同而不可轻改者两存焉,始得为善本”(《楼钥跋》)。然此本亦已失传。至元初,有赵孟頫手写本两种,其一失中卷及上卷第一至九篇,存上卷第十篇(起“性急则脉急”)至第二十九篇及下卷“万应丸方”至卷终;其二失第四十八、四十九两篇。此即《中藏经》流传迄今所有传本中最近宋本者,但惜其前者传已散佚,后者传移台湾。1985年笔者多方探访,经中国中医研究院胡乃长先生引见昔日上海书贾孙先生,由此追访上海古旧书店王文忠先生,辗转多途,方于上海博物馆有幸获得前种赵孟頫手写本(卷子本)。卷首题记曰:“松雪老人楷书:华氏中藏经,上下两卷。张药房题诗,谢兰生温遂之题记。毕秋颿、黎□、黄其勤、□□老考藏”(标点系笔者所加,下同)。卷末小识云:“松雪小楷多以姿媚胜,此卷用笔朴老,兼具飞动之势,全是唐人家法,故知名贤手笔,无美不备,不可以一格限也。舟山黄其勤观并识”。后附张药房先生题句(里甫谢兰生补录)及跋云:“今观此卷,是规摹唐人写经体,与平时笔意稍别。”卷后题为“嘉庆甲戌五月七日里甫跋”。卷尾具明“华氏中藏经上下二卷,赵松雪真迹。得于周文甫妹夫者,怡可姪入京,举以为赠。道光八年岁戊子冬十有一月,二楼楼长记”。目前,有从书法艺术角度疑为仿写本者。张药房先生题句中有“此经仅存赖此迹”之句,里甫跋中亦曰:“赵学士言,一日可写万字,又云赵魏公书,人但知自魏晋中来,晚年则稍入李北海耳。尝见千字文一卷,以为唐古人字,绝无一点一画似公法度,阅至后方知为公书。”又曰:“药房先生晚年专学此贴,当临一本遗友人。”故即使为仿写本亦绝不影响其校勘价值。此乃宋本直传系统中第一支系——赵写本之存佚及其此次其一复出之始末。赵本分三卷,无邓序。

(二)《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明·吴勉学校刻(鲍士奇同校)。为八卷本,其中又有八卷一册、八卷二册、八卷三册、八卷五册之别,有邓序。八卷一册有万历版(载《续中国医学书目》);民国版(载《中国医学书目》)。八卷二册有万历版(载《续中国医学书目》)。八卷三册有明版(载《续中国医学书目》)。八卷五册有日本宽保二年刊本(堀元厚鉴定,吉冈玄昌训注,载《中国医学书目》)。嗣后,本系统有上海书局刊本、徐舜山刊本、冯烘记刊本、文瑞楼石印本、千顷堂石印本、蜚英书局石印本。

本次编译,搜求自湖南中医学院图书馆藏道光十四年永德堂何尤瑛手抄本,此手抄本乃据医统本所录,字迹清晰,笔画秀丽,全书无缺,惜其有多处为蠹所伤。又自成都中医学院凌一揆教授家藏中求得亡名氏手抄本,此手抄本乃据徐舜山刊本所录,完整无缺,足见流传至日本及我国民间者以此系统之版本较多。

(三)明·江澄中刊本

此刊本载于《孙氏书目·内篇》卷二及《四库书目·邵注》卷十,为三卷本,已佚。然据日本国冈西为人称:“按明版《医统正脉本·卷八》末有木记曰:青莲山人江中澄重校师古斋,又卷二末、卷四末并云:新安陈正道抄本,吴勉学校刻,而江吴两刊之关系,今不可考,其江中澄、孙氏以下诸家著录,并作江澄中,今尚未知孰是。”

(四)清·周锡瓒重订本

此刊本有二卷二册(载《聿修堂藏书目录》);有三卷一册(载《宝素堂藏书目录》)。周锡瓒跋云:“余得旧抄本,前后多缺,无序文目录并楼公跋,且避高孝两朝讳,疑即攻媿所校本。因取新安吴氏刻本补其缺……然已与吴本迥别矣。”

编译者自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搜求得一朱批之八卷本。卷首、卷二末、卷四末及卷尾题记均与冈西为人氏所称相同,惟扉页题曰“周锡瓒本以朱笔校之”,卷末题曰“丁卯九月庚申校奈须恒德”。且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搜求得到周锡瓒本(扫叶山房本),奈氏所校皆然。周锡瓒本源于楼钥校本,属宋本直传系统。瓒本堪称珍本。

第二系统为赵本辑合系统。清·孙星衍先后获两种赵孟頫手写本,“前后二本,校勘明本,每篇脱落舛误,凡有数百字,其方药名件、次序、分量,俱经后人改易,或有删去其方者。今以赵写两本为定”(《华氏中藏经·孙序》)。故本系统之传本乃孙氏将赵孟頫两种手写本辑合而成,收入《平津馆丛书》,有阳湖孙氏刊本、朱氏翻刻平津馆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及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平津馆丛书印行之单行本,为三卷本。

第三系统为赵本发展系统。清·周学海校本,附“内照法”,收入《周氏医学丛书》,有光绪辛卯自刊竹纸本、《中国医学大成》复刊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周学海序云:“又有内照法一卷,云出于华氏,此必有所据,《脉经》曾引用之,但不言出自佗耳。今于前三卷悉遵孙本,其间字句错落,为检《内经》、《脉经》,略加补注于各篇之末;其高宗、孝宗庙讳字样,悉改用本字,以从其实;坊本方三卷,题为附方,并内照法附刻于后,以别于孙本焉。”显见周本始由赵本发展而来,亦即自赵本加坊本、内照法而成。

编译者自1984年始,从先师李聪甫研究员及师兄刘祖贻研究员潜心研究华佗及其《中藏经》,执笔《中藏经校注》、《中藏经语译》,承蒙国内外诸多学者之指导,受益良深,此次编译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加强医理注释及语译,以广交流与应用,今承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首选推出,谨志谢忱。

中医古籍实为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之源泉,然编译中医药古籍亦为艰辛倍有之研究。《中藏经》校注曾三历寒暑,此次编译又一载有馀,虽数易其稿,反复推敲,但由于水平所限,且由于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对《中藏经》未曾深垦精耕,因而谬误之处,殊为难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孙光荣谨识

戊寅年壬戌月己酉日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

中藏经译注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