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016

第16章 虚实大要论

病有藏虚藏实,府虚府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状各不同,宜深消息。

疾病分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病状各不相同,应当深入推敲。

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皱皴:zhòu cūn,音“宙村”。肌肤因寒冷乾燥而起皱开裂。),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藏之虚也。诊其脈,举指而活(活:滑利不滞。),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藏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沉:沉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通评虚实论》。指以脈位低沉、重按始得为特徵的脈象,多主裏证。小:小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五脏生成论》。指以脈体细小但应指分明为特徵的脈象,多主诸虚劳损、阴血不足的病证,或主湿证。弱:弱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玉机真脏论》。指以脈来柔软无力为特徵的脈象。多主气血不足的病证。微:微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灵枢·热病》。指以脈来极细极软、似有若无为特徵的脈象。多主气血阴阳诸虚或阳气暴脱的病证。短:短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玉版论要》。指以脈来仅关部较明显,而寸口、尺部均应指不足为特徵的脈象。多主气虚或气滞的病证。涩:涩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脈要精微论》。指以脈来如刀刮竹,意即往来艰涩为特徵的脈象。多主血、精、津亏损或气滞血瘀的病证。软:软脈。脈象名。现首见於《脈经》。指以脈来柔软无力为特徵的脈象,多主气血两虚之证。一说“软”脈即“濡”脈。濡:濡脈。脈象名。现首见於《脈经》。指以脈来浮细而又软弱无力为特徵的脈象。多主虚证或湿证。),俱为藏虚也。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舌(舌:孙本脱,据徐本补。文例亦当如此。)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疽并起,悲喜时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藏之实也。诊其脈,举按俱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长:长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脈要精微论》。指以脈来如循长竿,意即脈来首尾端直而过按指之位的脈象。多主肝阳上亢或阳热内盛的病证。浮:浮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通评虚实论》。指脈位浮浅,轻取即得的脈象。多主表证。数:数脈。参见《寒热论》第二段注。疾:疾脈。参见《重校华氏中藏经序》第一段注。洪:洪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灵枢·五禁》。指以脈来形大满指,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为特徵的脈象。多主阳热亢盛的病证。正常人夏季的脈象亦较洪大,所以又称“夏洪脈”。紧:紧脈。脈象名,现首见於《伤寒论·太阳病》。指以脈来绷急有力为特徵的脈象。多主寒证和痛证。弦:弦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示从容论》。指以脈来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为特徵的脈象。多主肝胆病、痰饮、疟疾等病证。大:大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调经论》。指以脈来大而满指且波动幅度甚强为特徵的脈象。大而有力则多主实证重证,大而无力则多主虚证重证。),俱曰实也。看在何经,而断其藏也。

肠鸣矢气,手足冰凉,进食后就呕吐,吐逆没有定时,皮肤毛发憔悴,肌肉干燥起皱,耳目昏花闭塞,语声嘶哑,行走时则喘促,精神涣散不敛,这些属五脏的虚证。诊察五脏虚证的脉象,轻取时见滑利的脉象,重按时见微弱的脉象,看这种脉象出现在哪个部位,就能断定是哪一脏的虚证了。又如重按时脉来沉、小、弱、微、短、涩、软、濡,都是五脏虚证的脉象。虚证就给予补益,这是治疗的常法。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昏目眩,唇舌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胀急迫,皮肉麻木不仁,突然发生喘促乏息,偶然出现恶寒发热,疮疡痈疽并发,时悲时喜兼见,或者自感痿弱,或者自感高强,气行不能舒畅、血行不能流通,这

些属五脏的实证。诊察病人的脉象,轻取重按都充实有力的,就是五脏的实证。又如脉来长、浮、数、疾、洪、紧、弦、大,都是五脏实证的脉象。只要看这些脉象归属于哪一经,就可以断定是哪一脏的实证了。

头疼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饮如故,曰府实也。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皮肤搔痒,肌肉月真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脈,轻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滑:滑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平人气象论》。指脈来应指圆滑,往来滑利如珠走盘为特徵的脈象。多主痰饮、食积、实热等病证,亦主妊娠。平:平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平人气象论》。指正常脈象,又称“常脈”。),此乃府虚也。看在何经,而正其时也(时:疑为“府”字之误。徐本眉批云:“时当作府”。)。

头疼目赤,皮热而骨寒,手足弛缓无力,气血壅塞不通,丹毒瘿瘤更替发生,咽喉肿痛经常出现,轻按时就会疼痛,重按时就会舒适,饮食情况同于往常,这就是腑实的证状。诊察病人的脉象,浮脉兼见实、大就是腑实。皮肤瘙痒,肌肉肿胀,饮食不能消化,大便滑利不止。诊察病人的脉象,轻取时得滑脉,重按时得平脉,这就是腑虚的脉象。只要看这些脉象归属于哪一经,就可以断定是哪一腑的虚证了。

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饮食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黏。诊其脈,左右寸口沉、结、实(结:结脈。脈象名。现首见於《脈经》。指以脈来迟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为特徵的脈象。多主阴寒气结、寒痰瘀血、积聚、疝瘕等病证。实:实脈。脈象名。现首见於《素问·玉机真臟论》。指寸、关、尺轻取重按均感充实有力为特徵的脈象。多主实证。)、大者,上实也。颊赤心忪(忪:zhōnɡ,音“中”,惊恐。),举动颤慄,语声嘶嘎,唇焦口乾,喘乏无力,面少颜色,颐颔肿满。诊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虚也。

胸与膈中痞满,头目疼痛如碎,饮食不能进入,脑项眩晕沉重,咽喉不能通利,鼻涕唾液黏稠。诊察病人的脉象,左右寸口脉来沉、结、实、大的,是上部的实证。面颊发红,心中惊恐,行动战栗,语声嘶哑,唇焦口干,喘息无力,面容憔悴,颐颔肿满。诊察病人左右寸口,脉象弱而且微的,是上部的虚证。

大小便难,饮食如故,腰腳沉重,脐腹疼痛,诊其左右手脈,尺中脈伏而涩者,下实也。大小便难,饮食进退,腰脚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艰难,气上奔衝,梦寐危险。诊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涩者(脈滑而涩:医统本注:“滑涩不兼见,当有误。”可参。),下虚也。病人脈微、涩、短、小,俱属下虚也。

大小便难,饮食如常,腰脚沉重,脐腹疼痛。诊察病人的左右手脉,尺部脉象伏而且涩的,是下部的实证。大小便难,饮食时多时少,腰脚沉重,好像坐在水中,行走艰难,有气向上奔冲,梦见处境危险。诊察病人左右尺部,脉象滑而且涩的,是下部的虚证。病人脉来微、涩、短、小,也都属下部的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