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113

第113章 寒类(二)

瘕,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准,故《圣惠方》云:瘕,犹假也,以其病瘕未成癥也。《经》注曰[《经》注曰:指《素问·大奇论》王冰注。]: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内凝而成瘕也[凝:原作“流“,据《素问·大奇论》王冰注及伤寒三书本改。]。一云:腹内结病也。《经》曰[《经》:此指《素问》。]:“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虙:fú,音“伏”,通“伏”。]”。注曰[注曰:指《素问·气厥论》王冰注。]:小肠热已移入大肠,两热相搏,则血溢而为伏瘕也。血濇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行[月事沉滞而不行:月事,指月经;沉滞,积滞而不通畅;不行,闭经;月事沉滞而不行,月经不畅,甚至闭经],故云虙瘕为沉,虙与伏同。瘕,一为疝,传写误也。然则《经》言,瘕病亦有热者也,或阳气郁结,怫热壅滞,而坚硬不消者,非寒癥瘕也,宜以脈证别之。

瘕证,虽然腹中有积块,但积块时聚时散,没有规律。所以《圣惠方》说:瘕,就像假的一样,这是因为瘕证还未成为癥积。王冰注《素问·大奇论》说:血液不流畅而寒邪相迫击,所以血液凝聚于内而成为瘕证。另一种说法,瘕是腹内结聚的病证。《内经》说:小肠热邪移到大肠,就成为伏瘕和月经沉滞不行的病证。王冰注释说,小肠热邪进入大肠,两热相搏结,于是血溢脉外而成为伏瘕。血行涩滞不利,于是月经积滞不畅,甚至闭经。所以说伏瘕为血气沉滞。“虙”与“伏”音义相同;瘕,有些他方写作“疝”字,这是传抄的错误,既如此,按《内经》说法,瘕病也有因热引起的。也有因阳气郁结,热气壅滞,形成坚硬不消的肿块,这不是因寒所引起的癥瘕。应当根据脉象、证状,去判断癥瘕寒热性质。

疝,少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故也。寒极而土化制之,故肿满也。《经》言[《经》:指《素问》。],丈夫疝,谓阴器连少腹急痛也[器:原作“气”,声误,据伤寒三书本改。],故言妇人少腹肿,皆肝足厥阴之脈也。经注曰[经注:指《素问·大奇论》王冰注。刘完素引文字与原注略有小異。]:寒气聚而为疝也。又按《难经》言[《难经》言:此下引文不载于《难经》,疑出处有误。义见《素问·大奇论》。下注义亦见此篇王注。],五脏皆有疝,但脈急也。注言:脈急者,寒之象也。然寒则脈当短少而迟[少:通“小”],今言急者,非急数而洪也。由紧脈主痛,急为痛甚。病寒虽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而脈紧急者,脈为心之所养也。凡六气为痛,则心神不宁,而紧急不得舒缓,故脈亦从之而见也。

疝,表现为****肿大,少腹拘急,牵引****疼痛,因为寒性主拘急收缩。寒气过盛则土的气化加以制约,所以出现肿和满。《内经》说:男子疝,表现为外阴与小腹部牵拉拘急疼痛,妇人少腹肿,阴器、少腹都是足厥阴肝经经过的部位。王冰注释说,寒气凝聚而成为疝病。又依照《难经》的说法,五脏都能发生疝证,只是多表现为急脉。注解说,急脉是有寒的象征。寒证脉象应当短小而迟缓,而现在说寒证脉急,但并不是急数而洪大。由于紧脉主痛,急脉表明疼痛剧烈,寒证脉象虽急,其实也兼短小之象。之所以疼痛而脉紧急的原因,是心气滋养脉,凡是六气所引起的疼痛病证,都表现有心神不安,神情紧张而不能舒缓,因而也表现出紧急的特征。

欲知何气为其痛者,适其紧急相兼之脈而可知也。如紧急洪数,则为热痛之类也,又《经》言: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烦冤而痛,出白,一名曰蛊[一名曰蛊:“一名曰”三字原脱,诸本同,“白蛊”连言,为不词,据《素问·玉机真脏论》补;蛊,指人腹中寄生虫。]。注言[注言:指《素问·玉机真脏论》王冰注,刘完素引文与原文略有出入],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热内结,销灼脂肉[销:通“消”。],如虫之食,故名曰蛊也[曰:原作“白”,误,据王冰注改,王注“故”字後有“一”字。]。然经之复言热为疝瘕,则亦不可止言为寒,当以脈证别之。

要想判断是六气中哪一气所引起的疼痛,触按其紧急脉象中相兼的脉就可知道了。如果紧急脉中兼洪数,就属于热痛一类。又《内经》说:脾病传到肾,病名为疝瘕,少腹部烦闷疼痛,小便白浊,又名叫蛊病。王冰注说,小腹疼痛,小便流出白色液体。一说为热邪郁结体内,消灼体内油脂肌肉,就像虫子蛀食一样,所以名叫蛊,然而《内经》又说热可形成疝瘕,因而不能只说疝瘕为寒,应当根据证状,脉象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