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上下所出水液[上下所出水液:上,指上七窍;下,指下二窍;水液,指液态的分泌物、排泻物。],澄徹清冷[澄徹清冷:徹,通“沏”,澄徹清冷,清稀透明而寒冷。],癥瘕颓疝[癥瘕颓疝:癥瘕,腹内积块;颓疝,指男子****肿大,重坠胀痛;及妇女少腹肿的病证],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人患上下孔窍的排泄物、分泌物清稀透明而寒冷,腹内积块、颓疝、坚结痞闷,胀满,拘急疼痛,下利清稀透明,食后不知饥饿,吐、泻物腥臭秽浊,肢体屈伸不利,四肢逆冷僵硬等病变,大都属寒。足太阳寒水与肾、膀胱之气相应。
澄徹清冷,湛而不浑浊也[湛:zhàn,音“占”,清沏湛:zhàn,音“占”,清沏]。水体清淨而其气寒冷,故水穀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为病寒也,如天气寒,则浊水自澄清也。
澄徹清冷,指水液清澈透明而不浑浊。水的本体清亮洁净,而其性寒冷。所以水谷不容易消化,呕吐下利水液清稀而寒冷,多属寒病。如天气寒冷时,浑浊的水自然就澄沏清明了。
癥,腹中坚硬,按之应手,谓之癥也。《圣惠方》谓[《圣惠方》:即宋·翰林院医官王怀隐等人集体编写的《太平圣惠方》。],癥,犹徵也。然水体柔顺,而今反坚硬如地者[者:原脱,据伤寒三书本补。],亢则害,承乃制也。故病湿过极则为冫庢[冫庢:疑为“痉”字,形近而误,作“痉”。义长。痉,指颈项强急,角弓反张,口噤头摇等病证。],反兼风化制之也。风病过极则反燥,筋脈劲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病热过极而反出五液[五液:指汗、泪、涕、唾、涎五液,均为水象。],或为战慄恶寒,反兼水化制之也。其为治者,但当泻其过甚之气,以为病本,不可反误治其兼化也。然而兼化者,乃天机造化[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抑高之道,虽在渺冥恍惚之间,而有自然之理,亦非显形而有气也。病虽为邪,而造化之道在其中矣。
癥,指腹中坚硬的肿块,可以用手触摸得到,这就称为癥,《太平圣惠方》说:癥,如同征兆。然而水的本质是柔软静顺的,而现在确变成坚硬如地的肿块的原因,是因为亢盛则成为祸害,承其下者予以制约。所以患湿病太过,反而兼有风木的气化加以制约,而出现痉病。风病太过,反而兼有燥金的气化加以制约,因而出现干燥及筋脉强急的病证。患燥病太过,反而兼有火的气化加以制约,因而出现烦、口渴等病证。患热病太过,反而兼有水的气化加以制约,因而出现五液过多,或恶寒战栗的病证。这些病的治疗原则,应当泻其过盛的本气,不要错误地治其兼气。而兼气的出现,是自然创造变化过甚就加以制约的规律所形成的,虽然捉摸不定,模糊不清,但符合自然规律,也并不是出现了这个证状就有这种病气,疾病虽由邪气引起,变化的规律却包含在其中。
夫五行之理,甚而无以制之,则造化息矣。如春木旺而多风[春:原作“风”,误,据伤寒三书本改。],风大则反涼,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涼之下,天气反溫,乃火化承於金也。夏火热极而体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因而湿阴云雨[阴:原作“蒸”,音近而误,据伤寒三书本改。],乃土化承於水也。雨湿过极,而兼烈风,乃木化制其土也。飘骤之下,秋气反涼,乃金化承於木也。涼极而万物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因而以为冬寒,乃水化承於火也。寒极则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凝冻极而起东风,乃木化承土而周岁也。凡不明病之标本者[标本:指先病和後病,先病为本,後病为标;在此,本,指由过盛之气所形成的病证,标指由兼气所形成的病证],由未知此变化之道也。
五行的规律,一气太盛而又失去制约,那么自然界创造化育就停止了。比如春季木盛就多风,风气盛而气候反凉,是相兼金气制木。气候大凉时,天气反而温和,是火承于金位之下而加以制约。夏季火热极盛时身体反而出汗,是反兼水化制约火热。出现湿阴云雨现象,是土的气化承继于水位之下。雨湿过盛而又相兼烈风,是风木制土。大风的时候,反见秋凉,是金的气化承继木位之下。凉到极点,万物反而干燥,是火的气化制约金气。火热过盛,反现冬季寒冷气候,是水的气化承继于火位之下。寒冷到极点,那么水凝结成如地的坚冰,是土的气化制约过盛的寒水。凝敛冻结到极点便起东风,是木的气化承继于土位之下,从而形成一年的气候变化。大凡不明确本病和标病的,是因为没有掌握这种气候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