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102

第102章 火类(八)

夫五行之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指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及可分性,阴中有阳,即属阴的事物中还可以分出属阳的一面;阳中有阴,即属阳的事物中还可以分出属阴的一面。],孤阴不长,独阳不成[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阴阳相互作用促成了世界万物生长壮老过程的形成,一方都不能单独完成这一过程。],但有一物,全备五行,递相济养[递相济养:递,原作“遁”,误,据伤寒三书、四库全书本改;递,顺次;济养,接济滋养;递相济养,指木、火、土、金、水五行间顺次递相济养。],是谓和平。交互剋伐,是谓兴衰,变乱失常,百害由生。是以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故俗以热药,欲养肾水,胜退心火者,岂不误欤!至如或因恣欲而即病,或因久而成病者,俗以为元气虚损而病寒者,皆误也。然诸所****劳伤,乃为阳火之化,神狂气乱,而为病热者多矣!

依据五行的理论,阴中还有阳,阳中也还有阴,孤阴无阳,或独阳无阴,世界万物就不能生长。只有事物完全俱备了五行生克乘侮规律,那么木火土金水五行间才能依次递相滋生,这样称为正常状态。如果五行间相互克伐,这样就形成了兴盛和衰弱;如果五行间变化混乱失常,许多祸害便会由此而产生。如此水少火多,就形成阳实阴虚,而患热病。水多火少,就形成阴实阳虚,而患寒病。因此,一般医生应用热性药,想以此来滋补肾水而制约过盛的心火,怎么不错呢!至如或因恣情纵欲而病,或因日久而病,一般认为是元气虚损所形成的寒性病变,都是错误的。然而各种****劳伤,均为阳火变化,由神志狂妄,气机逆乱,而成为热性病的,已是够多的了。

故《经》言[《经》言:《内经》说。],消瘅热中[消瘅:瘅,dàn,音“蛋”。消瘅,因热邪而致的消渴病。],积溫成热,阴阳变易[阴阳变易:古病名,又称“阴阳易”,易,交换;阴阳变易,即男女交合而致疾病相互染易。],房劳之病证也。所以热病未复及大醉以不禁入房[醉:原作“愈”,误,据伤寒三书、丛书集成本改。],而为祸甚速者,阳热以为暴甚故也。夫太乙天真元气[太乙天真元气:太乙,一作“太一”,古代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即先天真元之气;太乙天真元气,指形成人体生命的最原始物质。],非阴非阳,非寒非热也。是以精中生气,气中生神,神能禦其形也。由是精为神气之本,形体之充固,则众邪难伤,衰则诸疾易染,何止言元气虚而为寒尔[止:原作“正”,语义难通,误,据伤寒三书本改。]。

所以《内经》说内热消渴病,积温成热病,以及热病过程中男女交合不慎互相染易而病,属于房室劳损病证。所以当热病尚未恢复,以及大醉以后不禁房事,所造成的危害是相当迅速的,这是因为阳热邪气会突然旺盛的缘故,人身的真元之气,既不属阴也不属阳,既不为寒也不为热,是精中所生的元气,元气又产生精神,精神又能驾驭形体。由此可见精是神气的根本,使形体充实坚固,很多邪气难以伤害他,如果形体衰败,便很容易染上各种疾病,那里能只说元气虚弱会形成寒证呢!

故老人之气衰,多病头目昏眩,耳鸣或聋,上气喘咳,涎唾稠黏,口苦舌乾,咽嗌不利,肢体焦痿[肢体焦痿:阴虚肢体失养而使肢体肌肉消瘦痿弱。],筋脈拘倦,中外燥涩,便溺閟结[便溺閟结:溺,同“尿”;閟,“闭”的意思,便溺悶结,大小便闭结不通。]。此皆阴虚阳实之热证也。俗悉言老弱为虚冷而无热也。纵见热证,虽云少水不胜多火[虽:原作“谁”,形近而误,据伤寒三书本改。],而反言肾水虚则为寒,此乃举世受误之由也。但须临时识其阴阳虚实,则无横夭之冤,慎不可妄以热药养其真气,则真气何由生也。故《西山记》曰[西山记:古书名。],饵之金石[金石:石,原作“者”,误,据伤寒三书、丛书集成本改。],当有速亡之患。《内经》言:石药发癫狂,热甚之所致也。或欲以溫药平补者[平补:平,原作“也”,误,据伤寒三书、丛书集成本改。],《经》言,积溫成热,则变生恶疾,故药物不可妄服也。

所以老年人的精气衰弱,多患头昏目眩,耳鸣或耳聋,气机上逆咳喘,涎沫唾液黏稠,口苦舌干,咽喉不利,肢体消瘦痿弱,筋脉拘急倦怠无力,身体内外干燥涩滞,尿少便秘。这些均为阴虚阳盛的实热证。习俗人们都说,老人体弱多患虚寒证,而无实热证。既使遇到了热证,虽然也说是水虚不能制约大热,却反而又说肾水虚就是寒证,这是全社会出现错误认识的根源。只要临证时辨清阴阳虚实,便不会出现过早的冤枉死亡。应当谨慎地不要随便乱用热药养育真气,这样真气如何产生呢!所以《西山记》这本书说:服用金石药,会有随即死亡的祸患。《内经》说:服用石药常发生癫狂,是热邪过甚所产生的。想要用温药进行平补的,应当意识到《内经》所说的,温性药积累过多就会成热,而产生恶性疾病,所以药物是不能随便乱服的。

夫养真气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无令损害,阴阳和平,自有益矣[益:原作“之”,据伤寒三书、伤寒六书、丛书集成本改。]。《仙经》虽有服饵之说,非其人不可也,况乎齐于气味和平无毒之物[齐于:原缺,据伤寒三书、伤寒六书、丛书集成本补。齐:同“剂”,调和,调剂的意思。],但以调其真气而养其精神。真修道者[真修道者:原脱,据伤寒三书、伤寒六书、丛书集成本补。],以内事为本,外事为末[以内事为本,外事为末:“以”,原脱,据伤寒三书、伤寒六书、丛书集成本补。内事,为道家清淨无为,清心寡欲的一种修炼方法;外事,指道家炼丹服药保养身体的方法;功,功业,基本功;行,辅助行动。],非服饵而望成于道也[服饵而望成于道:原缺,据伤寒三书、伤寒六书、丛书集成本补。]。故《仙经》又曰: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腑脏偏倾而生其病矣。然则岂可误服热药而求其益。

保养真气的方法,重在饮食要有节制,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度的劳累,不要使人身真气受到损害,保持阴阳平衡协调,自然有利于身体健康。《仙经》上虽然有服食丹药调养的记载,但是一般的不可以服用,况且他们服用的是经过调制,性味平和无毒的制剂,只是用来调理人身气机而已。真正修身养性的人,以清净无为,清心寡欲的修炼方法为基本功,辅佐一些服饵方法,并不是完全依靠服食丹药而达到长寿。所以《仙经》又说,服食不具备四气五味,而一味偏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发生各种疾病。既然如此,怎么能从误服热药中获得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