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从阴阳五行来说道德经
24748400000005

第5章 道 为 何 物

前面我们说也那么多太极阴阳五行的道理,到底什么是道呢,老子在《道德经》明确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德经》中的道其实就是阴阳之道。通过前面我们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了解。我简单了认识了道。道就是一种天地之间的能量转换,维持人与人、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规律。我们在来看看老子在《道德经》是怎么描述道的。《道德经》第一章开篇老子就给我们形容他理解的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无,欲也以观其眇;有,欲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翻译

能说的、能命名的道,那不是永恒的道。道在无情况下,是宇宙的本源,在有的情况下,造化了万物,在常无得状态下去观察道的玄妙,在常有状态下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跟有本就是一体,道是所有玄妙变化的法门。

我们在来理解这一段文字,老子给我们描绘的道是玄之又玄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得状态,它是宇宙起源,有的状态,孕育了万物。其实这不就我们讲的太极阴阳的概念吗。无不就是太极的状态吗,宇宙的起源。太极生两仪,不就是阴阳吗,阴阳之气通过四十的变化孕育了万物,万物之母也。《道德经》在第四章对道还有这样的描述。

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⑨!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

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除万物锋锐、纷扰,调和它的光辉,道如同尘垢一样。隐没不见啊,但又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道如同尘埃一般,它用他的方式消除万物纷争、光芒,让万物和谐共处。说来说去都是阴阳五行的道理。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老子的哲学观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之上的。不仅是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道德经》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也是我们常讲的,人道及天道,天地人之道归根结底也就是自然之道。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唯有遵循自然之道是道,德是德。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道,才能健康、愉快的生活。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基本了解了老子所讲的道。但老子写的书名是《道德经》。那“德”该如何理解。我们常说“道德”其实。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道跟德本就是一个整体,道为体,德为用。圣人感天地变化之道,以德作为修身,处事的标准。天地生养万物,但从不自恃其功,所以为人处事不要斤斤计较,要懂得无私奉献。天之道“物极必反”所以做人处事要谦虚礼让。动物都在地爬行,唯有人是直立行走,所以做人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道是万物的纲纪,体现在人身上就是道德的约束。儒家在德的基础上引申出来仁、义、礼、智信。作为君子修身、立命的根本。人乃万物之灵,世间万物虽然皆有道,但唯有人能感乎天地之德。我们常听人讲,你这人缺德、猪狗不如。如果一个人一点德行都没有不就是猪狗吗。老子在《道德经》23章说到“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大概的意思是讲修道者得道,修德得德,两者都不修者,道德亦弃之。我们常说得道得道,你永远跟道反着来怎么能得道呢,道叫你白天干活晚上睡觉,你非要晚上使劲折腾,怎么能得道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总是失信于人,怎么能得道别人的信任。所以古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首位,修身就是修炼自己的道德,无道无德者世人皆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