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2466200000044

第44章 臣奉十帝不倒乐翁(1)

——五代大臣冯道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县)人。他出生于半农半儒家庭,自小勤奋攻读,写得一手好文章,好中庸之道。年轻时初为小吏,后入晋为官,历仕五代四朝(唐、晋、汉、周),臣奉十帝(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辽太祖),为臣三十一年,任相二十余载,成为中国历史上任相时间最长、历经王朝最多的绝无仅有的“不倒翁”。他的一生充满戏剧色彩,历代史家对其褒贬不一。青年毛泽东称“五代纲维横决,冯道其代表也”。

【毛泽东评点冯道】

五代纲维横决,风俗之坏极矣,冯道其代表也。宋兴稍一振,然犹未也。逮范文正出,砥砺廉节,民黎始守纲常而戒于不轨。

——摘自毛泽东的《讲堂录》,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2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冯道小传】

冯道(公元882—954年),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县东北)人。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最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为臣不过三十一年,却为相二十余载,经历了四朝(唐、晋、汉、周)、十帝(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晋高祖、出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辽太祖耶律德光)。在中国历代的宰相中,冯道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不倒翁”,他的一生,甘苦备尝,悲欢不定,充满了戏剧色彩,也引起了史学家们的千古毁誉……

初入仕途 步履多艰

冯道出生在一个半农半儒的家庭,他的先辈们躬煊谕恋厣希又曾寒窗苦读,希望有一天能登科求仕,光宗耀祖,但一次次都失败了,没有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年幼的冯道身上。冯道天生聪颖,又很纯朴厚道。他从小好学,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祖父冯对冯道赞许备至:“此儿定能金榜题名,光我冯氏门庭。”其父冯良建对儿子也寄予厚望。冯道身负祖父辈的期望,他发愤学习,不管是雪拥门窗,天寒地冻,还是飞沙走石,尘土满席,他都孜孜不倦,如平时一般地努力读书。家境贫寒的他,从来不嫌弃穿葛麻土布,吃粗茶淡饭,除了侍奉长辈之外,他便是勤奋读书或吟诗为文。

但冯道身不逢时。唐末藩镇割据,各镇首领拥兵自重,独霸一方。此时,唐皇虽有至尊之名,而无天下之实,兵灾连年,国无宁日,人民无法安身,何谈登科求仕?更何况在门阀之见的那个年月,寒族知识分子能有几人步入高堂?这些,给冯道的希望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及至朱温废唐皇自立,改国号为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代。冯道的希望彻底地破灭了。及至成年,冯道为进身计,便投到当时幽州节度使刘守光麾下当了一名巡官。刘守光依仗其手中势力为政一方,妄自作威作福,部下稍稍不如意,就被他关入牢中,甚至把人囚入铁笼,外面用炭火烧,囚犯往往就这样活活地被烧死。有时,刘守光命人用铁刷子给囚犯刷脸,使其体无完肤,真是残忍至极。公元911年,刘守光僭称帝号,国号大燕,改元应天。他野心极大,意欲并吞邻镇,号令天下。然而,他自不量力。时晋王李存羯势浩大,兵雄将猛,已有天下几镇。当时任参军的冯道,深知未来胜负难卜,便面谏刘守光:“皇上基业未稳,不便贸然发兵,晋王李存粢嘤图天下,望皇上内整朝纲,外交诸侯,待时机成熟,皇上还怕成不了四海之共主?”刘守光可听不进去,一怒之下,反将冯道拘于狱中,后来幸亏有人前往搭救,才得以释出。

刘守光一意孤行,与晋王李存粼谔粗菀徽剑刘守光大败,只带领残余士兵几百人逃回幽州。冯道料想刘守光必定会覆灭,便带着家眷,连夜逃出幽州城,来到太原,投靠监军使张承业,被任命为巡官。张承业很看重冯道的才能,也很赏识他的品行,所以对冯道倍加厚爱,因此也引起了同僚的嫉妒。当时有一个叫周玄豹的人,与冯道不和。便在张承业面前进谗言:“冯道这个人没有什么本事,您不要过分地器重他。”河东节度记室卢质听说后,为冯道鸣不平:“我曾经看到杜黄裳司空的画像,冯道长得特别像他,将来肯定大有作为,周玄豹的话不可信。”张承业没有听周玄豹的话,反而更加器重冯道。

有一次,晋王李存粢起草一份文书。掌书记王缄在战胡柳时死在战场上,晋王便召卢质起草文书,卢质推脱说不能。晋王听说过监军使张承业手下有一个叫冯道的,文辞很好,回到太原之后,他便置酒宴请张承业,要张承业向他推荐一名掌书记。张承业便把冯道推荐给晋王,晋王大喜,立即任命冯道为太原掌书记。卢质因为曾经说自己不行,便没有被任用,他感到非常气愤:“用人不以门阀为先而用乡村种田郎!”当时晋王已占据了河北,文书来往甚是繁忙,这些事都统统交给冯道去做,冯道做起来都得心应手。

晋军与梁军在黄河两岸对峙,晋军久攻不下。李存粢惨怀锬展。有一天,郭崇韬入见晋王:“臣以为众多将校中吃闲饭的太多,而战时又出不了力,请稍稍裁减罢免一些。”晋王听了很恼火,说:“这些位置是为替我效命的人设立的!难道我连任命校官的权力也没有吗?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你们另我一个为帅好了,我回太原去,以避免妨碍贤路。”于是,晋王一气之下,硬要冯道当面起草辞呈。冯道拿起笔好久都没有下笔。李存衾魃地催促他,冯道才慢慢地站起来,对晋王说:“我所掌的是笔和砚,不敢不写,现在大王屡次建立大功,不久前又平定南寇,军中岂能缺少大王您作主帅?郭崇韬所谏,也不算很不妥,您拒绝就行了,何劳大王动此肝火,作出如此决定,以致军中上下议论纷纷!要是敌人知道后,还会说大王您上下不和呢。希望大王深思而后行,那将是天下的幸运呀!”晋王听后,收回了成命,郭崇韬亦得以解围。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艏次挥谮宫,改国号唐,史称后唐。授冯道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平定后梁后,又迁任他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冯道为人能刻苦俭约,为时人所称道。当晋军与梁军在黄河两岸对峙时,冯道在晋军中随军任掌书记。身为军中高官的他,住的不是豪宅大院,而是住在一间简陋的茅屋里,没有床席,就躺在一捆稻草上,吃饭也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他往往将所得的俸禄拿来和士兵、仆人们一起改善伙食,他自己心里还感到十分满足。在当时,将领与士兵在战胜后洗劫城池,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但掠夺金钱财宝,女人也往往成了将士们的战利品。军中的将领见冯道久耽于军中,一定会思慕女色,便将抢来的美女送给冯道。冯道盛情难却,只好收下。那美女料想自己入虎狼之穴,无法脱身,暗自流泪。冯道前去安慰:“我也有妻子儿女,不要害怕,我送你回去!”他将抢来的美女安置在别的房间里,并想方设法寻访她的主子,再送她回家。

在后唐庄宗朝为官不久,从家乡景城传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父亲冯良建在冯道高居宰辅之后,仍居于景城,没有躬斓奶锏兀仅靠皇上所赐的几亩薄产难以维持整个家庭。冯道闻此凶讯,并没有备车马轿舆,带领群僚浩浩荡荡地荣归故里,而是马上徒步星夜兼程赶回家奔丧,连随行衣物都没有拿,家人拿着衣物在后面追,好不容易才赶上他。他回到家乡,怀着悲痛安葬了父亲,又清茶淡饭、素衣素服为父守孝三年。当时正值家乡闹饥荒,老百姓把树叶草根都吃光了,有的被活活饿死,有的则流徙他乡。冯道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人臣让天下百姓挨饿,我当倾力以救之。”冯道于是把自己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分散给家乡老百姓,以济一时之饥饿,而自己居于用蓬草搭成的草屋里,并亲自到田里去耕作,亲自砍柴割草。饥荒过后,百业萧条,土地一片荒芜,冯道看到老少妇人无力耕种土地,便亲持耒鳎热心帮助他们耕种。也有游手好闲之人,懒得去耕作,使土地长出了野草,冯道便趁夜间替他们耕种。当他们看到土地里长出了庄稼,也感到不好意思。身为大学士的冯道能亲自下地,这是何等的难得,一些懒汉们一改过去之懒惰,变得勤劳起来。父老乡亲们纷纷向冯道感谢,冯道认为自己仅仅为老百姓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冯道居家守丧期间,各地方官员认为这是巴结冯道的好机会,纷纷前来拜谒冯道,也少不了捎上一些金银细软以及地方土特产。冯道连一斗米一匹帛都没有收下,还对地方官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百姓,现在百姓饥困,你们应尽力抚恤,快把这些东西分发给挨饿的家乡父老吧!”地方官员听后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走了,从此再没有人敢上门拜谒了。

冯道在家守丧三年,深为家乡父老所称道,很快,他的声名远播,以至当时北方的契丹人听说后,也不由钦佩,意欲把冯道抢过去,为契丹人所用。幸亏边防有备,才未使契丹人的企图得逞。

三年守丧期已满,冯道又被召为翰林学士,赶赴京师效命朝廷。当他赶到汴州的时候,形势出现了变化:庄宗擅杀功臣郭崇韬,引起各路将领人人自危。效节指挥使赵在礼恐遭不测,先下手为强,起兵反叛庄宗。李嗣源也为庄宗所忌,将士哗变思归,众军拥李嗣源为帅,从魏州奔驰而回,进犯京师洛阳,形势甚是危急。冯道的老友孔循便劝他稍作停留,以观事态发展。冯道说:“我奉诏命赴朝,岂能自己停留!”于是他急速赶回京师。

后唐庄宗李存粝仁背懈敢胖荆伐伪燕,扫残梁,驱契丹,三矢报恨,还告太庙。及家仇既雪,国祚中兴,便戮杀功臣,猜忌戚族,不恤军民。两河南北屡遭水灾,饿殍盈途,京师财赋减少,军粮不足,庄宗仍挈领后妃,出猎白沙,兵士万骑,责民供给,又宠信伶人,最后身死伶人郭从谦之手,成为后人的笑柄。

居安思危 忠谏主上

李嗣源入洛,继承后唐大统,是为明宗。明宗意欲更张庶政,改易百官,一扫先帝之弊政。但李嗣源一介武夫,大字不识,四方奏事,便令重臣安重海旁读,可安重海也不能尽通。于是,明宗欲选用文士,以帮助处理文书奏章。明宗想起了冯道,便对安重海说:“先帝时的郎中冯道现在哪里?”安重海说:“此人刚充任翰林学士。”明宗对冯道很熟悉,也很赏识他。不久,便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这一称号,就是从冯道开始的。不久,朝中权臣勾心斗角,宰相任圜为人所嫉,明宗意欲另择宰相,他向群臣建议道:“宰相位高责重,应仔细审择。我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博学多才,与人无忤,看来且可任为相。”帝王一言九鼎,于是,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冯道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同平章事。

冯道为相以后,任人唯贤,破除承袭已久的门阀之见。那些贫穷、无背景的读书人以及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得到他的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族中那些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却受到抑制或冷遇。冯道擅长于咏颂,口若悬河,一泻千里,形诸文章,挥笔而就。他的文章,除了文辞优美之外,还蕴含古今之道,为远近的人所竞相传抄。冯道曾经亲自写上明宗徽号二篇,文章浑然天成,意旨高深,不是一般流俗的文体,深为朝中之人佩服。有一次,工部侍郎讥笑冯道看《兔园册》,认为《兔园册》是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所诵。冯道反唇相讥:“《兔园册》是名儒所集,我尚且能够吟诵它,而朝中的某些士子只看文章秀句就窃取公卿之位,真是浅薄无知。”任赞听了感到非常惭愧。梁朝宰相李琪,自以为文章写得好而自我炫耀,有一次进《贺平中山王都表》,文中提到“复真定之逆城”,冯道马上指出:“昨天收复的是定州(今河北定县),而不是真定(今河北正定)。”李琪由于不懂地理,竟闹出如此笑话。

明宗李嗣源励精图治,不事畋游,不任闲官,不喜兵革,志在与民更始,共享太平。到天成、长兴年间,百谷丰收,四方无事。明宗改名为,表示诚意。明宗数次向宰相冯道等询问民间疾苦,听到谷帛价贱,民无疾疫,便喜形于色,欣然说:“我没有什么功劳,不过与诸位为天下百姓做了些好事,以报答上天。”在一旁的冯道趁机讽谏明宗:“我做臣子任河东掌书记时,奉命出使中山,路过井陉险隘之地害怕马有失足,掌握缰绳时不敢松懈,到了平地,以为太平无事了,却从马背上摔下来受了伤。凡是处于危险境地的人往往深谋远虑,因而得以保全,处于平安的时候却往往因疏忽而发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冯道以小见大,劝诫明宗不要因为天下丰收,国家无事,便纵情享乐,而应兢兢业业,为天下百姓着想。明宗听后,非常赞同。明宗接着又问:“天下虽然丰收了,老百姓都得益了吗?”冯道说:“谷物价贵就会使老百姓的挨饿,谷物价贱就会损害百姓,历来如此。”接着冯道又给明宗念起聂夷中的《伤农家》诗: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倚罗筵,偏照逃亡屋。

此诗虽俚语,却道尽农家痛苦情状,规劝人主体恤农家。明宗听了十分高兴,命左右录下聂夷中的诗,经常念诵。

后来,水运将军在临河县得到一个玉环,上面有“传国宝万岁杯”几个字,明宗以为得镇国之宝,甚是欢喜,便拿给冯道看。冯道说:“这是前代有形的宝器罢了,帝王自当有无形之宝。”明宗问何为无形之宝,冯道简单地回答说:“仁义就是帝王的无形之宝。”明宗是位武君,不理解这些话,冯道离开后,就召侍臣讲解这句话的含义,事后对冯道深为赞许。明宗因自己年愈花甲,料想自己不能长久,每天夜里在宫中沭手焚香,向天叩祝道:“我本胡人,因天下扰乱,为众所推,权居此位,自惭不德,未足安民,愿苍天早生圣人,为民作主,我早得歇息,乃是四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