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2466200000041

第41章 受命辅佐忠心耿耿(1)

——东吴元老大臣张昭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小博览群书,与王朗、赵昱齐名,曾不应科举,险入牢狱。后投孙策,继任校尉、长史、中郎将,为孙策所倚重。孙策遇刺身亡,临终遗命张昭辅佐其弟孙权。孙权在其辅佐下,招贤任能,重用周瑜、吕蒙、陆逊等名将,使东吴强盛,与魏蜀鼎立。赤壁之战前夕,曹魏大军南下,张昭、秦松等人主和。毛泽东称“张昭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可是在曹操打到面前的时候,就动摇,就主和”。

【毛泽东评点张昭】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是一个经学家,在吴国是一个读书多、有学问的人,可是在曹操打到面前的时候,就动摇,就主和。周瑜读书比他少,吕蒙是老粗,这些人就主战。鲁肃是个读书人,当时也主战。可见,光是从读书不读书、有没有文化来判断问题,是不行的。

——摘自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关于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034—103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张昭小传】

张昭(公元155—236年),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张昭自小聪明好学,写得一笔好隶书。年轻时曾跟从白侯子安学习《左传春秋》,又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与当时琅遥ń裆蕉临沂)的赵昱、东海(今山东郯城)的王朗齐名,并且与两人交情很深。二十岁时,张昭应察举孝廉,不就,于是交游四方,与当时名士谈论国事,讨论学问。当时汝南(今河南平舆北)主簿应劭提议应该避死去皇帝讳。许多人便都来议论这件事。有一次张昭与王朗松下对饮,话题也扯到了应劭的议题。张昭引经据典,用历史事实驳斥应劭之说。当时徐州以才著称的名士陈琳得知后,对张昭的议论啧啧称赞。张昭也自恃才高,有点心高气傲。徐州刺史举秀才,他不去应试。陶谦认为张昭在轻视他,把张昭抓起来了。幸亏他的朋友赵昱想尽办法全力营救,他才以得免。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席卷全国,紧接着豪强割据称雄,彼此混战厮杀,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徐州一带的士民纷纷避乱于比较安定的江南,张昭也跟随着南迁大军渡江到了江南。当时孙坚在江南一带割据称雄。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战死,长子孙策继承父志创业江东,广揽天下英才。孙策素闻张昭乃徐州名士,便亲自登门延请。张昭见孙策虽年纪轻轻,却有神武英才,可成大业,便欣然同意。孙策得到张昭,十分高兴地说:“我现在正图发展宏业,以士人贤者为上,我一定不会轻视你的。”于是让张昭充任校尉,待之以师友之礼。后又升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全都委托于张昭。张昭经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来信,他们在信中极力赞美张昭,张昭拿着信左右为难:如果收起来不张扬会怕人家说他有私念,张扬的话又怕不合适。孙策听说后,笑着对张昭说:“当年管仲在齐国任相,人称他为仲父,而齐桓公首先称霸。现在子布贤良,我能够用之,那功名还不是在我!”孙策一说,张昭疑虑顿消。孙策也益发器重张昭。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收服江东。第二年,北方的曹操和袁绍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帷幕。孙策欲乘曹、袁相拒于官渡,偷偷派兵攻打许都(今河南许昌),打算迎献帝到江东,然事竟不成,壮志未酬而身先死了。孙策临终时,他把张昭等人请到床前嘱咐说:“现在天下正乱,若以吴、越之众,三江(即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之固,足以抗衡中原,大有可为,公等好好辅佐我的弟弟吧!”又特意拉着张昭的手说:“如果仲谋不任事,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然后把弟弟孙权叫到身边,佩以印绶,并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弟不如我;但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弟。弟自珍重吧。”当晚,孙策就死了,年仅19岁的孙权继承兄业,想起他这位兄长继父之志,创业艰辛,想起他英武绝伦而丧身于华年,摆在自己面前的道路又是何等的曲折艰难,不禁悲号痛哭起来,文武幕僚们莫不受其感染,深为孙策之死而惋惜。

只有张昭深感于孙策临终托付之重,他不顾孙权哭声未息,走上前去正色地对孙权说道:“后来继承者,贵在能继承先人遗志并发扬光大,建立千秋万世之勋业。现在天下纷争,群盗满山,你怎么能终日哀号痛泣,肆匹夫之情呢?”张昭首先请孙权换了衣服,扶他上马,到军营中巡视了一遍,让众心知有所归。然后张昭在和众僚属商议之后,以他领衔给朝廷上了一道表章,一则向朝廷报丧,二则请朝廷任命孙权继兄之职,承认孙权在江东的地位。与此同时,对下属各郡县发出通告,使内外将校一体遵奉,安心供职。没几天,周瑜自巴丘(今湖南岳阳)赶来奔丧。孙权素敬周瑜,把他留在身边。孙权仍以张昭为长史,而任周瑜为中护军,与张昭共掌众事。

这时,孙权承兄之业,但许多人对孙权这个年轻人能否担当起重任还感到有点怀疑。连他的从兄孙辅也担心孙权不能保守江东,趁孙权东巡会稽(治今浙江绍兴)之机,竟自派人暗通曹操,出卖江东。幸亏派去送信的人将信交给了孙权。孙权得书大惊,他当即赶回吴郡(今江苏苏州),禀告母亲吴太夫后,和张昭一起召见孙辅。孙权不动声色地对孙辅说:“兄长快活得不耐烦了吗?怎么招呼起外人来了?”孙辅诡称他并无此意,孙权见他耍赖,不禁勃然变色,从袖中取出书来,并把书掷给张昭,转身入内去了。张昭以书示孙辅,责其叛逆之罪。这一下,孙辅只得认错,再也无话可说了。于是孙权悉斩孙辅左右亲信,遣散其部曲,把孙辅徙置于吴东幽禁起来。

孙权在张昭、周瑜等人辅佐下,经过一番艰苦细致的安抚,使人心逐渐安定下来。特别是那些以“安危去就为意”的流寓之士,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劝说下也渐渐安下心来。他们不仅亲眼看见张昭、周瑜等人日夜操劳,尽心辅佐孙权,从而认为孙权可与共成大业,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满足他们建立一番个人功名的愿望,尤其是他们看到孙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对士大夫极为尊重,更使他们感到江东大有可为,“遂委心而服事焉”。孙权又抓紧时机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使一批真正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参加到新兴的孙氏江东政权中来,如鲁肃、诸葛瑾、吕蒙等人。

张昭受孙策临终之托,他对孙权经常能以直言相谏,孙权喜欢打猎,经常骑马去射杀老虎,有一次老虎突然扑向孙权的坐骑,孙权吓得面白如纸。张昭知道后,阴沉着脸严厉地对孙权说:“将军你在干些什么?为人君,应该驾御英雄,驱使群贤,怎能驱驰于原野,与猛兽去较勇呢?一旦有什么闪失,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孙权赶忙向张昭认错说:“我年轻考虑事情不长远,我心中感到惭愧。”但孙权对打猎已十分痴迷,自己无法克制。于是专门做了一种射虎车,中间开一个方形孔,上不盖盖,由一个人驾使,从方孔中射击猎物。即使这样,不时地有猛兽袭击车辆,孙权用手与它们搏斗,并以此为乐。张昭反复多次批评孙权,孙权常笑而不答。但孙权对张昭还是很尊重,很信任,平素总是称呼张昭为“张公”,“每有异事密计及章表书记”或是“与四方交结”,常令张昭“草创撰作”。见《三国志·张哟》裴松之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准备对庐江用兵。这是他自孙策死后首次独自统兵去征伐叛敌。吴太夫人实在感到有些放心不下,于是她立即把张昭以及扬武都尉董袭等人召去,问:“江东可保安否?”张昭还未及言,董袭慨然答道:“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讨逆将军(孙策)在世,有恩德于民;而讨虏将军(孙权)承父兄之基,上下齐心,大小用命,张公(张昭)秉公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请太夫人放心好了。”吴太夫人点头称是,她感到儿子孙权在张昭等人辅佐下,已经能独任天下了。过了几天,孙权在吴中调集兵马讨伐庐江,以张昭等留统后事。孙权初次出师,大胜而归。

这时北方的曹操击败了袁绍,正进兵去平定河北。中原大地,无人敢与曹操比高低。于是他便开始插手江南,派人送书给孙权,责成孙权遣送一个子弟到朝廷去做官,作为人质,这可使孙权感到为难,一时不知怎么处置这件事才恰当。孙权召集群僚会议,让谋士们都给他出出点子,可是在这次会议上却使孙权十分失望,连张昭、秦松等人都犹豫不能决,态度很暧昧,似乎送去则不妥,不送又不好向曹操交待,这么一来,更增加了孙权的忧虑。

孙权想到了周瑜,便把周瑜请来。周瑜提出:“不如勿遣,徐观其变,”又补充说道,“要是曹操果能率先以道义治天下,那么将军再去服从他也不算迟。若是他图谋不轨而暴乱天下,战争一起,兵交犹如火,越烧越旺,绝不会他想熄灭就熄灭得了的,他必将落得个引火自焚的下场。那时将军乘势而起,收聚劲勇,逞威相抗,以待天命好了,何送质之有!”周瑜一席话,让孙权茅塞顿开,心里豁然开朗,他采纳了周瑜的意见。曹操虽然对这事很生气,但由于当时他正与袁绍之子袁潭、袁尚争战不休,也没有那么多心思顾及。

这件事以后,孙权感到要开拓自己的事业,得倚重周瑜这类有胆有识,颇具战略眼光的人才。这时,江东战略家鲁肃向孙权献来了《吴中对策》。鲁肃认为汉朝不可能复兴起来,曹操在短期内不可能被除掉,孙权只有立足江东,在江东站稳脚跟,然后关注天下变化,因势利导,以图进取。鲁肃还看到现在北方多事,建议孙权乘机剿除江夏黄祖,讨伐荆州刘表,把整个长江天险据而有之,然后称帝号而图取天下。鲁肃的话深合孙权之意。从此以后,孙权和鲁肃的关系日益亲密。

孙权对周瑜、鲁肃等人的倚重,引起了张昭的不满。在张昭眼里,鲁肃“谦下不足”,是个不够谦逊的人。张昭的拘谨矜严,与鲁肃的随和、不落俗套显然合不来。特别是张昭的矜持严肃,连孙权都让他三分,处处小心谨慎。不过,在对待张昭与鲁肃的关系上,孙权倒颇有主见。尽管张昭常在他面前诋毁鲁肃,竟至说鲁肃“年少粗疏”,劝谏孙权不要轻易重用鲁肃,可孙权听后,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反倒更加器重鲁肃,生怕鲁肃受了委屈。孙权很明白张昭在江东的地位和影响,要是鲁肃受了委屈,转投别处,那可失去了一个难得的智才,于是孙权对鲁肃特别优礼相待。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十月,孙权西征江夏黄祖,开始实施鲁肃提出的第一步策略,战争进展很顺利。然而正当孙权加紧攻打夏口(今湖北汉口)时忽然传来江东各地山越趁他征讨黄祖之机纷纷起兵叛乱的消息,孙权不得不收兵赶回镇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天,孙权决定再征江夏。出兵前,周瑜、吕蒙引着荆州降将甘宁来拜见。孙权因甘宁自荆州来,他高兴地问道:“兴霸(甘宁字)此来,必有良策教我。”甘宁认为荆州地势重要,是东吴西边的要冲,占领荆州很有必要。他向孙权详细介绍了荆州的情况,认为刘表既无远见,儿子又劣,劝孙权极早下手。江夏黄祖已经老朽昏庸,身边又尽是些势利小人,再加之舟船战具不修,他预言孙权此去,一定会破灭黄祖而取得成功。他还建议孙权:“一破黄祖”,就“鼓行而西”,拿下荆州,再“渐观巴蜀”。

甘宁这一席话,说得孙权满心欢喜。当时长史张昭在坐,听了甘宁的话,鉴于孙权前次征黄祖,后方出了乱子,他提醒孙权说:“而今吴中并不是那么放得下,要真照甘宁说得那样长驱西行,恐必致乱。”甘宁没想到张昭会说出这种泄气话来。他不揣冒昧地对张昭说:“主公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这岂是希慕古贤的作为吗?”孙权看张昭面上有些难堪,赶忙举起酒杯来对甘宁说:“兴霸,今年出讨黄祖,有如此酒以付卿。卿但当为我多建方略,令战之必胜,自有卿的功劳,不必计较张长史的话。”听孙权这么说,甘宁的气也就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