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2466200000040

第40章 再世赵括痛失街亭

——蜀汉大臣马谡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马家兄弟五人,素享盛名。其兄“白眉”马良与诸葛亮交往密切,与马谡一起投效刘备为从事。后马谡跟随刘备入蜀,曾任绵竹、成都县令,由于政绩突出,升任越仗守。马谡喜好军事谋略,并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获得诸葛亮的青睐。诸葛亮北伐,兵出祁山,重用马谡为前锋主将。马谡不听节度,纸上谈兵,放弃路口要道,依山屯军,被魏军切断水源,不战自溃,痛失街亭。后马谡下狱,死于狱中。军事家毛泽东十分痛恨马谡之流,称“非杀不可”。

【毛泽东评点马谡】

非杀不可。挥泪斩马谡,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

——摘自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

【马谡小传】

马谡(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人。马家兄弟五人,个个才能出众,在地方上享有盛名。《三国志》中引当地民谚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其中“白眉”是指马谡的哥哥马良(公元187—222年)。马良字季常排行老四,因他的眉毛中有白毛,并且在五兄弟中最为出色,所以当地老百姓这样传颂。马良是蜀国的名士,与诸葛亮关系密切,后来在夷陵之战中遇害。刘备为荆州牧时,马谡和马良一起被召为从事。刘备进入蜀中,马良仍留在荆州,担任左将军掾的职务,而马谡则跟随刘备进入蜀中。马谡跟随刘备入蜀后,先后做过绵竹县和成都县县令,由于政绩突出,被提拔担任越眨ń袼拇ㄎ鞑东南)郡太守。

马谡平时喜好跟同僚议论军事谋略,评论战略战术的得失,他的意见往往得到他人赞同,被认为谋略出众。马谡的军事才能得到丞相诸葛亮的赏识,受到器重。

马谡虽然政绩突出,并且深得丞相器重,但刘备却认为马谡的才能不堪重任。刘备在死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见《三国志·蜀书·马谡传》。,希望诸葛亮慎重考虑。但是,诸葛亮并不以为然,认为马谡确实很有才能,并提拔他担任参军这一重要军事职务,并经常和马谡讨论军政大事,往往是通宵达旦。

诸葛亮如此器重马谡,引为贤才,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当时蜀国人才难得,屈指可数,比起吴国和魏国相形见绌。所以马谡的才能自然会引起重视。再则马谡做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并进而做了越仗守,他如果没有政绩也不会被诸葛亮看重,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马谡在诸葛亮征南中时给诸葛亮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根据《襄阳记》的记载,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征讨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的云南、贵州之地),马谡给诸葛亮送行,跟着走了几十里路。诸葛亮知道他有话要讲,便问马谡对此次出兵有什么好的建议。马谡于是向诸葛亮建议:南中凭借地势险要并处在边地,一直不肯臣服。即使现在把他们打败,等到撤军后,他们随即叛乱,所谓“今日破亡,明日复反”。现在您主要是跟北方的魏国争战,他们知道官府内部空虚,反叛得更快。如果赶尽杀绝以除后患,这既不是仁义的事情,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用兵的道理在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您作战时能使他们诚心归顺。诸葛亮接受了马谡的建议,七擒七纵孟获,彻底征服了南中,受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从此,南中成为蜀国的稳固后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诸葛亮更加器重马谡。

到了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时,人们以为应该派魏延、吴壹这样身经百战、富有经验的将军为先锋。然而诸葛亮却违背众人的意愿让马谡作为先锋,统率部队攻打前站。

三国时,曹魏与蜀汉隔秦岭对峙,各自沿途设防,这是当时形势使然。早在隆中陈策时,诸葛便有定荆、益而三分天下,日后进攻曹魏的构想。然而秦岭为天下险阻,隔绝南北,中间虽有谷道,如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皆为南北要途,但山高谷险,中间还须栈道接连,军马跋涉,军需转运,诸多艰难。所以诸葛亮北伐不越秦岭而改弦更张,取道祁山。祁山在秦岭以西,是秦岭余脉,当地产麦,熟麦千顷见《三国志》卷28《邓艾传》。,驻军稍久,不虑军粮匮乏,而且可以由天水、甚至陇西、南安绕道出于关中侧背之后。

诸葛亮为使此次出兵顺利,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宣扬要由斜谷道攻取ィń裆挛髅枷兀,并派大将赵云、邓芝为疑军,进占箕谷道,迷惑曹魏。

诸葛亮率军出兵祁山,开始阶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南安(今陇西渭水东岸)、天水(今甘肃天水)、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

然而前锋马谡,自视熟读兵书,加上诸葛亮也时常跟他讨论军事战略,在率军到达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后违背诸葛亮的告诫,放弃路口要道,依山屯军。当时有人建议,应该在山下路口设立木栅栏,建筑城垣,阻扼魏兵。然而马谡以为依山为险,据高临下,并且山上树木茂盛,魏军难以偷袭。其他将领也提出,如果魏兵围山,截断取水的道路,将不战自乱。马谡反驳说那样便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蜀兵必定死战,以一当百,可以一举攻破魏军。

对于蜀国的进攻,魏国并没有被诸葛亮的战术迷惑,派大将张た咕苁窬。张ぞ镁沙场,能征善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无马谡的书生意气。张ぢ示把马谡的军队围困在山上,截断蜀军水源。蜀军见魏兵战阵严整,不仅没有临阵死战的勇气,反而自乱阵脚,丧失斗志。马谡拼死督战仍无济于事,大败而还。

马谡失街亭后,一方面魏军进逼,另一方面蜀军也失去了进攻的有利据点,双方形成相持状态,这对国力微弱的蜀国极为不利,诸葛亮不得不率军退回汉中。

马谡因不听节度,指挥失宜,致罪下狱,死于狱中。死时39岁。

诸葛亮对此深感痛惜,为自己违众提拔马谡深加自责,上疏自贬三级,为右将军,行丞相事,并抚恤马谡家人,按月供养。

真可谓“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

【作者点评】

1951年冬,中共华北局将腐化堕落分子刘青山(原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原天津专署专员)的材料上报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在颐年堂开会,专门研究杀不杀的问题。毛泽东说:“非杀不可。挥泪斩马谡,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

毛泽东把刘青山、张子善比作三国时的马谡,在当时党内处理刘、张二人存在不同意见时,毛泽东毅然决定处决曾对党的事业作过贡献的腐败堕落分子是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的,并且也是十分慎重和民主的。刘青山、张子善分别于1931年、1933年入党。刘青山参加1932年高阳、蠡县农民暴动,曾被捕入狱,在对敌斗争中坚贞不屈。张子善1934年被捕入狱,参加绝食斗争。他们曾经是党的干部队伍中的佼佼者,都曾经为党的事业出生入死战斗过。然而,解放初,他们在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下,贪污腐败,蜕化变质、成了人民的罪人,他们“知法犯法,欺骗党,汲吮人民的血汗,侵吞灾民粮款,勾结私商,非法营利,腐化堕落到极点。当时华北局通过河北省委征求天津地委及所属部门对刘、张两犯量刑的意见。结果是:地委在家的8个委员一致建议判死刑。地区参加讨论的552名党员干部的意见是:535人同意判刘青山死刑,党中央、毛主席看到这些材料后,决定由河北省人民法院宣判,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处以死刑,立即执行。

当时,全国正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开展大规模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斗争,防止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腐蚀。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说“正是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更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可以说,在建国初期,我党成功地抵抗了旧势力,旧恶习对党和国家机体的侵蚀和腐化。

其实,在这里,毛泽东只是借《三国演义》中的马谡这个人的失误教训来表达我党的决心。三国时期的马谡在街亭之战前对蜀国的政治是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的,尤其是他协助诸葛亮平定南中,治理州县。但他不遵诸葛亮节制,失守街亭既是违纪错误,又是决策失误,犯了渎职罪,虽不是贪污、腐化,但马谡的失职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与刘青山、张子善的犯罪后果“异曲同工”。关于马谡的历史事实,《三国演义》描写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以军法论处的,而《三国志》却只是记载他罪致下狱,死于狱中。比较二者,稍有出入,反映的事实是马谡失街亭犯渎职罪,招罪致死。对于如何处罚马谡,当时就有人反对诸葛亮的作法。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记载,蒋琬赶到汉中劝阻诸葛亮:天下未定不能杀智计之士。而稍后文士习凿齿评论此事时也认为:诸葛亮受刘备告诫不能奉行,仍重用马谡,不能量才任用,是“智之大过”,事败之后,“裁之失中”,“杀有益之人”。马谡是因渎职而致罪,刘青山、张子善二人身为党的高级干部、老百姓的“父母官”,却监守自盗,犯下贪污腐败滔天罪行,也有严重渎职之罪。虽然他们都曾为革命立过功,但从反腐败和教育全党出发,毛泽东认为非杀不可。毛泽东在批语中用“挥泪斩马谡,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来教育全党,既汲取了历史的教训,又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谡在蜀汉应该是一个难得的人才。马家兄弟五人在襄阳地区享有声誉,所以地方民谚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谡虽然不及其兄马良,但至少也是一位地方俊杰。诸葛亮躬耕南阳,离马氏兄弟所居之地不远,自然对他们的情况有所了解。这从他同马良交往密切可以看出来。马良之弟马谡,因其兄故得到诸葛亮垂青。马谡自幼饱读经书,深研兵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不然,在平时的议论中也不会博得他人赞同,甚至获得诸葛亮的认同。作为一名文士,马谡处理地方政务是十分出色的,这由他历任绵竹、成都县令,越仗守的宦迹可以佐证。凭心而论,让马谡任地方官他是能够胜任的,经过锻炼,处理政治事务,担任独挡一面的官吏也是可以的。因为他是文学之士,熟悉政务吏事,清正廉洁,体察民情,自然当得好官。他的军事才能作为军事参谋也是可以的,因为参谋的出谋划策是分析总的战略战术和制定具体计谋供主将决断。而主将则是从战争形势出发,灵活果断地处理战机,而不是死搬兵法。马谡虽然能分析战争,却缺乏真正战争的血与火的洗礼,免不了犯战国时赵括纸上谈兵的错误。诸葛亮足智多谋,善于用人,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接受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平定南中,这无疑是对的。然而,他深信马谡的军事才能,在街亭战中任马谡为前锋主将。这却是错误的。其错在于:诸葛亮混淆了谋士与将军的区别。平定南中,马谡提供的只是战略,具体作战并不是他,很难说马谡自己能以此战略平定南中。诸葛亮便被这一假象迷惑了,而马谡也自以为自己善谋划便能打仗,自然在得到丞相重用后滋长骄傲情绪,忘乎所以,从而致使痛失街亭,因罪致祸。从历史角度分析,街亭之战诸葛亮负有用人失当,战略布署疏忽的职责。马谡因此事而亡,实在是折损了蜀国一位良才,令人痛惜。从中我们看到,古代为官为将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其所作所为要负法律责任,犯罪者轻则革职,重则杀头,法不容情。这对于我们今天反腐败和如何任用干部,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纵观马谡,其才能虽不能说超群,但亦是一位难得的治事能臣,其才虽不堪为将,却也是一位出色的参谋僚佐,可惜孔明错用,马谡不自知,悔之已晚矣。

(潘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