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2466200000034

第34章 临敌制变多谋善断

——曹魏军祭酒郭嘉 郭嘉,字孝举,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其初投袁绍,不为所用,继投曹操。他给曹操进献“先东后北”的方略,先后平定吕布、袁绍,后协助曹操用退兵之计造成袁谭、袁尚内乱,继而举兵将其剿灭。曹操称赞他“临敌制变,谋功为高”。后郭嘉病亡,死时年仅三十八岁。毛泽东称“三国志里郭嘉值得一读”。

【毛泽东评点郭嘉】

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

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

——摘自薄一波《回忆片断——记毛泽东同志二三事》,见1981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郭嘉多谋善断,很值得学习。

——摘自毛泽东读陈寿的《三国志》卷十四《魏书·郭嘉传》的批语,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02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这是《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于是想念郭嘉。

——引自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周小舟、周惠、李锐的谈话,见廖盖隆的《精编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第773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

——引自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03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这个人很有名。《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现在,我是借郭嘉的事来讲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要告诉他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但是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点。

——引自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的讲话,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03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郭嘉小传】

郭嘉(公元170—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年时便有高远的志向。当时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郭嘉暗中结交天下豪杰,不与平常人来往,声名并不很大,但其深受通达明慧的长者重视,27岁时被辟为司徒府当差。

起初,郭嘉投奔北方的袁绍。不久,他暗中对袁绍的谋臣辛评和郭图说:“袁绍只是效仿周公礼贤下士的行为,却不知道用人的关键。计谋多端却抓不住要害,喜好谋划却不能及时决断。要想与他共同平定天下建立霸王功业真是太难了!”因此,郭嘉很快离开了袁绍。

当初,曹操手下有个谋士叫戏志才,也是颍川人(今河南),很受曹操重用,但英年早逝,所以曹操想再找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曹操在给荀(公元163—212)的信中说:“自从戏志才去世之后,没有可以跟我一起谋划大事的人。汝川、颍川这一带多有奇人异士,希望给我推荐几个。”于是,荀M萍隽斯嘉。

不日,曹操召见郭嘉,与他讨论天下大事,被郭嘉的才能折服,称:“能够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一定是这个郭嘉。”郭嘉见了曹操之后,也非常高兴,说:“这才是我的主公。”不久,郭嘉做了司空军祭酒。

当时与曹操争夺北方的主要有袁绍、吕布等势力。曹营内围绕打不打吕布,议论纷纷。那时袁绍占领整个河北和河南北部,曹操在许昌,吕布在徐州。郭嘉建议先打吕布:“袁绍刚刚进攻北方的公孙瓒,我们可以乘他远征的机会,向东攻打吕布。如果不先打败吕布,一旦袁绍反过来攻打我们,吕布在后面支援袁绍,这对我们很不利。”曹操十分赞同,于是出兵攻打吕布。

攻打吕布时,三战三捷,吕布急忙退守彭城(今徐州)。久攻不下,曹军疲劳,士气低落,准备退兵。郭嘉进谏说:“当年项羽大小七十余战,没有败过,最后吃了一个大败仗,身首异处,国家灭亡。这是由于他有勇无谋造成的。现在吕布每战必败,气衰力尽,内外交困,他的威猛远远比不上项羽,如果我们乘胜攻击,定能取得胜利。”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加紧攻城,终于擒获了吕布。

曹操平定吕布后决定与袁绍决战,统一北方。双方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东北)相峙。这时,拥有江东之地的孙策得知这一消息,便打算乘机渡江北上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当时从兵力上看,曹操对袁绍已处于下风,若孙策从背后袭击,便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非常不利。所以,众将领都很担心孙策偷袭许昌。郭嘉审时度势,作出判断,认为:“孙策刚刚吞并江东之地,还没有稳固,他所诛杀的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这些人都有死党,一定会伺机报仇。但是孙策轻狂,不把这些人放在心上。如此看来,他即使带着百万之众,也于事无补,就像独身一人前来一样。假若有刺客暗杀他,只要一个人就能置他于死地。所以,依我看来,孙策必定死于匹夫之手,不必担心惧怕。”果然,孙策还未渡江,便被许贡的门客刺杀于江边。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终于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袁绍逃回北方,在忧愤中死去。曹操率军乘胜追击,征讨袁绍的两个儿子袁潭和袁尚,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接连取得了几个胜利。各位将领急于建功,都想一鼓作气攻破袁谭、袁尚。但是当时,袁潭和袁尚的实力还很强大,要一举消灭他们并非轻而易举之事。郭嘉便向曹操建议:“袁绍宠爱自己的两个儿子,却没有确立继承者,加上各自以郭图与逢纪作为谋臣,勾心斗角,内部并不团结。如果加急进攻,反倒使他们团结一致进行抵抗,不如退兵,等他们内部争权夺利,分崩离析,到时再攻打便可一举成功了。”于是,曹操便假装进攻荆州的刘表,暗中伺察袁潭、袁尚。不久,袁潭和袁尚为争夺冀州展开大战。袁潭被袁尚打败后,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欣然还兵解救袁潭,平定了邺(今河北临漳邺镇东)。随后郭嘉又跟随曹操一起平定了冀州。为嘉奖郭嘉的功劳,曹操封他为洧阳亭侯。

平定河北之后,曹操准备征讨逃到边地的袁尚以及收容袁尚的乌丸部落。但是谋臣大将都担心刘表乘机派刘备偷袭许昌,在后方作乱。郭嘉认为应出兵攻打袁尚及乌丸。因为,当时曹操虽然已经威震天下,但胡人(乌丸)凭藉远在边地,一定不会防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见陈寿《三国志·郭嘉传》。。原来袁绍有恩于老百姓和边地少数民族,现在他们是迫于曹操的威势而归附,如果不及时消灭袁尚,袁尚凭藉乌丸的支持,招纳旧臣百姓,大举反攻,恐怕青州、冀州难以保全。郭嘉又分析刘表与刘备的利弊,认为:刘表只是一个空谈之人,自知才能不足以驾御刘备,如果重用刘备,担心自己不能控制他,如果不重用刘备,刘备便不会听命于他。所以可以大胆征讨袁尚及乌丸,不必担心刘备的进攻。于是,曹操决定大举出兵,攻打袁尚。

由于部队庞大,辎重很多,曹军行军速度十分缓慢,郭嘉又向曹操建议说:“兵贵神速。现在千里迢迢袭击敌人,辎重太多,难以快速行动,一旦敌人探得军情,作好准备就不易攻打了。不如留下辎重装备,轻装出击,晨夜兼程,出其不意,定能成功。”

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秘密出兵卢龙塞,直逼乌丸王庭。乌丸部众仓皇应战,被曹军打得落花流水。曹军大破敌军,斩杀单于蹋顿以及部众大臣。袁尚和他的哥哥袁熙仓惶出逃到辽东。

郭嘉多谋善断,通达情理,很得曹操器重。曹操曾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陈寿《三国志·郭嘉传》。,把郭嘉引为知己之谋臣。

郭嘉为曹操消灭吕布,击败袁绍及二子,平定北方,屡出奇谋,立下功勋。但这位智多星却体弱多病。他从征袁尚,从柳城(今辽阳朝阳南)还兵后便一病不起。曹操接连不断派人探询病情,对他加以慰藉。然而郭嘉还是呜乎哀哉。郭嘉死时,年仅三十八岁。他分外哀痛,亲自参加郭嘉的丧礼,他深感惋惜,对手下荀攸等说道:“各位年岁都与我相当,只有郭奉孝最年轻。我本打算平定天下后,委以重任,却不想他英年早逝,这难道是命吗?”

曹操上表追思郭嘉的功勋,称道:“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见陈寿《三国志·郭嘉传》。增封其食邑八百户,合并前封为千户。谥其号贞侯,以其子郭奕袭封。

后曹操挥师南下,征讨荆州,与孙权、刘备战于赤壁,大败而还,发出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③见陈寿《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可见郭嘉在曹操的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此后曹操又多次追饬郭嘉,深表痛惜。曹操在给荀5男胖谐疲骸白废Х钚ⅲ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何意率尔失之,悲痛伤心。”③多谋善断的郭嘉终未能跟随曹操完成征伐大业,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1959年,毛主席在一些重要场合谈论最多并给予很好评价的历史人物,恐怕要算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郭嘉了。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二是毛主席个人的喜好。处在一个时代中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必定受他所处时局的影响;反之,他的所行所言也能折射出当时局势的端倪。同时,作为历史中的个体,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他自身的思想、喜好也会不同程度地通过言行反映出来,带有倾向性。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既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所以他亦不会超脱出这一人之常情。

当时,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成功地保卫了胜利的成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捍卫了主权,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而且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使经济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一系列的成功面前,广大人民群众热情高涨,希望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成功面前豪情万丈,迫切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在这种时局下,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冒进,1958年“大跃进”,大搞人民公社,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口号。由于不顾实际,违反经济发展规律,造成经济混乱等严重后果。随之自然灾害不断,加剧了经济萎缩。此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逼偿债务,国际形势更加恶劣,党和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内忧外困的局势下,为扭转时局,寻求对策,党和国家召开了一系列重大会议:1959年3月2日召开郑州政治局扩大会议,4月在上海召开八届七中全会,7月在庐山召开庐山会议。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向党内讲述了郭嘉多谋善断的故事,说“这个人很有名,《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反映了毛主席希望广大干部能够多谋善断,战胜困难,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思想愿望。1959年3月2日,他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得很清楚:现在,我是借郭嘉的事来讲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要告诉他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但是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点。

1959年毛主席反复谈到郭嘉,固然是郭嘉多谋善断,英年早逝,令人痛惜所引起,但主要与总结和解决1958年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中的问题有关,反映出毛主席古为今用,活用历史人物的思想,希望干部中多出几个郭嘉式的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多谋善断。

为什么反复谈郭嘉的多谋善断而不谈其他历史人物呢?三国时大名鼎鼎的谋士大有人在,如卧龙诸葛亮、雏凤庞统等。这两位至少都不比郭嘉差,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李锐《庐山会议实录》一书记叙,毛主席在跟他的一次谈话中曾说:“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另外前文所引1959年3月郑州会议上的讲话,即“现在,我是借郭嘉的事来讲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我们可以发现,毛主席勇敢地承认了1958年以来的错误,承担了责任,但对人民公社仍寄予厚望,希望各级领导干部把它办好。毕竟人民公社是自己的心血与理想所在,难以割舍,这也是人之常情。庐山会议由纠正“左”倾冒进突然转变为打击右倾可以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郭嘉除了多谋善断外,另外还有一点是能领会上级旨意。曹操十分器重郭嘉与这一点是分不开的。他曾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这一方面表示郭嘉的谋断与曹操的意图相合,同时也反映出郭嘉善于领会曹操平定天下的大略。另外郭嘉这个人虽然“不治行检”② 见《三国志·郭嘉传》。,行为放荡洒脱,但却心胸开阔,不以别人批评为意,当他被其他大臣非议时仍“意自若”②。作为党和国家领袖的毛泽东在1959年这一特殊的时间反复谈郭嘉,认为“很值得学习”可以说是含有这一深层的意义的。他跟李锐的谈话中所说:“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便可说含有希望广大领导干部要体会党的美好意愿,放开心胸,认真干事业的意味。

东汉末辅佐曹操平吕布,灭袁绍,击乌丸的郭嘉确实多谋善断,达于情理,是曹操早年的主要谋事之臣。但亦非如曹操表中所称“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这多少有溢美之嫌。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曾指出:“嘉料孙策轻佻,必死于匹夫之手,诚为明于见事。然自非上智。”当时看出袁绍难以“共济天下大难”者,也非仅有郭嘉,许攸等亦持相同观点。曹操手下谋士杰出者如杨修,其谋略亦不下于郭嘉,只是恃才轻狂,不合曹操心意而见弃。

那么历史上的郭嘉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郭嘉具有旷达、率行的自由个性。他“不治行检”,在公开场合遭到其他大臣指责时,仍“意自若”,便充分表现出其追求个性自由,拿得起,放得下,气度开阔。

第二,多谋善断,过绝常人。这一点在他帮助曹操攻吕布、灭袁绍、征乌丸完成北方的基本统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表现。郭嘉对恢复北方政治稳定和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忠于职守,重全局,善于领会上级意图。郭嘉每次出谋划策大多从整个战局出发,以全面为重,在当时即以统一北方为出发点,顺应时代潮流。每次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观点,其实是起到了帮助曹操说服众人的作用。所以曹操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第四,体弱易病,英年早夭。在跟随曹操征伐辽东,从柳城还兵时便一病不起,不久去世,年仅三十八岁,令人痛惜。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