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2455200000084

第84章 纸老虎女士——斯特朗(2)

1946年6月,斯特朗第五次来中国。她这次“重返中国的唯一目的,是要全世界特别是美国人民懂得,想阻挡或改变中国当时的趋势,是既无可能,又不明智的”。她从旧金山乘坐一架军用运输飞机到上海,接着去北平,再往延安。1946年8月6日,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主席在同她进行的重要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斯特朗把毛泽东的这次谈话寄到美国发表了。“通过斯特朗的传播,纸老虎这个名词传遍了世界,进入了各国大词典。”由此,斯特朗在中国有个“纸老虎女士”的绰号。

当时,斯特朗的另一位著名的访问对象是刘少奇。刘少奇第一次对斯特朗也是第一次对外国人谈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任务相结合的产物,意思是说各国人民应将革命和他们自己的情况结合起来,而不是照抄。

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撤出延安时,已近62岁高龄的斯特朗“再三要求留下来同我们一起过游击战的生活,但毛泽东同志考虑她年纪大了,特意约见了她,劝她乘‘美军观察组’的最后一架飞机撤退”,“并希望她能运用她的卓越才能,把她所了解到的种种事实真相在美国进行宣传介绍。这样她所起的作用就会更有成效”。她听从了毛泽东的劝告。当时,她已经看到了中国的革命正在不断发展,看到了一个延安式的新中国的前景,而这样的一个新中国,正是她在后半生中所期望看到的。后来,她以这次来华见闻为基本素材写成了《中国人征服中国》。这几个强有力的字暗示着中国是不会被任何人所征服的。它在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之后,终于被它自己的人民“征服”了。这本书以生动的事实,对那些企图征服中国的人进行了驳斥。她还对中国人民几十年的革命斗争史进行了回顾,并着重论述了抗日战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与军队同当时美国政府援助下的蒋介石反动集团展开的英勇斗争。

斯特朗还根据同刘少奇等许多中共领导人会谈的情况,写成《毛泽东思想》一文,发表在美国《美亚》杂志上,第一次向全世界介绍和宣传了毛泽东思想。她还在后来写的回忆延安的文章中说到:那儿“没有奢侈豪华的东西,也很少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有的却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思想敏锐,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放眼世界。我感觉到……我自己的胸襟在不断开阔……在这儿,我仿佛终于认识到了人类在艰难困苦中前进的历史是可信的。”

1947年年底,斯特朗从莫斯科动身,于次年年初返回美国。1948年9月,斯特朗离开美国,途经苏联,在莫斯科等待来中国的出境签证,以便在中共领导下的中国“渡过后半生”。但这一等就是10年,因为在1949年2月14日晚,她被苏联以“间谍”罪逮捕,关进卢比扬卡中央监狱,5天后,又被宣布“立刻驱逐出境”。斯特朗辗转回到纽约,直到1955年2月,苏联才宣告她无罪,她才重新与中国联系,并收到访问中国的邀请。虽然在这期间,她被驱逐出苏联,蒙受不白之冤达6年之久。但是,她始终冷静思考,坚信真理,在她的《斯大林时代》这本书里,她用平和的语言肯定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和他领导下的苏联的建设成就。斯特朗所表现出的这种政治上的成熟和高尚的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Δ定居中国

1958年,72岁高龄的斯特朗冲破重重阻力,才获得美国的出境签证,她途经莫斯科,于同年9月第六次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定居。她仍不知疲倦地坚持向全世界宣传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为了了解西藏人民推翻农奴制,大步走向未来的情况,斯特朗在74岁高龄的时候,还坚持要求去海拔3600米的拉萨采访,这即使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很吃力的。由此,她写了《西藏农奴站起来》一书。

自1962年起,斯特朗又应各国读者的要求,编写了69期、用6种文字出版的《中国通讯》。在编印通讯工作中,斯特朗不但重视内容和风格,而且注意编排、印刷、推广和发行。每一环节都一丝不苟。

斯特朗在中国享有极高的荣誉,几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她的每一次生日,周恩来、邓颖超、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前去给她祝寿。1965年11月24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设午宴庆祝斯特朗的80大寿,周恩来总理也举行晚宴为她祝寿。1970年3月29日,斯特朗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毛泽东主席在她的墓前敬献的花圈上题写的挽词是:“献给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她的骨灰安葬在北京西郊八宝山烈士公墓,精美的石碑上镌刻着郭沫若的瑰丽手书:“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之友。”

2.作者点评

在和毛泽东关系密切的外国记者中,有两个人物比较特殊,一个是埃德加·斯诺,另一个就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斯特朗的一生,差不多就是一个时代,一个世纪。她曾走遍世界各地,走过同时代人极少或从未走过的道路,到过别的外国作家极少或从未去过的地方。她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接受了严峻的考验。但她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对人类的进步和前途充满信心。她放弃舒适的生活,不顾个人安危,哪里燃起斗争火焰,她就奔向那里。她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她的整个生命,几乎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她的故乡美国度过的,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度过的,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她称之为“理想的归宿地”——中国度过的。她还到过许多国家,西班牙、越南、朝鲜、柬埔寨、墨西哥、波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斯特朗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进步的社会活动,反对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热情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坚定地支持我国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里,斯特朗五次来华采写我国人民的斗争事迹。她对中国人民的苦难抱有深切的同情,并对正在兴起的中国革命运动寄予很高的期望。1958年,她以72岁高龄最后一次来华,并且定居北京,她仍然不知疲倦地为宣传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增进中美及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贡献出她的余生。

斯特朗以写作为武器,用她敏锐的洞察力,引人入胜的笔调,论述各国社会进步,反映各国人民革命斗争和传播各国人民的友谊。她做到了把自己的生命与理想和整个世界连在一起。由于她惊人的勤奋和智慧,一生中,她写了上千篇作品,出版了40多部著作,几十本政治的和文艺的小册子。她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影响过并还在影响着千百万读者。

1981年2月,宋庆龄在生前口述的最后一篇遗作《斯特朗的名字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心里》中说:斯特朗“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邓颖超同志也说:“斯特朗生于美国,死于中国,她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骄傲,又是两国人民的友谊象征。”斯特朗多年的同事和老友艾泼斯坦和夫人邱茉莉在《回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文中称赞道:“安娜·斯特朗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妇女,优点很多,而最突出的一点则是她对人民的前途,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信念,是由一个一个的胜利培养起来的;这信念,无论是历史上经受的挫折还是个人经受的挫折,都是动摇不了的。”

路易·艾黎在《纪念安娜·路易斯》一诗中写道:

对劳动者与反抗压迫者的同情不断增长,

她悠久的一生意义深长!

她施展驾驭语言的本领,

用淡淡的几笔素描,

抓住问题的中心,

使广大群众都能读得懂,听得进。

她始终在考虑的是,

如何把自己的才能献给人民,

看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兴起的时候,

她在自己的祖国作了不倦地演讲,说明。

多年来一次次访华的经验,

使她最后决定:

在中国度过自己的晚年。

中国,首先是中国!

她总是把美好的心愿,

奉献在中国人民的面前。

……

为了实现人类的希望,

她热情地献出了全部才能。

她致力于哺育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这明证就是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