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2455200000078

第78章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3)

丁玲不肯做挂名的团长,她开始动手拟定服务团的“行动纲领”、“本团规约”、“生活纪律”等等,还几次请求毛泽东指示,毛主席说:“这个工作很重要,对你也好,到前方可以接近部队,接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组织上嘛,在延安属军委管,到了前方由总政管。出发以前,需要什么,找萧劲光同志。宣传工作,问中宣部。”毛主席还谈到服务团的宣传方针:“宣传上要作到群众喜闻乐见,要大众化。现在很多人谈旧瓶新酒,我看新瓶新酒,旧瓶新酒都可以,只要对抗战有利。”

1938年3月上旬,西北战地服务团全团人马开进西安。全团队员军装整齐,步伐矫健。丁玲和八九名女兵身披平型关大捷时缴获的黄色日式军大衣,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一路高唱抗日歌曲,吸引了街旁商店里的顾客和马路上的行人。他们召开记者招待会,参加省市各界妇女的三八节纪念会,参加文艺座谈会。7月,服务团告别西安,凯旋延安。10月,服务团开赴晋察冀前线,丁玲留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春,她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1941年4月,又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2年2月,经过一番波折,丁玲与陈明结婚。

这一时期,丁玲写作了小说《新的信念》、《县长家庭》、《入伍》,散文《我怎样来陕北的》、《秋收的一天》等作品。1940年,丁玲又写了短篇小说《在医院中时》。这篇小说相当敏锐地感受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区域里反封建和与小生产者习气作斗争的严峻性,若干年后,曾得到文学史家们的高度评价,但在当时,丁玲自己也没有把握,小说写了,就放在抽屉里,一直放到1941年。1941年4月,《解放日报》创刊,丁玲被调去主编文艺副刊。她写作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夜》等作品,并把《在医院中时》交给《谷雨》杂志发表。

丁玲这一时期的优秀小说、速写和报告,主要表现了根据地人民的新精神面貌和高涨的抗日热情。同她早期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水》等相比较,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了一个显著的进步:她善于从人物的意识深层去揭示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1942年,丁玲参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伟大的整风运动,使她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震动。在此期间,丁玲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武器,认真检讨了自己的思想与创作,进一步明确和坚定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的目标和方向。从此,丁玲即以革命战士的姿态出现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坛上,思想和创作逐渐起了变化。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结束,她下工厂,到农村,去部队,更加自觉地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改造世界观,努力把握根据地现实生活的革命本质与蓬勃向上的时代脉搏。认识提高了,生活深入了,视野开阔了,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和工农兵群众中许多感人的先进事迹,纷纷涌向她的笔端。从1942—1945年,丁玲以热情充沛、洒脱清新的笔触先后写出《十八个》、《二十把板斧》、《田保霖》、《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记砖窑湾骡马大会》、《民间艺人李卜》、《袁广发》、《三日杂记》等报告文学和特写。这些作品质朴、真实地记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工农兵群众紧张、火热、昂扬奋发的新生活和新的精神岁月,倾泻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世界的挚爱之情。

丁玲这一时期的特写和报告文学大都收在《陕北风光》这部集子中。

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45年10月,丁玲与陈明、杨朔等人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组成延安文艺通讯团,拟经晋绥解放区,步行去东北,沿途采访写作。

1946年初,中国局势动荡不宁。在张家口,应《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同志的约请,于同年5月主编了该报的文艺副刊。同时,丁玲、陈明还与成仿吾、沙可夫等同志筹组了华北文联,陈明担任文联秘书长,丁玲负责主编大型刊物《长城》。就在这时,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作为一个始终处于社会政治涡流中的人物,丁玲马上感到党的指示的深刻意义,它不仅最及时地反映了千千万万农民的利益,最广泛地动员起了群众,在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下,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人民长期支持解放战争,而且,它将从根本上结束绵亘数千年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开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社会变革。她立即决定投身到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去!

丁玲申请到农村去参加土改。她的申请马上得到批准,参加了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1946年仲夏,丁玲随土改工作组来到张家口地区怀来县辛庄等地,所见所闻,对她触动很大。农历7月下旬,丁玲、陈明、群众剧社的赵可、赵路,农会干部老董等5人组成的工作组,来到涿鹿县温泉屯。

温泉屯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小村庄。初秋季节,飘起苹果的芬芳。村边,有河水淙淙流淌。这条河从山西管沁山发源,穿山出谷,汇集沿途的溪溪渠渠,流入华北平原。据说每逢桑椹成熟季节,河就干涸,因此,得名桑干河。桑干河滋养了两岸丰饶的土地,也载满了劳动人民的辛酸和血泪。现在,一场历史变革的急风骤雨即将来临。丁玲她们来到这里,立即发动群众,斗争地主,分浮财和土地。他们仅仅在温泉屯工作了20多天就完成了土改的全过程。虽然丁玲一直想为此写点什么,但一时不知从何入手,她冥思苦想着。8月中秋,他们准备离开温泉屯。

返回张家口后,他们才知国民党反动派于1946年6月发动了全面内战。由于战事紧张。他们不得不向察南老根据地转移。一路上,丁玲都在想起温泉屯的乡亲们,这些人也杂沓拥来,纠缠得她不能平稳,不能安宁,她兴奋、紧张,胸中创作激情燃烧。走到阜平县境,突然,她对陈明和其他人说:“我的小说已经构成了,我现在需要的只是一张桌子、一叠纸、一支笔了!”

1946年11月初,在河北阜平,丁玲开始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这部小说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斗争生活,并于1948年9月在东北光华书店出版。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农村社会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复杂情势与面貌,在表现农村社会关系与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反映土改斗争的艰巨性与深远意义上,在新的农民英雄形象的塑造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与以土改为题材的其他同类作品相比,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与独特贡献,因而它是一部具有“史诗的意义”的现实主义杰作。尽管这部作品也还存在着若干不足,甚至严重缺陷,但它们所取得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占有的独特地位,却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48年,苏联汉学家波兹德聂耶娃·柳芭开始将其译成俄文,在《旗》杂志发表,1949年,由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俄文全译本,并于1951年3月参加了该年度斯大林文艺奖评选,获二等奖(她将5万卢布的奖金捐赠给全国妇联儿童福利委员会)。很快,这部小说又被译成捷、匈、罗、德、朝、日等10多个国家的文字,得到各国文学界的普遍赞誉,为中国新文学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Δ路漫漫

1949年7月,丁玲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先后被选为全国文联常委、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并担任文协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等职务,并相继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和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

从1949—1955年间,这是丁玲政治上最为顺利、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她并没有感觉到什么。20多年后,历经人间沧桑,她回顾这一时期的生活时,才兴起无限感慨。她说;“一个人,宁可名亏于实,也不要名大于实,甚至名实相副也不好。那时候,我的名声太显眼了,灾难就来了。”可惜的是,她明白这些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