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2455100000099

第99章 布衣将军志难酬(1)

——冯玉祥

冯玉祥,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原名基善,字焕章,1882年11月6日出生于河北青县一个下级军官家庭。少年从军后投奔北洋军,升为管带。辛亥革命时参加滦州起义,后在北洋军陆建章部任营长、旅长,积极参加讨袁运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率部讨奉援直,任河南督军,旋调北京任陆军检阅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率部发动北京政变,囚禁贿选总统,驱逐溥仪出故宫。自此,他毅然脱离直系军阀,将所部改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并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国家大计。1925年任西北边防督办,次年赴苏考察,加入国民党。回国后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率兵参加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后,其一度附蒋清党反共。曾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1930年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举兵反蒋。“九一八”事变后,其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3年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率部收复多伦等失地,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后在蒋介石威逼下被迫辞职,隐居泰山。抗日战争时期,冯玉祥曾任第六战区司令官,不久受蒋介石排挤而辞职,但仍多方奔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冯玉祥以“水利考察专使”名议出访美国,多次在美国发表反蒋演说。1948年7月,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归国途中,因轮船失火而不幸遇难。毛泽东誉其“置身民主,功在国家”。

【毛泽东评点冯玉祥】

焕章先生:

从报纸从广播从沪宁友人得悉先生一腔抗日救亡之义愤,虽没有和先生见面,等于见了一样。

在亡国惨祸面前,不分党派信仰将同遭浩劫,因此合作救亡是天经地义。

然而蒋介石先生至今犹孤行己意,对日无抗战决心,对内则动员三百个团大举“剿共”。最近敝军略施还击,胡宗南军一旅溃败,一旅覆灭,其军心动摇已极,然夫己氏犹不悟也。

目前急务似无急于内战。诚得先生登高一呼,众山齐应,今日停战,明日红军与西北“剿共”各军立可开进绥远战场。否则,长城淞沪诸役前车可鉴,日蹙国百里,虽噬脐而无及矣!泽东与先生处虽异地,心实无间,倘得不吝教诲,赐以圭针,敢不拜赐!敝方抗日救国纲领,具见八月二十五日致中国国民党书,前曾遣人付上,谅承鉴察,有何评判,愿接高明。

先生老部下董振堂诸君,大有进步,堪以告慰。书不尽意。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466—467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惊悉冯先生及令媛不幸遇难,圣深痛悼,冯先生置身民主,功在国家。尚希勉抑哀思,并为实现冯先生遗志而奋斗。

——摘自《东方怪杰冯玉祥》第26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

【冯玉祥小传】

冯玉祥(1882—1948年),字焕章,原名冯基善,1882年11月6日出生于河北青县兴集镇。冯玉祥少时家境贫寒,11岁丧母,其父所在营的管带为他补了一名恩饷,1896年正式参加练军。六年后,他看到袁世凯的新军在教练方面比练军强,于是抛弃通过苦练得来的教习职位投奔新军。在新军中,冯玉祥由于体格魁梧强壮,加上勤学苦练,颇受赏识,仅三年便由正目升至排长。不久他与协统陆建章的内侄女结婚,得到陆建章的重用,不过几年便升为管带。1911年前后,他目睹列强入侵、清朝腐败,产生排满反清思想,遂成立武学研究会,任会长。他与武学研究会会员们经常聚会抨击清廷的腐朽无能,决心“利用现成的武力以为推翻的工具”。1911年10月,武昌首义爆发,冯玉祥闻讯深受鼓舞,参加滦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被递解回原籍,路过北京时受到陆建章的庇护,暂时赋闲在家。1912年2月29日,陆军第三镇在北京发动兵变。袁世凯以此为借口扩充武力,命令陆建章编练左路备补军五营。陆建章乘机重新启用冯玉祥,任命他为第2营营长,命他当即赴景县招收新兵。随后,新兵营开赴南苑着手编练,不久移驻京西三家店。在此期间,李鸣钟、张维玺、陈毓耀、韩复榘、谷良民、谷良友、许祥云等旧属纷纷投靠他门下。冯玉祥对新兵的训练除陆军正式操典外,还加设铁杠、木马等体育训练器具,以增强士兵体魄。他还特别注重新兵的质量,曾多次亲自下去招募士兵,曹福林、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冯治安、孙连仲、吉鸿昌这些日后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都是冯玉祥亲自招募来的。他招兵有一套标准:农工良民,身无暗疾,年龄18至25岁,身高四尺八至五尺;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者,体高不足者都不要。另外,决不要“二流子”、“营混子”。为了保证兵员质量,冯玉祥还有一个高招:他派下级军官回家乡招募亲戚、乡亲、朋友及其子弟入伍。一旦招来,即编入这些军官所辖部队。由于招收兵员质量直接影响部队的训练成绩和战斗力,还影响到这些军官的升迁,所以他们在征募时不敢马马虎虎,应付差事。在此期间,冯玉祥除了注重军事技术,精神教育外,为爱护士兵,限制体罚,还制定了“八不打”的规定:“一、长官生气时,不许打士兵;二、士兵劳碌太过时不许打;三、对新兵不许打;四、初次犯过者不许打;五、有病者不许打;六、天气过热过冷时不许打;七、吃饱后及饥饿时不许打;八、哀愁落泪时不许打。与此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军纪,教育士兵要遵守纪律,告诉他们“老百姓是我辈主人翁,应加敬重,不当蛮横”,因此,冯玉祥部驻防禄米仓期间,附近老百姓“莫不欢颂”。

适值冯玉祥编练新兵之际,地处中原的河南爆发了白朗起义。白朗军沿用捻军战术,飘忽不定,于1914年3月攻克紫荆关向陕西出击。陕西陆军第1师团长王生歧率全团参加起义军,起义队伍猛增至两万余人。不久,起义军又打出了“中原扶汉军”和“公民讨贼军”的旗号,直逼西安,北京为之震动。袁世凯命其亲信陆建章率部前去镇压,他乘机将冯玉祥团扩充为左翼第1旅,冯玉祥任旅长,随陆建章追剿白朗军。不久,白朗军避开追剿军的主力进入甘肃。冯玉祥率部追至泾川,白朗军复由陇南折回宝鸡,欲入西安。此时陆建章已到达西安,急令冯玉祥回师,冯部昼夜兼程,三日两夜即抵西安。白朗军得知西安已有防备,转而直扑子午谷,冯玉祥派第2团团长何乃中率部与之激战,给白朗军以重创。不久,白朗军被各个击破,陆建章从此升任陕西督军。冯玉祥也因“剿匪”有功,其部得以扩充为第16混成旅。1915年2月,四川督军胡景伊因所部兵变,多次向北京求援,适逢袁世凯正欲染指四川,遂命其亲信陈宦为四川督军,令其率第4混成旅入川,同时,袁世凯命冯玉祥率16混成旅移驻川北。当时四川的土匪到处流窜,陈宦到任后即下令全省清剿。冯玉祥部担任第五区——嘉陵道的清剿任务。他率军进剿,恩威并施,其剿匪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在此期间,冯玉祥读了《贞观政要》,对国君与百姓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治军方面,特别重视精神教育,希望士兵能为国牺牲,他每天召集部队发表讲话,外人因而称他为“中国的克伦威尔”和“中国的杰克逊”。1915年,正当冯玉祥率部在四川剿匪时,袁世凯却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复辟帝制活动。这年春天,他轮流召集各省师旅以上的将领,试探他们对帝制问题的意见。12月,全国将领准备联名通电,要求变更国体,支持袁世凯复辟称帝。冯玉祥拒绝在电稿上签名,除他以外,整个北洋系少将以上的军人都签了名。冯玉祥拒绝在拥戴电上签名后,即召集全体官兵,申明反对帝制的道理:“我兄弟武装,以几许头颅,几许热血,争来民国。今为袁氏篡窃,殊为可恨。果共和不适用于中国,何必颠覆满清,以暴易暴究又胡取?且死难诸烈士骨血未寒而竞背之,又将何面目以见于地下耶。”讲时他声泪俱下,闻者莫不动容。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被其御用的参议院“选举”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改元洪宪。袁世凯刚刚登基,他的复辟便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蔡锷、唐继尧等将领联名发出讨袁通电,并组成护国军讨袁。袁世凯对冯玉祥多方笼络,许以头衔,但冯玉祥拒不领情。在双方大战中,冯玉祥多次派人与护国军联系,讲明自己的反袁立场,愿与护国军合作,并积极协助护国军争取袁世凯心腹陈宦倒戈。在冯玉祥等人努力下,陈宦终于在1916年5月22日通电宣布四川独立。袁世凯得悉此电后即昏迷不醒,病至不治,于6月6日死去,结束了这出“洪宪帝制”的复辟丑剧。

北洋军与护国军停战后,川军扬言要赶走袁世凯派来的四川督军陈宦,企图自领川督。陈宦令冯玉祥率部应战,遭到冯玉祥拒绝,冯玉祥率部脱离陈宦,由剑阁广元向陕南进发。冯玉祥的种种抗拒行动惹怒了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遂对其进行刁难,克扣其军饷,阴谋使其自生自灭。但冯玉祥的这支部队生存能力特别,不但没有垮掉,反而提升了战斗力。他们抓紧进行军事训练,“改组模范连,以刘郁芬为连长,负指挥训练之责”,“添编手枪队、编手枪操典”。同时,他们还“实行骑炮联合之实弹演习”,“组织士兵俱乐部,扩充军医院,设军官子弟学校”,不断采取练兵和健全军事体制的措施。另外还建立了“大刀队”,每人配以手枪、马枪、大刀各一,在往后的战斗中大显威风。不久,冯玉祥因不满克扣军饷,曾当面揭露陆军次长傅良佐、徐树铮受贿实情,被段祺瑞解除兵权。当冯玉祥被免职的消息传到驻地,“全体官兵匍匐在地,哭声震天”,电请中央收回成命,并于1917年4月5日拆毁京津铁路一段以示抗议。陆军部疑其兵变,马上调第8师第3团进驻韩家庄防范。后来经陆建章的调解,保证冯玉祥“他日必有机回任”的条件下,全旅官兵才表示同意。临行时,众人牵着冯玉祥的衣服挽留,甚至把他的马褂撕成碎条,人持一块作为纪念,最后与冯玉祥挥泪而别。冯玉祥在天津赋闲一段时间后,北京又出现了一幕张勋复辟的短暂丑剧。1917年春,日本陆军参谋次官田中义一曾先后窜到徐州、南京、沈阳与张勋、冯国璋、张作霖等密谈。据张作霖透露,田中对中国政局表示“共和政体与中国的国情不合,最好还是恢复帝制,请宣统重新出来执政”。5月7日,段祺瑞对德宣战案被否决,他便唆使“督军团”通电要求解散国会。黎元洪即以免掉段祺瑞的国务总理作为报复,于是皖系大将倪嗣冲通电脱离中央,并扬言率兵北上。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黎元洪万万没想到,张勋进京不是为了确保他的总统席位,而是为了铲除共和,宣布复辟帝制。6月30日,张勋便在北京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事件发生后,第16混成旅第3营营长李鸣钟等人商议对策,决定请冯玉祥回来指挥部队讨伐张勋。冯玉祥迅速赶回军营,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随即率队由丰台直趋右安门,派敢死队搭梯入城,打开城门,大队人马遂冲入城内,向天坛进击。张勋见败局无法挽回,便逃入荷兰使馆躲藏。黎元洪即通电辞职,仅仅只做了十二天复辟美梦的溥仪也只好撰诏退位,结束了这场复辟闹剧。冯玉祥还通电,反对起用复辟罪魁张勋督皖,并主张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电文提出了处理清室的四项建议:“一、取消民国优待清室条件,四百万两优待金立即停付;二、取消宣统名义,永不准再以帝号名称号召满蒙,应即贬溥仪为平民;三、所有宫殿朝房及京内外清室各公地府园尽归国家公共之用;四、惩办此次叛逆之诸元凶,以遏奸邪之复萌”。段祺瑞却在电文中批下“胡闹多事”四个字。

张勋复辟失败后,直系首领冯国璋与皖系首领段祺瑞共同瓜分了北京中央政权。段祺瑞虽以“再造共和”的英雄姿态重返京师,但拒不召开国会恢复约法,背地里却主张先召集临时参议院,重新审定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企图造出一个段氏御用国会。另外,他还积极扩充军队,妄想以武力铲除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此时,孙中山也看清了段祺瑞的险恶用心,决心用“武力护法”,扫除北洋军阀。1917年7月,孙中山率军直趋湘、赣、闽三省进行北伐,揭开了护法战争的序幕。冯玉祥奉命率部援闽,但他对孙中山非常敬仰,不满军阀政府的武力统一政策,便采取消极策略,拖延时间,避免“参加那祸国殃民的内战”。1918年10月,段祺瑞又命冯玉祥率部援湘。冯玉祥刚开始不予理睬,后迫不得已率部离开浦口。此时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外国侵略者又乘机企图“共管”中国。冯玉祥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尽自己力量反对内战,制止内战”。于是,他放弃攻打湖南的命令,率部溯江而上,驻兵武穴不进。并于武穴连续发出两份电报,呼吁“迅速罢兵,以全和局”。段祺瑞得悉后,再次将冯玉祥免职,交曹锟查办。为了保存实力,冯玉祥假装接受曹锟调停,出任湘西镇守使,暂时成为曹锟部属,以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冯玉祥的主和行动虽不能改变全局,但却牵制了北洋军的行动,使其不敢对南方护法军发动全面进攻。1918年6月22日,冯玉祥率部进驻常德,出任湘西镇守使。在常德的两年时间里,他对其部队进行了严格的整训。在此期间,冯玉祥在外交政策的处理上主张“国与国之间相处,平时当以礼相待,有事当据理力争,万不可迫于淫威,忍让苛安,置国家尊严于不顾,使耻辱日益加深”,曾多次为中国人出面主持正义,灭了外国人的威风。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面对这场军阀混战,冯玉祥深感战争“使国家吃无穷之亏,人民受难忍之苦”,而个人又如“陷在夹板缝中,痛心疾首,而又无法摆脱”。他在给孙中山的信中写道:“中国已濒于危境,真正救中国者只有先生一人,百折不回,再接再励,无论如何失败,而我行我素,始终如一。此种精神,凡谋国者当为之感奋。现下虽厄于环境,未能追随,但精神上之结合固已有日矣。”并表示“今欲追随,迄多指示”。孙中山接信后,即派人与其联络。不久又派孔祥熙携其手书“建国大纲”送给他,并说“北方革命事业,非冯莫属”。当孙中山听说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有移防陕西的说法时,立即向他指出:“陕西在中国北部,形势重要,将来建立革命基础,扩而充之,则革命事业,可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