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2455000000037

第37章 梨园宗师誉满四海(3)

洛杉矶波摩拿大学院院长晏文士原定于在6月16日举行学生毕业典礼的同时,举行向梅兰芳赠予文学博士授衔典礼,但因梅兰芳6月6日就要赴檀香山,学校破例提前于5月28日举行了授衔典礼。梅兰芳在授衔典礼上激动地说:“兰芳今日得蒙奖授荣衔,非常感谢诸位!此举是表现对于我们中国人民最笃厚的国际友谊!……我们这次来访是想尽我们微薄的力量,以促进文明人类最恳切希望的和平。……我们中美两大民族所希望的人类和平,是根据国际信用和诚意为准则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大家从艺术和科学上有具体的研究,要了解彼此的习惯、历史的背景和彼此的问题和困难。……兰芳深知诸位此举,不是专门奖励兰芳个人的艺术,而是对中国文化的赞助,对中国民族的友谊。如此,兰芳才敢承受这一莫大的荣誉,今后当越加勉力,才不愧为波摩拿大学家庭的一分子,不负诸位的奖励!”几天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亦决定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

梅剧团在美国访问了西雅图、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洛杉矶、圣地亚哥、旧金山和檀香山等城市,共演出了近百场,往返历时近半年。梅兰芳在美国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受到空前的欢迎,在中美艺术交流史上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壮歌。

1931年9月18日晚,梅兰芳在北平中和园演出《宇宙锋》,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也带着护士和警卫多人来到剧场观看。戏正在演出时,忽然张学良等人匆忙起身离开剧场,场内一时议论纷纷,出现少有的混乱。梅兰芳不知何故,坚持演完全戏。散戏后回到家里,左思右想,自己今天没有出错呀,张少帅何以中途离去呢?第二天看报纸才知道,东北发生了日本军攻占我驻军防地的“九一八事变”。梅兰芳看报后非常震惊,心情十分沉重。第二年春,日军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我十九路军将士奋起抗敌,全国各行各界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淞沪抗战。梅兰芳也在北平义演三天,为受伤将士筹措医药款。东北沦陷后华北岌岌可危,北平受到威胁。这年冬天,梅兰芳举家迁到上海,离别了他从艺20多年的北平城。在上海,为了激励中国人抗战决心,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既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也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1933年2月,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夫妇来华访问,17日到上海,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人会见萧伯纳时,萧伯纳提出要见梅兰芳,于是在下午的欢迎会上,梅兰芳和萧伯纳相会了,二人相谈良久。谈话间,萧伯纳还向梅兰芳请教京剧的有关知识,梅兰芳又赠予萧伯纳一套京剧脸谱,萧伯纳深表感谢,二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34年,梅兰芳接到苏联对外文艺协会的邀请,后经多次磋商,定于次年春率团访问苏联。1935年2月21日,梅兰芳率团启程赴苏,一路风雪,历经车船辗转,直到3月12日才抵达莫斯科,受到苏联官方和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在苏联对外文艺协会专为梅兰芳举行的招待午餐上,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梅耶荷德、特莱杰亚考夫和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也都出席了招待会。

梅兰芳剧团在莫斯科演了6场后,又前往列宁格勒演出了8场,受到苏联观众的热烈欢迎。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写了题为《梨园仙子》的介绍文章,对梅兰芳的表演予以高度的评价。之后,爱森斯坦为梅兰芳拍了《霓虹关》中的一折戏,这一世界名导演和世界名戏剧演员的配合,使影片拍摄获得极大成功,二人同时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梅兰芳离开苏联时,爱森斯坦赠送梅兰芳一本自己的美学著作《电影造型的原则》,题词为“谨将我论述造型这一问题的文章赠给最伟大的造型大师梅兰芳博士。谢·米·爱森斯坦1935年于莫斯科”。在莫斯科,梅兰芳与高尔基、梅耶荷德等文学家、戏剧家都有交往。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这时也在苏联,观看了梅兰芳的《打渔杀家》一戏后,深受感动,写文予以评论,说“这种演技比较健康,而且(依我们的看法)它和人这个有理智的动物更为相称。它要求演员具有更高的修养、更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更敏锐的对社会价值的理解力”。在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听取戏剧专家们的意见。苏联现实主义戏剧大师、人民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剧院院长梅耶荷德、爱森斯坦、英国戏剧理论家戈登·克雷,德国戏剧导演皮斯卡托、布莱希特,瑞典戏剧导演斯约堡都在会上作了精辟的发言。他们充分肯定了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并从理论上作了深入的分析。梅兰芳的苏联之行,为后来戏剧理论家总结的世界现实主义戏剧三大艺术体系(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三大戏剧艺术体系)奠定了基础。

梅剧团访苏圆满结束后,大多数成员回国,梅兰芳则由余上沅陪同赴波兰、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考察戏剧。在伦敦,他再次和萧伯纳会晤,又和正在英国演出的美国黑人歌唱家罗伯逊相会,交流了表演和歌唱的心得,并合影留念。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抗战3个月后,最后撤退,上海沦陷。梅兰芳于次年离沪赴香港避居,不再出演,息影舞台了。隐居香港期间,梅兰芳的主要活动是听广播、读报纸、绘画、集邮、打羽毛球、学习英文和中文。在祖国危难之际,梅兰芳以这种消极抵抗的方式和日伪划清界线,决不登台演出,多次拒绝日伪的邀请,表现出他高尚的民族气节。香港沦陷后,梅兰芳蓄起了胡子,表明了他决不为敌人所胁迫而出演的决心。此后,日本人的骚扰不断,香港不能久待了,于是在1942年夏,黑瘦而又长着胡须的梅兰芳回到了上海。在上海仍有不少日军和汉奸前来请梅兰芳重新登台演出,都被梅兰芳托词拒绝了。有一次他无法拒绝,就冒着生命危险打了一针可以立刻发烧的针,一下子高烧到42度,他便以身染重病之由来躲避敌人的纠缠。他曾作“达摩面壁图”,上面题了双关的跋语:“穴居面壁,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此作品表现了他身处危难之际的精神品质和对未来的理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梅兰芳欣喜若狂,即刻剃去了胡须,换上了八年来未穿过的新衣新鞋,为重新登台作好了准备。10月,在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上,他演出了《刺虎》。8年来第一次登台,看到台下无数的观众和记者,听到长时间的掌声,梅兰芳显得十分兴奋,同时也为中国的劫后新生感到欣慰。之后梅兰芳克服重重困难,到各地演出,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各界人士对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蓄须明志之举给以极高的评价。

1949年4月,毛泽东在北平去看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位戏剧界的名人可不简单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后,梅兰芳先生就留须隐居,再也不演戏了。他不顾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罢歌歇舞。这位艺术家的这种民族气节是多么可贵呵。我们今天去看他的演出,就是提倡这种民族感,号召人们向他学习。”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的当天,梅兰芳参加了上海人民庆祝解放的游行活动。三天后他在南京大戏院为解放军演出了三场戏,表示慰问。6月,梅兰芳赴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他演出了《霸王别姬》,毛泽东主席观看了演出。9月,他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梅兰芳作为文艺界代表,登上了天安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50年,梅兰芳由上海迁回北京护国寺街甲1号定居。1951年4月,梅兰芳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解放后,梅兰芳常常深入工厂、农村、军营为工农兵进行慰问演出,和广大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1952年12月,他参加了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返国途中顺道访问了苏联。1953年,他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朝鲜,他为志愿军战士演出了30多场。金日成元帅接见了梅兰芳并观看了他的演出。

1954年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1955年1月,梅兰芳任中国京剧院院长。

1955年12月2日,筹备两年、拍摄近10个月的彩色戏曲片《梅兰芳舞台艺术》(上下集)全部完成,该片分别介绍了梅兰芳生活和演出的剧目,其中有《宇宙锋》、《断桥》、《霸王别姬》、《洛神》、《贵妃醉酒》。

1956年5月,梅兰芳受周总理之托,率团重访日本。在日本,他在受到日本爱好和平人士欢迎的同时,也抵制了一小撮右翼分子的破坏,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第二年11月,梅兰芳随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庆祝典礼。1960年,梅兰芳第四次访问苏联,参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十周年纪念活动。

1959年,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梅兰芳排演了新戏《穆桂英挂帅》。12月7日,《游园惊梦》舞台艺术片开拍,至次年1月26日完成。当梅兰芳看到自己的又一部戏剧拍成影片时,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泪水湿润了眼睛。几十年的戏台演出生涯,一时像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经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他真正感受到京剧艺术不再是只供少数人赏心悦目的戏曲了,而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欣赏的国粹。

1961年5月31日,梅兰芳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7月底,梅兰芳因心肌梗塞病住进医院,周恩来总理闻讯来到病房看望他,深切地嘱咐他注意保重,梅兰芳心中涌起无限感激之情,还挂记着不能去新疆参加一条铁路的通车典礼。不料8月5日清晨,梅兰芳病情急剧恶化,经抢救无效,心脏停止了跳动……

梅兰芳逝世后,各界代表在首都剧场参加了追悼会,外交部长陈毅在会上致悼词。接着,文化部、中国戏曲研究院等单位组成“梅兰芳纪念活动委员会”,开展了十项活动:一、举办电视广播讲座和各类座谈会,介绍、宣传梅派艺术;二、发行《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念邮票共八枚;三、举办“梅兰芳艺术生活展览”;四、举办纪念演出;五、出版《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六、再版《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二集,出版第三集;七、出版《梅兰芳艺术》上下册,《我的电影生活》;八、拍摄《梅兰芳》传记电影;九、发行《梅兰芳唱片集》;十、发行《梅兰芳画册》。80年代,在北京梅兰芳故居和他的家乡泰州先后建立了梅兰芳纪念馆。1985年2月,李先念为泰州的梅兰芳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86年7月,邓小平为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92年2月,江泽民视察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时,写下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题词。一系列伟人对梅兰芳身后艺术的关心和重视,标志着梅兰芳作为中国京剧的代表,其在世界艺术史上大师的地位不可动摇,同时也昭示人们,梅兰芳的精神永垂不朽!

【作者点评】

梅兰芳对京剧表演艺术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首先是他对传统戏曲的革新,这是前人所没有过的,其次是他对戏曲姊妹艺术的借鉴,也超越同时代人。其三是他将京剧艺术传播到外国,让亚洲、欧洲、美洲人士为之倾倒,从而将中国的戏曲和世界其它表演艺术并列,成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精湛的表演和炉火纯青的唱功,使京剧成为中国的国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京剧只有到了梅兰芳时代,才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从原来的卖艺部诘墓内民间文艺提高到世界表演艺术的高度,进而带动了所有类似的戏曲表演艺术。没有梅兰芳,则中国的戏曲还不知要停滞多少年才能被世界所认识和承认她的艺术价值。

梅兰芳在舞台扮演的是古代各个阶层的女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男性的刚勇和胆量。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决不登台演出,以示抗敌决心。面对敌伪的纠缠和威胁,他以蓄须的形式拒绝为敌伪出演,对戏剧界以致文艺界影响极大,也增加了全国人民抗敌的信心。正是由于他在世界表演艺术中的地位,他的行为才更具有其他人所不能具有的影响力,才更能表现出他作为一名文弱的戏曲表演家在强大敌人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也正着重于这一点:“这位戏剧界的名人可不简单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后,梅兰芳先生就留须隐居,再也不演戏了。他不顾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罢歌歇舞。这位艺术家的这种民族气节是多么可贵呵。我们今天去看他的演出,就是提倡这种民族感,号召人们向他学习。”

梅兰芳对艺术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舞台表演的层次上,他还善于利用影片的特点来展现京剧的魅力,他的多部舞台艺术影片的拍摄,成功地拓展了戏曲的表演空间,使京剧在更大的时空内让人们去认识和欣赏。从美国、前苏联到中国,在其它艺术还不了解电影这一新生艺术的时候,京剧却早已通过电影传遍了世界。这不仅表现了梅兰芳对艺术的超前眼光,也表现出他对新生艺术的积极吸收的态度,更说明了一个世界艺术大师的胸怀和气魄。

对时势的密切关注则是梅兰芳艺术生命永不凋谢的秘诀之一。抗战期间,他编排了《抗金兵》和《生死恨》,解放后他改编的《穆桂英挂帅》,其社会意义不再是戏曲本身的内容可以涵盖得了的,其戏曲形式和内容之外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艺术本身。

梅兰芳的艺术人生,是中国艺术家生命的一个缩影,尤其是中国成功艺术家的一个典型。艺术,只有和时代紧密结合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剔除旧的糟粕追求新的艺术因素,才不会被大众所遗忘,只有在提升艺术品位的同时提高艺术家的人品,艺术家才能受到人民的崇敬,只有从狭隘的空间向广阔的空间拓展,艺术家才能被世界所瞩目。

梅兰芳做到了这一切,因此,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梨园宗师和世界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的艺术精神永远活在世界人民心中。

(刘海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