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2455000000036

第36章 梨园宗师誉满四海(2)

1920年秋天,梅兰芳在北京向倾慕已久的齐白石学画,二人相见如故。齐白石对习画的梅兰芳精心指导,梅兰芳对齐白石极尽生徒之礼。一次,梅兰芳在某人家唱堂会,见齐白石来后坐在后面没人理会,就赶忙走过去,搀着齐白石到前排坐下,大家正莫名其妙,梅兰芳大声说:“这是名画家齐白石呀!是我的老师呀!”当时梅兰芳是倾动京城的名角,而齐白石则刚来北京不久,人们还不熟悉他,梅兰芳的谦恭敬师之举,令齐白石十分感动,回家后齐白石写了一诗述怀说:“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1921年,梅兰芳和杨小楼合作演出了《霸王别姬》。该剧先由齐如山撰写剧本,又经吴震修重新修改后定稿。于是,1922年正月,《霸王别姬》正式公演,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饰项羽,姜妙香饰虞子期,许德义饰项伯,李寿山饰周兰,迟月亭饰钟离昧,李鸣玉饰刘邦,王凤卿饰韩信,钱金福饰彭越,汪金林饰李左车,等等,演员阵容十分强大。观众在一场戏中看到当时一班优秀的京剧演员同台献艺,十分欢喜。尤其是最优秀的青衣梅兰芳和武生杨小楼同台饰演主角,观众更是喜不自胜。这出戏经过后来多次演出,千锤百炼,成为梅派京剧中的经典剧目,演出时,该剧在人物服饰、唱腔、说白、舞步、灯光诸方面,无不精细至极,二人的配合天衣无缝,手眼身步把握极有分寸,演出时声情并茂,刚柔相济,令观众陶醉其中。

时间一晃到了1922年,梅兰芳27岁。10月间,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梅兰芳率领承华社剧团140余人从天津、上海分两路来到香港。15日,梅兰芳乘坐的“南京号”邮船抵达九龙码头,香江上早已等待的各种船只、小艇即刻围了上来,众人争着要一睹名演员的英姿,顿时,港九轮渡交通停顿了下来,长达4个小时后才疏通。梅兰芳在香港上演了《上元夫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兰从军》、《打渔杀家》等剧,一时轰动全港,好评如潮。当时《大公报》评论说:“其声色艺之佳可称三绝。以色论其可称天仙化人。以声论,则婉转滑烈,近于流莺,吐音之际,一字百折,有如柔丝一缕,摇漾晴空,且忽然扬之使高,则其高可上九天,忽然抑之使低,则其低可达重泉,上如抗,下如堕,可谓极能事。及曲终之际,则余韵悠然,古所谓余音绕梁三日者,斯为得之。以艺论,则喜怒哀乐处处传神,能令观者忽然而喜,忽而悠然而思,忽而穆然以会于剧场之上如亲见故人,出其性情而与之相接;至于舞蹈之际,则端庄婀娜兼而有之,容貌之间,则幽闲贞静之气达于面目。”梅兰芳在香港演出原定时间为15天左右,但是港人被他的艺术表演所征服,各界纷纷挽留,以致延长到一月之久。当时港督司徒拔特意赠予梅兰芳一座大银鼎,题有“善歌移俗”四字。当梅兰芳率团离港时,万人空巷,相送出港,鞭炮齐鸣,鲜花如盖。梅兰芳欣喜异常,对香港留下良好的印象,之后又曾二次赴港演出,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曾来此地住过一段时间。

1923年,梅兰芳先后又排演了《西施》、《洛神》、《廉锦枫》,又一次掀起历史剧创新演出的小高潮。1924年秋,民新影片公司委托华北电影公司请梅兰芳拍了几出戏的片段,有《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上元夫人》中的“拂尘舞”,《黛玉葬花》中的“葬花”、《木兰从军》中的“走边”共五段戏,上述影片均是黑白无声片,但是所拍影片后来梅兰芳只见过《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一段,其它都没看到,不知该片去向。

又是一年好春光。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来到北京。5月10日,北京文化艺术界朋友为泰戈尔祝寿,在协和医院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泰翁在梅兰芳的陪同下步入礼堂就坐,梁启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北京的文学社团新月社成员用英语演出了泰翁的话剧《齐德拉》。泰戈尔对梅兰芳说,我希望在离开北京之前看到你的戏。梅兰芳于是安排5月19日晚上在开明戏院演出《洛神》。这天,泰翁身着印度国际大学的红色长袍礼服坐在台上全神贯注地观看,终场后特来后台向梅兰芳致谢,并说有些感想明天面谈。次日,梁启超、梅兰芳为泰翁饯行,席间,泰戈尔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也提出一些良好的建议。宴后,梁启超向泰翁索诗,泰戈尔说,看了《洛神》,正想写一小诗送给梅先生。略一思索,拿出一柄纨扇,用毛笔写了一首孟加拉文的小诗,当时朗读起来,音调甜美。后来梅兰芳请人译出原诗,诗意是:“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此诗表达了泰翁对梅兰芳京剧艺术之美的感受。

这年10月,日本因前几年被毁的东京帝国剧场重新修复,又值剧院董事长大仓喜八郎88岁大寿,友人又来信邀请梅兰芳再次赴日本演出,梅兰芳欣然率团前往,自10月14日到达东京,下旬即开始演出,其间还应邀拍了三部黑白影片,梅兰芳终因过于劳累,11月13日病倒了。不久,梅兰芳恢复健康后,于11月22日返华,结束了第二次访日演出。

1925年,梅兰芳又编演了《太真外传》,演员阵容也非常可观,梅兰芳饰杨玉环,王凤卿饰唐明皇,侯喜瑞饰安禄山,萧长华饰杨国忠,姜妙香饰高力士,张春彦饰李太白,等等。这出戏是梅兰芳创造新腔最多的一出戏,设计的翠盘舞也十分精彩:在舞台上装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人在盘上舞蹈,盘下则有童子十六人持彩旗向上抛去,舞者接之又掷了下来,上下传旗,舞旋旗飞,此起彼伏,如流风回雪,曲终舞止时,台下观众掌声如雷,一时叹为观止。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搞了一次“首届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活动,由观众和读者公开投票,评出前四名演员和京剧曲名。结果梅兰芳的《太真外传》,尚小云的《摩登伽女》,程砚秋的《红拂传》,荀慧生的《丹青引》获前四名。时人誉其为京剧的四大名旦,而梅兰芳居其首,从此京剧“四大名旦”传名至今。

此后,梅兰芳又新排演了三部新戏:《俊袭人》、《凤还巢》、《春灯谜》。其中《凤还巢》的演出最为成功,是梅戏中的代表性喜剧,之后成为常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之一。1931年,为了培养更多的京剧编剧、导演和演员,梅兰芳和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了国剧学会,第二年出了《国剧画报》和《戏剧丛刊》,直到1933年停刊,前后出了71期。一些国剧研究家纷纷撰文,发表研究意见和对国剧的评价。此后,梅兰芳等人又办了国剧传习所,培养了75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成为优秀的京剧演员。

梅兰芳在国内外的表演获得巨大成功,产生广泛影响。早在20年代初,美国驻华公使保尔·芮恩施就曾有邀请梅兰芳赴美演出之意,他在出席当时的总统徐世昌举行的饯别会上说:“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去美国一次,表演他的艺术,必得良好的结果。用艺术来沟通两国的友谊,是最容易的。”梅兰芳的挚友叶恭绰、齐如山感到芮公使的话极对,并深信梅兰芳的表演能博得美国人民的欢迎,如能促其早日赴美演出,对梅兰芳,对宣传京剧,对增进两国国民的感情,都必有极大的好处。1926年,美国又一任公使约翰·麦克慕雷再次提出邀请要梅兰芳赴美演出,却因美国无合适剧场而未果。此后,齐如山向美国新闻界写稿,寄剧照,大量宣传京剧,激发了梅兰芳游美的兴趣,他说:“就是破了产,我也要到欧美一游。”后来,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美国人司徒雷登在美国期间,联系到一个合适的剧场,立即打电报给齐如山,于是梅兰芳决定赴美演出。为了做好赴美演出宣传品的编译工作,齐如山赶写了《中国剧之组织》一书,分别介绍了京剧的唱白、动作、衣服、盔帽、胡须、脸谱、切末、音乐八个方面的知识,还配了16幅图画。又写了一本小册子《梅兰芳的历史》,介绍了梅兰芳的家族、旦角由来的地位、梅兰芳的创作、梅剧在中国剧的地位、梅兰芳在国际上的交往、国内外人士对梅兰芳的评价等等,又编印了《梅兰芳歌曲集》,请刘天华翻成五线谱。同时也编印了一本戏剧说明书,逐一介绍各戏内容和梅兰芳表演的精彩之处。还画了200多幅图,加上中英文注释,以便美国观众了解梅兰芳和中国的京剧艺术。大量的宣传品准备妥当后,梅兰芳就着手赴美演出剧本的选择及编制、剧目的确定、行头的订制、礼品的准备等等,这一切都是齐如山负责完成。

经过长时间充分细致的筹备,最后筹得15万元经费,梅兰芳剧团一行21人于1929年12月29日乘英国“加拿大皇后号”轮船离开上海赴美国访问。在上海码头,各界人士数千人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轮船经日本、加拿大,在海上颠簸了14天到达美国,已是1930年1月了。在西雅图站台上前来欢迎者人山人海,鲜花纷纷掷向梅兰芳,无数的照相机不断闪光,仿佛是向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京剧艺术表演家致敬。

剧团来到纽约的当天,梅兰芳就应接不暇地参加各界的茶会、酒会。之后,着手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仅布置剧场就用了两天时间。剧场门前挂了几十盏宫灯,场内挂满红色纱灯,光辉灿烂,满场映红。场内外的招待员身着一色的中国服装。第一天上演的是《汾河湾》、《青石山》、《剑舞》、《贞娥刺虎》,票价由6元涨到12元,演出前两天早已抢购一空,临时高价票达40元。《汾河湾》一开场,报幕员首先用英语介绍剧情,等梅兰芳一登场,全场掌声雷鸣,立即又鸦雀无声。观众们虽不懂汉语,但却能根据剧情欣赏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第二天《纽约时报》发表剧评家罗伯特·里特尔的评论说:“看了梅君的戏,我也许只懂得其中的百分之五,而不了解其他大部分,但这足以使我为我们的舞台和一般西方的舞台上的表演感到惶恐谦卑,因为这是一种以令人极为迷惑而撩人的方式使之臻于完美的、古老中国正规的艺术,相比之下我们的表演似乎没有传统,根本没有旧的基础。梅兰芳在舞台上出现3分钟,你就会承认他是你所见到的一位最杰出的演员。演员、歌唱家和舞蹈家三位一体,结合得那样的紧密无间。……每个富有表情的姿势都像中国古画那样浓重而细腻,单单服装和容貌看上去就十分美丽,充满极其微妙的庄严和宁静。”不久,纽约各大报纸都刊登了梅兰芳的大幅剧照,称他是大艺术家、“沟通中美文化的专使”。有一位纽约交际界的重要人物沃佛兰女士,3周之内一连看了16次。一天晚上,她托人介绍在后台与梅兰芳见了一面,并当面邀梅兰芳第二天到她家吃饭。她家的别墅在纽约市外,占地二百亩,当天陪客的有30余人,都是纽约市的知名人士。她打听到梅兰芳时年36岁,她就买了36株梅树,在园子里另辟了一块地,请梅兰芳破土,当天栽种,圃名就叫“梅兰芳花园”,以此来纪念梅兰芳赴美演出。梅兰芳在纽约上演的最后一场,观众要求与梅兰芳握手留念,梅兰芳欣然应允。谢幕以后,梅兰芳站在台前,观众由右边上来,握完手由左边下去,一直握了几十分钟,还是有很多人拥挤在那里,总是握不完。仔细一看,才知道有不少观众与他握手以后,又转到右边,再一次与梅兰芳握手,表现出了美国观众对梅兰芳的崇敬和爱戴。

3月6日,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为梅兰芳拍了一个新闻短片,选择了《刺虎》中的一折,这是梅兰芳拍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该片在他回国之前就在北平真光电影院放映了,引起观众极大的好奇。在美国,梅兰芳还先后和著名电影演员范克朋夫妇、喜剧大师卓别林会面,畅谈十分投机。

由于梅兰芳赴美是经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介绍的,所以美国教育界极为重视。梅兰芳剧团所到之处,一些大学师生都争相观看演出,还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看了梅兰芳的演出,不仅欣赏了东方艺术,而且领会到不少美学原理。”“梅兰芳是美的创造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是罕见的艺术上端庄正派的风格大师。”“梅兰芳的表演,对美国戏剧将有深远的影响,美国要很好地学习中国戏剧的组织法。”报纸上专家和文豪的评论,也引起学术界关注。于是梅兰芳的社交活动应酬不暇,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美术博物院院长、旧金山大学校长,先后邀请梅兰芳举行中国戏剧艺术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