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2455000000031

第31章 爱满天下的教育家(1)

爱满天下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189l—1946年),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Γ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陶行知自幼聪敏好学,1910年入金陵大学(南京)文科学习。1914年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同年秋,陶行知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191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和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等职。陶行知早年抱有教育救国的思想,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五四”运动以后,他热心于科学、民主,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和普及教育运动,于1927年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同年11月,他创设中国第一所专收农家子女的学前教育机构——燕子矾乡村幼稚园。1929年,陶行知派吴庭荣赴淮安创办新安小学,并开始试行“五院制”和“学院制”。1931年春,他在上海从事“科学下嫁运动”,创办自然学园和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创办了山海工学团,组织了普及教育助成会、生活教育社、国难教育社。1934年1月,陶行知又发起“小先生运动”,利用识字儿童开展扫盲、普及教育工作,发起成立普及教育协会,并编印《老少通千字课》和《小先生丛书》。1936年7月,陶行知应邀赴伦敦参加世界新教育第七届年会,并受全国各界救国会委托,为国民外交使节,先后周游亚、非、欧、美各国,宣传抗日救国,向华侨和世界人民开展募捐活动。1938年,陶行知回国,参加了国民参政会,又致力于战时教育活动。在香港创设中华业余补习学校。次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并任校长。“一二·九”运动后,陶行知就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政策,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斗争。1941年,陶行知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坚决反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和反人民的内战,为争取和平、民主而英勇斗争。毛泽东称其为“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评点陶行知】

陶行知逝世后,毛泽东、朱德联名从延安发来唁电:“惊闻行知先生逝世,不胜哀悼!先生为人民教育家,为民族解放与社会改革事业奋斗不息,忽闻逝世,实为中国人民之巨大损失。”

在延安,8月11日,延安各界代表二千余人在边区参议会礼堂举行陶行知先生追悼大会。礼堂四壁布满了各界人士所送的题词、挽联。毛泽东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摘自袁振国、张癸的《遗爱在人间》,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第376—37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陶行知小传】

上世纪与本世纪交替的时代,正是风雨如磐、风云激荡的时代。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妄自尊大、闭关自守的清政府大门,中国一下子陷入了国破家亡的悲惨境地,人民生活遭受涂炭,国家主权遭受凌辱。人民和一切有识之士当然不能坐视和忍受这种国破家亡的悲惨境遇,他们呼号奔走,展开了一次次救亡图存的斗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起义、辛亥革命,直至“五四”运动。人们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陶行知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

在安徽省南部的歙县,有个地图上找不到的黄潭源村。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十六日),陶行知先生就出生在这里。为了“好养”,父母便给他起了个乳名“和尚”,以求神灵保佑他长命百岁。“和尚”长大以后,家里给他起个学名叫文ΑL招兄的父亲陶位朝是秀才出身,知书达礼,曾在休宁万安镇任册书〔掌管田赋契约〕,并在万安街经营祖传的亨达官酱园。后来,因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深入中国腹地,农村的自给自足经济不断被破坏,陶家这户还算殷裕的家庭不断衰落下去,最后酱园破产,陶位朝不得不将家迁回到黄潭源村,靠种瓜种菜、打柴维持一家人生活。

陶文6岁启蒙,10岁在万安镇一经馆就读,熟读《四书》《五经》,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使他对传统文化中空谈说教、毫无实用的弊端有了深切的感受。这也是他后来向传统教育宣战的根源之一。陶文12岁时,因家道中落辍学,由父亲教他读些诗书。因家境困难,陶母曹氏到歙县县城耶稣教堂帮佣。由此,陶文Φ糜⒐传教士、耶稣教内地会徽州主教唐进贤之助,15岁时得以免费进入歙县崇一学堂读书。经过两年的学习,陶文φ莆樟宋鞣轿幕的初级知识,拓展了学识领域。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碰撞,在他脑海里掀起层层波澜。为此,陶文υ在崇一学堂宿舍挥毫题词:“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

当时,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缺医少药,他的哥哥、姐姐都因病早逝。因此,陶文Σ生了学医救国的思想,决心报考医学堂。1908年春,陶文σ杂乓斐杉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因该学堂系教会所办,只有基督徒才可免除学费,陶文κ分反感,入学三天后愤而退学回乡。1909年,他再次得到唐进贤的帮助,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学习。1910年,汇文书院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组成金陵大学,陶文χ苯由入金陵大学预科。金陵大学使陶文γ媲俺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金陵大学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和美以美教会合办的一所大学。在学校中,陶文接受了西方文化。他在探讨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钻研,潜心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知行”。他在学校负责编辑学报《金陵光》,遂以“知行”笔名发表论述中西文化的文章,阐述学习心得,宣传民主共和思想。随着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磨练和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加深,他对王阳明的知行学说渐感不满,他认为,必须强调行动,实践才是第一位的,认为正确的知行关系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于1934年再次改名为行知。

当时的南京,是中国的革命中心。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是在这里就任的。再稍向前回溯一段时间,这里曾经腥风血雨,太平天国的义士们曾经用鲜血谱写了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平等社会的理想悲歌。而陶行知在金陵大学的后两年生活中,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建立了地主买办相结合的封建专制政权。接着,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解散国会,使辛亥革命的胜利成了令人感叹的历史回忆。此后,全国讨袁的声浪不断高涨,此伏彼起,无有停息,共和理想成为那个时代莘莘学子热烈辩论的话题。巨大的文化反差,剧烈的社会变动,以及扑面而来的新思想、新思潮,都使陶行知异常激动。这一时期,陶行知天赋的活动能力和对时代的感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事实上,金陵大学成了他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奠基地,成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格风范的养育所,成为他主张教育立国、立志将来在教育岗位上从事救国救民事业的所在地。

1914年6月,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金陵大学毕业。在他毕业前的l9l2年,美国纽约州教育局和纽约州立大学立案:金陵大学毕业生可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的学位,并可直接升入美国各大学的研究院。因此,陶行知毕业时也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

同年8月,陶行知在校长包文和亲友的资助下,怀着“十叩柴门一扇开”的希望,揣着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驶向了太平洋彼岸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开始了他一生中又一段重要学习历程。

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后,陶行知主修政治,兼修教育。他用一学年和一个暑期,修完了全部课程,取得文科硕士学位。1915年1月,陶行知的父亲去世,而他为完成学业却不能回国奔丧。他悲痛至极,备感凄凉,但是,他还是坚持学习下去。是年9月,他得到中国政府的半费奖学金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利文斯通奖学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博士学位,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在那里,陶行知的学识受到约翰·杜威教授、保罗·孟禄教授等美国著名教育家的赏识。学习期间,他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担任留美中国学生联合会的领导工作、发起出版《中国学生季刊》。他还到旅店、工厂打工,维持部分学习费用。1917年8月,他获得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应聘回国任教,准备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博士论文。那一年他26岁,壮志满怀,他对一同回国的留学生说:“我要使全中国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陶行知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及教育科主任。不久,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为声援北京学生,陶行知作为教师代表担任南京学界联合会会长和南京学生联合会顾问,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倡导改造旧学制,创立新教育。他积极参加这一运动,成为新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实行平民教育是五四时期的一个响亮口号,陶行知就是这一口号的积极支持者。早在南京高师任教时,他就深深感到中国教育不能普及是个极大的弊端。教育要普及,就必须从平民教育入手。他曾举办过一次暑期学校,发动留校学生到学校附近开展居民识字教育。1921年底,蔡元培请他协助改组中华教育改进社,次年2月被聘为该社干事。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成东南大学,他继续留校任教并担任教育科主任。1926年6月,陶行知参观晏阳初在浙江嘉兴创办的平民教育学校后受到启发,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筹备会。1923年8月,他辞去东南大学教职,与母亲和妻子汪纯宜、长子陶宏、次子陶晓光迁居北平,负责中华教育改进社总事务所工作。同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平正式成立,陶行知被选为董事部书记兼安徽省执行董事。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平民教育运动。从1923年9月起到次年1月,陶行知奔走于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市,宣传推行平民教育。经过一番努力,平民教育在9个月内推广到全国20个省区,听《平民千字课》的民众达50万人。在北平,陶行知倡设平民读书处、平民学校百余所,还在自己家开设“笑山平民读书处”,由次子小桃(陶晓光)教奶奶识字,不久,陶母就能看懂家信了。

这一时期,陶行知还连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批判中国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同时,深入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探索教育改造的新路。他提出教育必须为平民大众,特别是为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民服务。

1927年,陶行知为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创立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他认为中国的国情是以农立国,教育应为占中华民族最多数的贫苦农民服务,并提出以普及乡村教育运动来改造中国乡村社会。为此,他系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晓庄师范学校率先推行陶行知所倡导的“行是知之始”、“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生活即教育”、“以教人者教己”的生活教育方法,强调“实践第一”,反对读死书。晓庄师范学校的创办是陶行知改造中国乡村教育的一次试验性实践,他的希望是:“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后来,他还派晓庄师范学校的学生到外省按晓庄师范学校的模式办校,勉励办学者发扬他提出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

晓庄师范学校是在五四文化运动和北伐革命高潮中开办的,顺应了民族觉醒和国民革命发展的形势需要。他的办学成果及其生活教育理论,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上海圣约翰大学为表彰陶行知做的贡献,于1929年12月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衔。

1930年4月,南京一些学校师生支持下关和记洋行工人罢工,反对日本军舰派兵登陆。陶行知支持中共晓庄师范支部动员一百多名师生参加南京学生举行的大规模反帝游行,支援罢工工人,引起反动政府恐慌,于是反动政府派宪兵包围晓庄师范学校,强行封闭该校,并对陶行知等人下达通缉令,从此,陶行知开始了流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