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2455000000030

第30章 翰墨诗人书坛泰斗(2)

住在山城,生活十分清苦,国家危难之际,山河破碎,骨肉分离,沈尹默将心中一股悲愤倾注于笔端。他在诗中写道:“兵火弥天地,栖迟敢择音。一廛犹可受,百虑自相侵。船笛临江近,街锣入市深。畏人成小筑,杜老亦何心。”“日日言归未得归,梦中路是觉来非。山河百战添新垒,新桂三年长旧围。携酒放翁游兴在,看花杜老赏心违。古今闲事知多少,一卷长吟自掩扉。”

沈尹默居重庆后仍然勤于临墨,临写历代名家法书,临写《兰亭序》后,嫌其拘谨,少了些宽博之趣,于是就补临《张黑女志》,以救其病。又临写《伊阙佛龛碑》,一临写就是几百遍。

1944年,《世界美术大辞典》主笔、荷兰高罗佩称沈尹默为民间第一大书家,并撰对联一副求教于沈尹默。

1945年,沈尹默给马一浮写信探讨词的问题,又资助马一浮编的《复性书院丛书》。这年他又将自己1942年以来所作的词集成一卷,名曰《松壑词》。

抗日胜利后的1946年,沈尹默回到上海。其时,上海经济困难,沈尹默生活不能自给,只得靠卖字为生。后与弟沈迈士合作,在南京路大观楼举办书画展览,颇得观众好评。

上海解放后,陈毅任上海市长,正值百废待兴,百事待举之时,在李亚农陪同下,陈毅首先访问了沈尹默。陈毅一进客厅,就与沈尹默亲切握手,说:“我拜访上海市高级知识分子,第一个就是你沈老。”在探询了沈尹默的日常生活情况后,陈毅又说:“我们党需要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党对知识分子是很尊重的。你可以到北京去看看,可以去见见毛主席。”一席话使沈尹默感激万分。不久,上海市政府聘请沈尹默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嗣后,中央人民政府聘请沈尹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1950年,沈尹默参加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

1951年,沈尹默将解放前所作的诗词,选编为《秋明室杂诗》及《秋明长短句》,并于次年以写本影印出版发行。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作为书法家的沈尹默被聘为画师。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学术月刊》创刊,沈尹默被聘为编辑委员。

1959年,沈尹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前往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开会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召见。毛主席鼓励沈尹默,说他工作得好。沈尹默回答说:“我贡献很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也特地设宴款待他。席间,沈尹默对陈毅说:“陈老总,新中国成立了这么多年,国际威望越来越高,你对围棋很重视,国棋界已经有了组织,但对书法为什么不抓一抓呀?日本现在学书法的人很多,我们再不抓紧,今后怎么与人家交流?”陈毅仔细地听取了沈尹默的意见和设想,颇为赞同。

自被聘为中国画院画师以来,沈尹默总觉不妥,他深知博大精深的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在这里将书法归在画院里,书法成为绘画的附属,是与书法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的。但画院的设立和命名是由国务院批准的,要改名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他和郭绍虞、潘伯鹰等人商量,提议建立一个书法篆刻研究会,自己又多方奔走,到处呼吁,后来,在陈毅的支持下,1961年4月8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书法篆刻家的团体——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简称“书刻会”)成立了。书刻会公推沈尹默为主任,郭绍虞、王个、潘伯鹰为副主任;潘伯鹰兼办公室主任。首批会员90人,除了画院里的书法家以外,又吸收了很多社会名流。会员里包括复旦大学教授王遽常、朱东润、周谷城、周予同、漆琪生,还有老报人严独鹤,孙中山先生的秘书田桓,上海图书馆副馆长顾廷龙,著名雕塑家张充仁,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丰子恺,画家吴湖帆、马公愚、唐云、朱屺瞻、来楚生,以及钱君ァ⒑问遂、任政、赵冷月等等,几乎集聚了上海所有的文化精英。书刻会在青年宫开班办学,教习书法。此举改变了中国书法几千年来师徒授受的传统,形成了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上海一时掀起了书法学习的热潮,学员达几千人次。沈尹默亲自挂帅上课,其他会员参与其事,撰写教材,编制教纲,既重实践,又讲理论,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书法作者。

在此前的1960年,沈尹默曾被国务院聘请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1962年,沈尹默被选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年底,为纪念沈尹默80岁寿辰,上海市文化局举办了“沈尹默先生书法展览”,展出的120件作品中,有用篆、隶、行、草和楷书等各种字体书写的诗词、对联、匾文和扇面题诗等。展览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看了书法展览,并请沈尹默作书,沈尹默欣然写了两张《沁园春·雪》请总理选择,总理将两幅作品全收下了。

1963年,沈尹默被选为第三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全国委员。这一年12月,他过了八十大寿之后,又逢毛泽东70寿辰,心中感慨万千,特写了一首词《沁园春》呈毛主席,词云:

一柱擎天,万里无云,四海无波。喜红旗扬起,乾坤浩荡,东风拂遍,遐迩歌和。六亿人民,同登寿域,见者惊怿安乐窝。国庆日,听天安门外,动地讴歌。神州大好山河。人更觉、今朝壮丽多。看马列真文,功高粟帛。孙吴神武,力止干戈。玄圃桃繁,仙山枣大,松柏长青带茑萝。无私颂,为群伦祝福,欢醉颜酡。

该词表达了老人对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由衷喜悦。

1964年9月26日,在上海市五届一次人代会上,沈尹默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月,沈尹默先生赴京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5年,他撰写的《二王法书管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以照写本印行。1966年1月,他为《文史资料》撰写回忆文章《我和北大》。

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沈尹默返回上海,不久,即遭到冲击,家中所有作品被抄,一把火化为灰烬,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在精神上、肉体上遭受痛苦的折磨。

1971年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询问沈尹默近况,但“四人帮”对总理指示拒不传达,相反,对他进行疯狂迫害。6月1日,沈尹默带着满怀抑郁的心情在上海与世长辞。

1978年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召开了追悼会,为沈尹默平反昭雪,并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了沈尹默骨灰安放仪式。各地有关人士与书法爱好者纷纷发来唁电,对这位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情的怀念。同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书法论丛》,收入了《书法论》、《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书法管窥》等论著。1981年,《沈尹默论书丛稿》和《沈尹默书法集》问世,1999年《沈尹默手稿墨迹》出版。

2001年8月20日,在沈尹默诞辰118周年、逝世30周年之际,沈尹默纪念像在上海落成。由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日中传统文化交流协会、沈尹默故居地政府、上海福寿园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上海国际书法展暨沈尹默先生30周年祭活动同时开幕,来自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和文化界、新闻界及其书法爱好者数百人士参加了纪念活动。

【作者点评】

早年读过中国古代小说中四大名著的人,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题写小说书名的字体都出自一人之手,那种端庄而流丽的笔意,正好传达出古典小说的文化内涵。这字就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大师沈尹默先生的手笔。

沈尹默先生首先是学者和诗人,其次是书法大家。

说他是学者和诗人,是因为他在北大任教授时讲授过中国古典诗词,发表过旧体诗词数百首,参加过新文化运动,创作过不少新诗。他与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坚分子们有过十分密切的交往,如陈独秀、鲁迅等,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事宜。他对新旧文化的研究和关注,对中国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走向的思考,都从他的教学和创作中体现出来。

说他是书法家,是因为他先在从教之余,数十年如一日地临池书写,后在从政之暇深研细摩,著书立说,继而放弃一切教职和政职,心无旁骛地以书法为生命,日书数十纸,遍临历代书家名帖和传世碑帖,并在国内率先组建书法机构,开班授徒,令中国书法数年内在全民中得以普及。

沈尹默最终成为书法泰斗,他的成功向人们昭示了一个千古不移的道理:把生命奉献给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加上坚持不懈和学有专攻,就能达到事业的光辉顶点。

沈尹默的书法理论,既是从自己的实践中来,又是研究前人的书论的总结,最终用于实践,指导青年与后学者。这种求真求实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书学思想和实践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但是沈尹默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点点遗憾。

虽然他在书法领域实现了才情与人生的统一,虽然他从人生、社会、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书法,虽然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运用新的思想方法,科学地重新认识书法,虽然他在笔法、笔意、笔势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做了系统、全面、非常深刻的研究,但是从书法艺术的崇高境界来说,他还是没有达到应该达到而又可以达到的新高度。

沈尹默的书法在观念上有不自觉的复古主义的倾向,他的深层的文化心理是“中和”的儒家思想,这一思想,导致他在追踪古贤的书法墨迹中未能另有建树。虽然他也曾说过:“现代书法要开朗、飞跃、生动。我们要比前人写得好,书法要具有前人的法度、时代的精神、个人的特性。”但是中国古代书法太博大精深了,所以循规蹈矩地学习前人,少一种批判的胆识和勇气的人,创新是何其难也!沈尹默获得了前人的法度,却少了点时代精神,而表现出的个性又明显有着古代书家的中和之美。他在书法领域继承多于创造,摹古多于拓新。这就成了他艺术生命价值中的不足与遗憾。

尽管如此,这些仍不足以动摇沈尹默在现代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他提出的法度、精神、特性三位一体的书法境界,是他曾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目标,这一书法思想,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书法以及一切艺术的努力方向,激励着无数后学前赴后继地为这个目标奋进!

(刘海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