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97

第97章 徐霞客小传(1)

这个写《徐霞客游记》的正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公元1586年—公元1641年),原名徐宏祖、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徐霞客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徜徉在山水之间,他所钟爱的山水,不仅仅是烟雨中的西子湖,也不仅仅是悠然远观的终南山,还有那些真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无人之境。为了实现这一心愿,徐霞客经历了几多跋涉,几多辛苦,几番陷入绝境,又几番死里逃生。他用踏遍大半个中国的足迹,演绎出他不同寻常的人生。也是这大半生不畏艰难的游历,造就了这位闻名中外的探险奇人,并为我们留下了《徐霞客游记》这本绝无仅有的揽胜奇书。

徐霞客出生在16世纪下半叶的江阴县(即现在的江苏省江阴市),属南直隶省。他在地方志里被描绘成一个奇人。传说他身材修长,颅骨像两座山峰一样向上高高耸起,眼睛发出绿色的光,炯炯有神,他刚生下来时就可以整整一天一夜不合眼,人人见了都称奇不已,说他一定是与神仙有缘。传说如此离奇,有些不可信,但徐霞客的确从小就生得磊落英奇。因为天资聪颖,悟性过人,再加上他好学善思,又有机会博览群书,徐霞客在小时候就卓尔不群。他尤其喜欢读古今的史籍、舆地志、山海图经和各类游记。他既为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慨不已,也因为各种记载中的语焉不详而难以释怀,所以一直就热切地向往着书上描绘的那些奇山异河、险峰怪谷,立志要涉足亲探,去寻访其中的究竟。

在大家的眼睛里,徐霞客就是一个与山河结缘的异人。有时读书的人们聚在一起探讨问题,徐霞客对大多数的话题都不太热衷,可是一旦讲起什么山经、水脉之类的地理之学,他却是头号行家,一开口就滔滔不绝。他还搜集了许多古人的游历逸闻,羡慕而又向往地说:“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他一直志在四方,广阔的心境也使他厌恶生活中没有实际意义的一些礼节,对人们孜孜以求的仕宦前途也没有什么兴趣,再加上他常与友人们吟诗喝酒,通宵达旦都不倦怠,他在乡里也就留下了狂逸的名声。另一方面,徐霞客又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他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兄弟邻里也恭谦有礼。父亲去世的时候,他的操劳和悲伤将他健壮的体魄消磨得骨瘦如柴。此后,为了尽力侍奉年迈的母亲,他执意不肯出门远游。虽然如此,他心中又怎能不牵挂着那些名山大川呢?转眼已是而立之年,母亲看出了徐霞客的心思,便勉励儿子说:“男儿本就该志在四方啊,只不过《论语》上说‘游必有方’,你只要考虑一下行程远近,计算计算出门在外的时日,按时回家来就可以了。我怎么能让你因为家中的鸡、地里的活儿就不放心你走呢?”母亲还亲手为他缝制了一顶厚实、保暖的“远游冠”,给他准备好各种远行所必需的物品,催促着他早日上路,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徐霞客戴上饱含母亲深情和鼓励的“远游冠”,再也忍不住满心的激动,说不出的欢喜和兴奋。是啊,从儿时起就念念不忘的梦,终于要实现了;多少魂牵梦绕的境界,如今就要见着了;多少古今存疑的名物,就可以亲自去认证了!带着慈母的嘱托、带着素日的向往,他踏上通往险要奇观的路途,开始了第一次远行。这一步迈出去,徐霞客就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他将一生都付与了祖国的河山。

这一年,是明朝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即公元1607年)。

探奇访幽绝不是轻松的游山玩水,何况徐霞客的宏远志向是要考察奇山异水的地貌,并探索它们的形成原委呢?为了便于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坎坷,他从来都是徒步跋涉,虽然偶尔也坐船,但绝不骑马。他还专门走那些人迹未至的山道,哪怕十分危险也毫不在乎。有一次,他走到山上一处无路的险境,徐霞客冒着生命危险连滚带爬悬溜而下,等到了山下,已是正午,口袋中的钱已丢光,又饥又渴,只得脱下三件衣服到镇上叫卖,总算换得了一顿饱饭,然后又趁着西下的夕阳登程考察去了。

开始出门的几年里,徐霞客走得不是很远,但选的都是有奇伟瑰丽景致的地方,而且不肯放过任何一处壮丽景观。他游完了浙江的天台山和雁荡山以后,在回乡的途中路过好友陈木叔的家。陈木叔问他有没有到达雁荡山的山顶,徐霞客听完这话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若有所失,既因为没有到达山顶而感到惭愧,也因为未见到美景而遗憾。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起来了,隔着门对陈木叔说:“我决定再去雁荡一趟,回来就可以告诉你那里的景色了。”为了达到目的地,他又花了十天时间,再次历尽艰辛,登上了山顶。据他的记录,有几百头麋鹿围绕在他身边,他在山上过了三夜才下山。回来不无得意地告诉老朋友:“山上的白云和书上记的一模一样,两朵白云还飘在半山腰那儿呢!”朋友们知道他好奇好胜,都说他“信心独往,无所顾忌”。

从雁荡山回来以后,他又陆陆续续游览了黄山(安徽)、白岳山(安徽休宁县西)、九华山(浙江)、匡庐(江西)等名山;又往东南进入福建省内,登武夷山,泛舟九鲤湖;在湖北,他拜谒了武当山。接着,他迈向北方,足迹遍及齐、鲁、燕、冀、嵩、雒各地。

虽然野外考查辛苦艰难,在每天行程终了,他总是还要把当天的考察所得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有时日行一百多里,到了晚上还饿着肚子傍在危垣破壁之下,点上随身携带的小油灯,进行写作,甚至在野外燃烧干草枯柴照明,写作从不间断。徐霞客心细如发,将沿途所见和所思所感都按条款记录,后来积帙成书,也就是《徐霞客游记》。读到它的一些朋友夸奖徐霞客的文才,说是“如丹青之画,如甲乙之薄,虽才笔之士,无以加矣”。

徐霞客非常孝顺母亲,每次出门前都报知要去的地方和回来的时间,而且准时回来;远游在外,他时常惦记母亲,如果游华山、泰山之类的灵山,他就会斋戒之后为母亲祈寿,到九鲤湖求梦,他替母亲卜算吉凶。每次出游回来,他总也忘不了带回一些美丽的花草、奇异的仙果、灵芝,孝敬给母亲。他还把一路罕见的见闻、各地的奇风异俗讲来给母亲解闷,有些故事,别的人听起来毛骨悚然,徐母却听得津津有味。

即使这样,他还是觉得母亲年事已高,决心暂不远游,留在家中陪伴老母。徐母听到这话很是不安,一再对徐霞客说:“我一直都告诉你我的身体很好,不必担心。你要不信,我也到外面去转悠一趟给你看!”而且这位八十岁的老太太真的在儿子的陪同下游览了荆溪、句曲两个地方,居然在路上还常常走到了儿子的前面。朋友和乡亲们不禁称奇,笑着说是有其母必有其子,老太太身体健壮,难怪儿子不在乎路途险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