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69

第69章 李贺小传

李贺,字长吉,河南府昌谷(今河南宜阳)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享年二十七岁。

李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皇室后裔的家庭。其远祖李亮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从父,唐朝建国后封为郑王。但到了中唐以后,他家早已降到了一般中小地主阶级的地位,与皇族的关系十分疏远。其父李晋肃,曾入蜀当一名小官,又做过陕县令,但都不是什么显赫的职位,收入微薄。其母郑氏,勤劳善良,对李贺特别疼爱。

李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昌谷度过的。昌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交通便利、经济繁荣、风景优美的地方,唐代的行宫连昌宫就建在这儿。其他名胜古迹如女儿山、兰香神女庙、南园、北园,都以其美妙的传说和峭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前去游览,仅见于留诗题咏的就有张九龄、唐明皇、韩愈、元稹、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人。优美的风景,陶冶了诗人的性情,孕育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使李贺很早就显示了诗人的才华。再加上勤奋刻苦,“贺年七岁,就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七岁的李贺离开家乡,开始为期一年的游历生活。先到襄阳,再到石城(今湖北钟祥),然后在他的族兄做官的安徽和县逗留了一段时间。接着他南游至洞庭一带,又向东走金陵,过吴兴,再到钱塘、甬定(今浙江定海),最后北行经汴州回归故里。祖国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和发人深省的名胜古迹,不仅开阔了诗人的心胸和眼界,而且大大开拓了诗人的创作境界。诗人后来创作的《湘妃》、《江楼曲》、《苏小小墓》、《罗浮山父与葛篇》、《巫山高》等大量诗篇,都抒发了这种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新婚不久的李贺离别娇妻,从家乡来到东都洛阳。这时韩愈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年青的李贺便带上自己的诗歌前去拜谒这位文坛前辈。韩愈对于这位初露锋芒的青年诗人十分器重。按照唐代的科举制度,准备仕进的人,必须首先经过州县的考试推举,才有资格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应试之作名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辞并闰月》。由于成绩优异,被推选应进士举,并在这年冬天来到京城长安,准备参加来年正月礼部举行的考试。

到长安后不久、李贺就结交了一批很要好的诗友,如皇甫、李汉、陈商、沈亚之、王参元、杨敬之等等。他们年龄相仿,同游共处,酬诗唱和,除了交流经验,还经常议论国家大事、时政得失,尤其是统治阶级的腐朽奢靡、劳动人民的艰难困苦,更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李贺是这群人中年龄最小,诗才最高的一个,思维敏捷,光彩照人,更得到文坛领袖韩愈的赏识。参加吏部考试本来有希望名列前茅,不料围绕李贺父亲的“名讳”问题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结果阻塞了李贺仕进的道路。

唐人应试,极重家讳。题目中遇有尊长的名讳时,只能自认倒霉,借故退出考试,否则便会背上不孝之名。李贺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于是嫉妒他的人便起而攻之,说他不宜参加进士考试,李贺有口难辩。韩愈知道后,特地写了一篇《讳辩》替李贺辩护。他举周公、孔子、曾参为例,说明圣贤不避嫌名。然后又愤然质问:“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韩愈言辞犀利的辩解并没能消除社会的偏见,李贺还是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唐代科举,以进士为贵。李贺既不能参加考试,也就等于堵塞了仕进之途。二十一岁的李贺,对自己的未来正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忽然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一气之下,忿然东归。

回到故乡的李贺,由于仕途失意,长期处于抑郁之中。他在《仁和里杂叙皇甫》一诗中描写了归家后的状况:“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诗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是抒写挚友伤别的诗,调子幽怨,感情凄伤,透露出诗人对前途渺茫的迷惘之情。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春,由于韩愈等人的举荐,李贺得到一个奉礼郎的小官职,遂动身前往长安任职。奉礼郎属太常寺,从九品上,朝会祭祀时负责安排位次、祭品,并行赞导之礼,不仅官卑俸薄,而且只是统治阶级生活中的点缀品。由于生活贫困,职务无聊,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无从得以实现,只得发出“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的哀叹。这时的长安,既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一座国际都市,诗人长期滞留此处,有机会接触社会各方面的人物,又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和世态的炎凉,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迎来了创作的丰收时期。他所写的《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歌》、《浩歌》、《致酒行》、《老夫采玉歌》、《送沈亚之歌》等优秀诗篇,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性,也标志着李贺诗歌特色的成熟。

出于对仕途的失望,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春,李贺借病辞官,回到昌谷。然而为生计所迫,一年之后,他不得不再次外出。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秋,他来到潞州(今山西长治)投靠张彻。张彻是韩愈的门人和侄婿,元和四年进士,时任职潞州幕府。李贺寄人篱下,生活十分清苦,心情依然十分抑郁,原来就不好的身体此时又越来越糟糕。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张彻调离潞州,李贺不得不再次返回故里。由于一路风霜劳顿,病情恶化,回家不久就去世了。诗人的一生,短暂而又悲惨,但他留给后人的,是二百四十多首光辉灿烂的诗歌,收集在《李长吉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