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66

第66章 李白小传

李白(公元701—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其祖先于隋末因获罪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就出生在西域安西都护府所辖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据说他出生时,其母夜梦太白金星,于是给他取字太白。李白五岁时,其父携家逃离西域,客居于绵州昌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少有逸才,十岁已遍观百家之书,并好击剑术。及至长大成人,又迷上当时风行的道教,隐居于岷山求仙学道。因家境富裕,轻财好施,颇有豪气。同时,他又有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可谓志向远大。然而当时州郡推荐他应有道科举,他却不应。他不愿像当时士子那样参加科考获取官位,而想通过隐居山林博个异名和广泛交流培植声誉,来获取帝王赏识,一步到位地施展抱负,不依常例擢用。

约在二十四五岁时,李白出蜀东游。历经近十年,他游历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其间在安陆和任城(今山东济宁)寓居时间较长。唐玄宗开元中期,李白曾抵长安,意欲谋取仕途,但失意而返。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绍兴),与吴筠相过从。吴筠被召入京,李白随后也前往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赞叹他为“天上谪仙人”(即从天上贬到人间),不同凡响。后因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荐,唐玄宗召见李白,并与他谈论当朝大事。李白上奏赋颂一篇,玄宗阅后,龙心大悦,诏命他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行草拟诏书诸事。而这时李白正与酒徒醉卧于肆。李白奉诏之初,心情兴奋,颇想干一番事业。但从小养成的狂放不羁的性情,又阻碍了他仕途的上进。一天,唐玄宗突然想听李白作歌,传诏他入宫。这时,李白已经醉倒,小太监们给李白洗脸醒酒。一会儿,李白提起笔来,下笔成文,一气呵成,且词章华丽婉转,文采飞扬。唐玄宗爱他的才华,多次召他共饮。一次李白与玄宗对饮,大醉之时,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是三朝老臣,素为朝中显贵,无奈给李白这个草莽狂人脱靴,深以为耻,发誓要报复。他不断地在杨贵妃面前挑李白的刺。唐玄宗想给李白授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据说,有次玄宗下诏命李白为官,却被杨、高合谋,将“李白”之名改为“李百”。一笔之添断送了李白的仕途前程。

李白知道自己为玄宗宠臣所不容,益发桀骜不,终日埋头于诗酒间,与贺知章、李适之、李摇⒋拮谥、苏晋、张旭、焦遂等人一齐被人称为饮中八仙。时值唐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李林甫把持朝政,结党营私,逐渐形成腐朽的政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挤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不善也更不愿阿谀权贵,自知不为朝廷所重,于是向玄宗恳请退隐山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辞官离京。此后的十余年,李白继续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游历,“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李白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与杜甫相识,进而成为相知好友,结伴同游中原、齐鲁大地,携手探胜,把盏论诗,亲密无间,酿成诗坛佳话。翌年两人分手,再未谋面,但都留下情真意切的诗篇彼此怀念。李白漂泊四方之际,还曾与崔宗之一齐乘舟自采石矶顺流而下到金陵。李白在舟上穿着唐玄宗赏赐的锦袍,旁若无人地饮酒赋诗。这时的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以酬壮志。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李白正在宿松(今属安徽)和匡庐(今江西庐山)一带隐居。当时,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攀苊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镇节度使和江陵大都督,管辖长江流域中部地区。永王李拍嚼畎撞琶,聘他为幕僚。孰料永王权大野心增,要扩张势力,遂起兵谋反,结果兵败。李白因牵连获罪,被囚于浔阳(今九江)狱中,等待处斩。这时,原先曾受李白救命之恩的郭子仪愿解自职请保李白。李白死罪既免,活罪难逃,朝廷下诏将他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所幸途中遇朝廷大赦之令,得以东归浔阳。不久又获罪下狱。恰逢宋若思率吴地三千兵马赴河南讨逆,途经浔阳,乃释放李白出狱,并聘他为行军参谋。年已花甲的李白欣然从军北上。奈何他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半路因病折回,投奔他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唐代宗元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逝于李阳冰寓所,时年六十二岁。

作为有唐代首屈一指的多产诗人,李白的诗虽然散佚不少,今仍存900余首,内容丰富多彩。他以诗篇直抒胸臆,抨击黑暗,斥责时弊,歌颂山川,情系民生。他的《古风》59首,是对唐玄宗后期腐败黑暗政治的揭露和批判的代表作,同时也体现了贤能之士没有政治出路的悲忿心情。面对昏庸的君主,跋扈的佞臣,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诗赢得广泛的传诵和喜爱。在《临终歌》中,李白对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遗憾,自喻为“中天挫折”的大鹏。

李白的许多诗篇都体现了他对黎民百姓生存的关切,并常常与对统治者的批判相结合。他渴望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对摧残民生与和平的战争深恶痛绝。安史之乱起,他怒斥叛军将领,斥问:“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留下不少吟颂自然风光的佳句。逐浪滔天的黄河,奔腾万里的长江,百步九折的蜀道,银河飞落的庐山,在他的笔下无不大气磅礴,雄伟壮观。其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永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的胸襟以及追寻不凡的渴望。另外,李白还有不少颂扬友谊和爱情的诗篇,有些写得感情真挚深沉,读来令人感喟良多。

因历史的局限性,李白的诗中也有一部分封建性的糟粕,反映较多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如梦等及时行乐、消极颓废的虚无思想,及求仙问道以求长生不老等宗教迷信思想。当然,这也体现他逃避现实的苦闷以求得解脱的无奈情怀。

李白诗歌创作有几个特点。首先,他大量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抒发他在长安仕途受挫后的忧思;“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叙自己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喻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颂朋友真情,等等,都以形象鲜明打动读者。其次,他的诗篇中显现出惊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写他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想象奇特;《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篇,则借神话传说营造出惊心动魄、缤纷斑斓的世界。另外,在诗的体裁方面,李白擅长于古诗、绝句,自由阐发,不受格律约束;语言运用明朗独特,直率自然,和谐流畅,浑然天成,颇有六朝民歌之风,且更加精练隽永,雄健奔放。

李白诗歌对后代影响巨大而深远。韩愈、李贺、欧阳修、苏轼、陆游、高启、屈大均、龚自珍等唐宋明清各代诗人,都曾得益于李白诗存,颇有太白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