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57

第57章 杜甫小传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出身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是一名经学家,兼备文韬武略。杜甫常引以其祖为荣,这对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起着一种楷模和鼓舞的作用。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曾任膳部员外郎,后来做修文馆直学士。其父杜闲,为兖州司马,后来任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母亲为当时著名学者崔融的长女。这样一个既有家学根底,又有诗学渊源的家庭,使杜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和教育。

杜甫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转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既看到了“开元盛世”繁荣昌盛的景象,也目睹了安史之乱“流血川原丹”的全过程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既渴望像一匹骏马万里驰骋,像一只苍鹰搏击长安,又一生系念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

杜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刻苦好学,知识渊博,这给他的将来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七岁时开始吟诗,《壮游》诗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到十四五岁时已成为被当时文坛名宿、著名进士崔尚、魏启等人深为赞赏的青年诗人了。他所生活的洛阳城一带,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他从小就受到高度发达的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多种艺术的熏陶,这对提高他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增强他的诗歌艺术的表现技巧,是很有帮助的。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二十岁,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前后共三次,历时十年。他从洛阳出发,遍览吴越、齐赵、梁宋等地的秀丽山川和名胜古迹。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路过洛阳,与杜甫一见如故,相邀同游。在大梁城(今河南开封),恰逢高适流寓大梁,三人情投趣合,一起登高怀古,访道寻幽,豪饮畋猎,赋诗论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李白与杜甫,一扫文人相轻的弊习,共同演绎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只可惜这对诗坛挚友,经此一别,未能再次相见。

长期的漫游生活,使诗人有机会领略祖国的锦绣山河和文化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朋友,也激发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写于这一时期的《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写出了泰山的苍莽之势,也抒发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从天姥山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在当时被视为班固、扬雄再世的杜甫,却名落孙山。杜甫本人并不在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漫游归来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城长安。但他这种火热的政治理想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这时,有“口蜜腹剑”之称的奸相李林甫勾结杨国忠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妒能。第二年,唐玄宗下诏,制举天下有识之士,杜甫也前去应试。但在李林甫的阴谋操纵之下,应试者“无一人及第”,李林甫反而上表称贺“野无遗贤”。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杜甫空怀满腹政治理想而不得施展,生活上也开始落拓。残酷的现实迫使杜甫违心向达官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但结果并不如意。诗人不得不过着乞丐式的屈辱生活,开始为病魔所缠绕,并且时时面临死亡的威胁。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玄宗举行祭太清宫、太庙和祀南郊的大典,杜甫进献了三篇《大礼赋》,受到玄宗的赏识,令侍制集贤院,考试录用。但仍然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只得到一个有名无实的供奉翰林。三年后,杜甫又连进《封西岳赋》和《雕赋》,还是毫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才被授为河西尉,杜甫对这一直接压榨百姓的官职,并没有接受,后改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但这只是一个掌管兵甲器仗和门禁锁钥的正八品下的小官。这职务与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相比,简直有点滑稽,所以诗人写了一首自我解嘲的《官定后戏赠》。

十年的长安困守,生活潦倒,疾病缠身,诗人天真的幻想破灭了。但也正是这种政治生涯的失意和物质生活的贫困,使诗人有可能深入现实,接近人民,看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和下层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就在这一时期,他写出了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赴奉先咏怀》等一系列为人民而呼喊的现实主义杰作,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千古不朽的名句。从此以后,杜甫就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社会经济和政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残破,生灵涂炭。十二月洛阳沦陷,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奔蜀,长安沦陷。在这一急遽的变乱中,刚刚定官不久的杜甫,不得不带着家小,由奉先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再向陕北流亡,诗人和流亡的人民一起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七月,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这时杜甫已逃亡至恢荩八月间他得知这一消息后,便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只身投奔灵武,不料中途为叛军俘虏,被押解到长安。押解途中,诗人亲眼看到叛军的烧杀淫掠,亲身感受到动乱给人们带来的巨大苦难。他身处危难,心忧家国,写下了《春望》、《月夜》、《哀江头》等优秀诗篇。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历尽艰辛,跑到凤翔肃宗行在。“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是他朝见肃宗时的真实写照。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负责对皇帝进谏。但就任不久,便因上疏营救房拥陌障啵触怒了肃宗,幸亏张镐援救,方免一死。这年闰八月,唐肃宗特许杜甫回恢萏郊遥实际上是有意疏远他,这对他是一次打击。然而仕途上的坎坷,却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丰收,著名的《北征》、《羌村》就是在这次探家中所写的。这年九月,唐军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十一月杜甫携家至长安,仍任左拾遗,虽然忠于职守,但终因房右话傅那A,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的祭祀、学校、选举等文教工作。这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来说是一次根本性的打击,诗人内心抑郁不平。这次离开长安,杜甫再没有回来过,但由于从皇帝侍从出为州县官吏,从宫廷走向民间,却为其诗歌创作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由洛阳回华州的路上,诗人目睹了人民在战争中蒙受的苦难,满腔悲愤使他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新乐府组诗。在后世称为“三吏”、“三别”的千古名篇中,诗人那种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激烈复杂的矛盾心情,表现得十分深刻而哀婉。这些诗篇,显示了杜甫在思想艺术上的高度成熟,是杜甫现实主义作品的高峰。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对仕途越来越感到失望,毅然抛弃官职,携带家小离开华州,开始了“飘泊西南天地间”的流亡生活。在秦州、同谷等地几经滞留,不能安居,不得不穿过荒山寒峡来到当时未遭兵燹的成都,寻找一隅栖身之地。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郊西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这里环境幽美静谧,诗人那饱经忧患的身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他与农民相互往来,颇为友好。闲时则养鸡养鸭,种菜种树。但他并没有忘记干戈挠攘、哀鸿遍野的中原,没有忘记流离失所的人民,依然写出了《百忧集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的作品。

杜甫在成都草堂先后度过了四五年比较安定的生活。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屡次照应杜甫的友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凭,不得不携带家人,乘舟东下。先在云安羁留近半年,后来又飘泊到夔州。夔州依山临江、气势雄伟,是长江三峡的起始点。由于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顾,杜甫在这里过了近两年的安定生活。但是长年飘泊,使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坏,病魔缠身。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杜甫一共写了四百三十多首诗。这一时期是杜诗创作的丰收时期。他不仅把当时当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以及生活感受写入诗篇,还写了不少自传和传记体的回忆诗,如《壮游》、《昔游》、《遣怀》、《往在》等诗。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七言律诗和七言拗律,不仅在艺术上更加完美,在内容上也大大突破了传统律诗的表现范围。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思念家乡,于是乘舟出峡,开始最后一次漂泊。他先到湖北江陵,又转公安。他本想北归洛阳,但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不得不被迫南行,居无定所,先后在岳阳、潭州(今长沙)、衡州(今衡阳)一带辗转漂泊,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臧卧谔吨葑髀遥杜甫打算前往柳州投靠舅父崔伟,但行至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得吃的,幸亏耒阳县令相救,总算没有饿死。由于大水未退,杜甫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这年冬天,贫困交迫的杜甫死在从潭州开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写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呈湖南亲友》。此作是诗人辞世前写成的一篇绝笔,不久去世,终年五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