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52

第52章 作者点评

对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儿童”与贺知章的关系问题,历史注家之间存有分歧。刘少奇把“儿童”断为贺知章的儿女,这在过去的唐诗选注本中是占主流的说法。关于把此诗解释为官员进京不带眷属,则是刘少奇的独创,这是一种唐诗别解,也不失为一家之言。但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牵强。毛泽东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的考证很具有说服力。首先,他以贺知章老年辞官返归故里的年龄为大前提,以他儿子的官职为佐证,推断出“儿童”并不是贺知章的儿女,或者是他的孙辈或第四代子孙,或者是邻人家的孩子;其次,他认为贺知章为玄宗知遇,在长安为官数十年,不可能没有眷属,而且以贺知章的性格而论,他并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同时,历史文献中也没有官吏禁带眷属的规定。毛泽东的这种考证,虽然是理解一处诗句的小事,但可窥见他批评态度之严谨和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也体现了党内领导同志之间平等地探讨理论学术问题的民主空气。

贺知章一生豪放旷达,不拘礼度。他的诗作今仅存二十首,多为祭神乐章、应制诗。但他也有一些写景、抒情之作,风格如同他的秉性,清新自然,飘逸潇洒。如《咏柳》诗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咏物诗,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早春二月的杨柳婀娜多姿的意态,风格清新自然,充分显示了诗人精巧的艺术构思和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又有《采莲诗》云:

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但是,贺知章流传最广的是他的《回乡偶书》二首。诗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两首诗,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看似平淡,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作展现出来的一片化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贺知章生前以文词俊秀闻名于长安,在贤达人士中影响很大。他死后,伟大诗人李白写了不少怀念他的诗章。如《对酒忆贺监》: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当李白看到镜湖时,想的是“人亡余湖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当他想到大江东去的时候,又感叹:“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透过此诗,可见他对贺知章的怀念之深。

(傅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