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51

第51章 贺知章小传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卒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是盛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文士。

贺知章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是太子洗马贺德仁的族孙。他从小就十分喜欢文词,以善写文章、诗词而出名。而且他的性格非常开朗和豪放,喜欢喝酒,经常和朋友们一起饮酒作乐,以诗词酬唱。

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贺知章离开故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擢进士超拔群类科。最初贺知章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负责教授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及有才干的庶民子弟。陆象先为中书令时,引贺知章为太常博士,专掌撰五礼仪注,大礼时导引乘舆,赞相祭祀,定诔谥以及守陵庙等职。陆象先是贺知章族姑的儿子,与贺知章系表兄弟,两人关系十分密切。陆象先经常对人说,“贺兄言论卓越豪迈,为人清高淡泊,真可谓风流人士啊!我和其他兄弟分别已久,都不怎么想念他们,惟独一日不见贺兄,就会觉得自己变得粗俗不堪。”

贺知章生性豪放旷达,而且喜于谈笑,当时的贤达之士都十分倾慕他。其中吴郡张旭与贺知章相友善。张旭善于草书,并且喜欢喝酒,每次醉酒后就狂走呼叫,索取笔墨挥洒作字。他的书法变化无穷,有如神助,时人称之为“张颠”。

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道观第一次见到大诗人李白,非常高兴,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并以解金龟换酒为乐。两人从此交谊很深,后来贺知章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当时有贺知章、李白、李适之、王摇⒋拮谥、苏晋、张旭、崔遂,皆嗜酒,时人称之为“饮中八仙”。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头两句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个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杜甫活用这一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其诗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维妙维肖地表现了贺知章豪放浪漫、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唐中宗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公元707年),贺知章与越州的贺朝、万齐融,扬州的张若虚、邢巨,湖州的包融等人,都以文词俊秀的吴、越之文士名扬于京都长安。贺朝官止于山阴县尉,万齐融官止于昆山县令,张若虚官止于兖州兵曹,邢巨官止于监察御史,包融为张九龄所荐为怀州司户、集贤殿直学士。但他们几个人的文章仅仅在民间流传,唯独贺知章声名显赫。

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撰使,奏请贺知章及秘书员外监徐坚、监察御史赵冬曦三人进入丽正书部,共同修撰《六典》及《文纂》等书,这些书最后都没有完成。贺知章转为太常少卿。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贺知章被提升为礼部侍郎兼集贤殿学士,后又被任命为太子右庶子充侍读。这一年,唐玄宗进封东岳泰山,下诏叫所有随从官员都停留在泰山的谷口,只有皇帝和宰相以及祭坛行事的官员一起登上泰山山顶的斋宫。初时,玄宗认为灵山圣境乃清净之地,不让喧哗繁乱,就召贺知章讲解礼仪。贺知章奏道:“九天上帝居君位,五方诸帝居臣位,帝号虽然相同,而实际上却是君臣异位。陛下在山顶祭祀居君位的上帝,群臣在山下祭祀居臣位的五方诸帝,这足以为后世之楷模,是变通礼制的大事。但是祭礼成于三献,亚献和终献应该合于一处。”玄宗说:“朕正想这样做,所以才问你呀。”于是玄宗下诏:“祭祀三献在山顶进行,五方诸帝及诸神的祭礼在山下设祭坛进行。”

不久,惠文太子死,朝廷命礼部选取挽郎。挽郎按旧例应在公卿及六品官员以上的子弟中挑选,贺知章取舍欠佳,所以有门荫的官宦子弟都涌到贺知章公署去喧哗闹事。贺知章没有开门答话,而是爬上梯子,露出墙头,来解决这件事。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他也因此改任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同正员,依旧担任集贤殿学士。不久他又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贺知章晚年时,更加豪放旷达,不拘礼度,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平日常遨游里巷,酒后作诗属文,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卓然可观。他又善于书法,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每于醉后题辞,笔不停缀,一气呵成,每张不过数十个字,爱好书法者皆视之为珍品。

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贺知章得病恍惚,梦见自己游皇帝的居所。几天之后醒来,他上表请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诏许。他舍弃自己的住宅作为庙宇,题名“千秋观”。因他曾请求以周宫湖为放生池,所以,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临行时,皇帝诏令供帐东门,玄宗亲自作诗和序相赠,太子为之饯送,百官和之,历史上传为美谈。

贺知章还乡不久,因病逝世,终年八十六岁。肃宗因其为人平和,胸怀宽广,学富五车,志气飘逸,曾驰名于东宫,侍讲于龙楼,常常沉默无言,以养悠闲之志,又常常讲些滑稽幽默的笑话,寄托讽谏规劝之意,故追赠其为礼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