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43

第43章 作者点评

毛泽东十分喜欢王粲的诗和赋,尤其是《登楼赋》。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便熟读《昭明文选》,对《登楼赋》十分熟悉。1975年夏天,毛泽东让芦荻给他读了王粲的《登楼赋》,准确地指出了该赋主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登楼望见异乡风物之美而引起思乡怀土的深切情感,一个是身处乱世壮志不得伸张的感慨,并渴望河山统一的积极进取心情。但毛泽东随后的发挥,则在前一方面,这与他迟暮之年重病缠身的心境有关。特别是他说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自己的童年、故乡、朋侣,更是借文纵情、由人及己的评论了,因为王粲写《登楼赋》的时候,才30岁左右,谈不上是老年。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以诗赋著称,前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曹植《王仲宣诔》中说他:“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方东树《昭味詹言》说:“建安七子,除陈思,其余略同,而仲宣为伟,局面阔大。公干气紧,不如仲宣。”

王粲的一生,以建安十三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主要生活在战乱流离之中,亲身经历董卓之乱,对于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有着深切的感受,这使他的部分作品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同时,由于他长期流离南方,远离故土,而且政治抱负又得不到施展,这就未免使他产生感叹时世之苦,怀念故土之愁,政治失意之悲。反映到文学上,便出现了格调苍凉的《七哀诗》和《登楼赋》等最能体现建安风骨的作品。后期,他归附曹操,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曹操给他以很高的政治待遇,位为列侯,官至侍中;而且还周旋于曹丕、曹植兄弟之间,过着优游逸乐的生活。这时候,王粲对前途充满信心,对曹操感恩颂德。但是,富贵和欢愉往往是文学家的不幸。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内容和情调都和前期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也有些优秀的作品,如《从军行》五首、《吊夷齐文》,描写军旅生活,抒写个人的政治抱负,具有积极进取的高昂情调;但更多的作品,如《公宴诗》、《杂诗》、《太庙颂》、《俞儿舞歌》等,多是宴饮行乐和官场应酬之作,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的倾向。

王粲的作品,在思想性上和艺术性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赋,取材多样,或写登临游览,怀友伤天,羽猎出征,出妇寡居,或以器物、时令、林木、飞禽等为题材,都抒情委婉,叙事亲切,咏物生动。一般篇幅短小,词句精湛,行文流畅,一反汉赋缺乏思想内容,专事铺张堆砌、雕琢浮饰的弊病。王粲的诗,如《七哀诗》、《从军行》五首,都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光辉。钟嵘的《诗品》把他和曹植、刘桢三人的作品列为上品。

关于王粲对后世的影响,钟嵘在《诗品》中这样说:“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潘岳、张协、张华、刘琨等晋代作家,“其源出于仲宣”。王粲确实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位置而影响颇巨的一位重要作家。

(傅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