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42

第42章 王粲小传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长于诗赋。他生于东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年四十一岁。

王粲出生于名门世族之家。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做过三公。曾祖父王龚,汉顺帝时官居太尉,名重一时。祖父王畅,汉灵帝时做过司空,曾被人称为“八俊”之一。父亲王谦没有能像上两辈那么显赫,只在大将军何进府中当过长吏。王谦不愿意附骥煊赫的外戚,何进欲与谦联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

东汉后期,统治集团日趋腐朽,外戚和宦官争夺政权,斗争十分激烈。何进是汉室外戚,掌握兵权。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病死,刘辩(少帝)继立,何进联络大族地主的代表人物袁绍,起用一批名士,并且杀掉统领西园八校尉军的宦官蹇硕。何进还密令董卓率领凉州军开进洛阳,剪除宦官集团。不料事机泄露,宦官先发制人,何进被杀。凉州军抵达洛阳之后,董卓成为实际的执政者。他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是为献帝。董卓的专横,洛阳的混乱,使各地分裂割据活动迅速扩大,州郡牧守各树一帜,招兵买马,讨伐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劫持献帝西迁长安,并驱使百官和洛阳百姓一道西行。在一片混乱之中,王谦、王粲父子随同西迁。这一年,王粲才十四岁。

王粲是一个聪慧早熟的少年。抵达长安以后,他的才华已经脱颖而出。长安的流亡政府中,有名儒蔡邕,才华显著,贵重朝廷。尽管时局极端动荡,蔡邕家里仍然经常宾客满堂。有一次,王粲登门拜谒蔡邕,年近六十岁的蔡邕一听他的到来,倒穿了鞋子便去迎接,使满座客人为之震惊。蔡邕对王粲作了一番称赞,并且说:“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董卓是一个残暴的军阀,他所统率的部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西迁长安之时,他大肆烧掠,使洛阳周围屋室荡尽,一空如洗。到达长安以后,董卓变本加厉,任意杀戮大臣,弄得统治阶级内部人人自危。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收买董卓部将吕布杀死董卓。另外两个部将李帧⒐子稚蓖踉剩此后关中成了他们彼此攻杀的战场。长安附近居民逃散,关中行旅断绝,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192年,十六岁的王粲为司徒所辟,又有诏授他为黄门侍郎。其时,董卓正为强大的讨卓同盟所逼迫,退居到长安西部的ノ搿3ぐ脖椴甲趴植篮蜕被。另外,王粲从洛阳至长安途中,目睹了董卓烧毁宫室民房,强迫大批吏民流徙的残忍。鉴于以上原因,王粲是不会与汉室的篡弑者共立一个庙堂的,他拒绝了朝廷的征辟,又不顾亲友的悲戚,与族兄王凯及朋友士孙萌结伴投奔荆州刘表。

在南下的征途中,王粲再一次目睹了遍地创伤、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由于连年的战争,白骨遍野,饥殍遍地;难民成群,妻散夫离;甚至有的母亲不忍心孩子饿死在自己的怀中,竟将嗷嗷待哺的婴儿弃置在蔓草中间,掩袂而去。王粲把这一惨绝人寰的情景写入到他的第一首《七哀诗》中:“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这首诗结构紧凑,音节急促,格调悲凉,是建安前期诗歌中一首突出的作品,也是王粲存留下来的最早的作品。

建安初年的战争浩劫并没有波及荆州。荆州牧刘表,出身于太学,也是士大夫阶层中的有名人物,“爱民养士,以容自保,关西、兖、豫学士归之者以千数”。王粲初到荆州时,情绪是相当高昂的。尽管公元196年汉献帝都许昌,封士孙萌为澹津亭侯,士孙萌离开荆州。王粲写成内容凄苦的《赠士行孙》四言诗相送,但并没有动摇他依附刘表的信心。刘表的幕府中不乏像蒯越、韩嵩这样的才智之士,然而在文学才能上,则没有人可以和王粲抗衡。王粲在荆州协助刘表做了几件大事:

首先,他配合刘表为巩固荆州的军事活动,广造舆论。刘表是在镇压了荆州土著豪强的反抗后才安下身来的,可随着天下争雄的局面的展开,汉室官吏不时有背叛刘表的事件发生。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长沙太守张羡起兵背叛刘表,刘表发兵征讨张羡。王粲写成《三辅论》,以汉赋中假托主客的办法,指出义在刘表,罪在张羡,辩护士的口吻昭然可见。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王粲又写成《荆州文学记官志》,颂扬刘表延揽儒生,讲求经术,在文治方面的重大成就。

其次,荆州处在豪强争雄的夹缝中,东有孙吴的虎视,北有曹操的重压,要想能够存在下去,只有结好占据长江上游的益州牧刘璋。刘表派文叔良出使蜀,王粲写成《赠文叔良》,指出文叔良出使的责任和成功的关键,并殷切盼望文叔良胜利归来,使荆州摆脱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三,替刘表极力斡旋袁绍同盟的内部矛盾。当时的北方地区,是曹操与袁绍互争雄长的局面。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两年之后,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兄弟阋墙。袁尚的兵力多于袁谭,袁谭在危急之际向曹操求救。从袁氏的利益来说,这无异于引狼入室,而对刘表来说,作为袁绍集团的一员,如果失去了犄角之势,后果则不堪设想。于是刘表让王粲代自己写信分致谭、尚兄弟,动以感情,晓以利害,希望他们和解。《与袁尚书》和《谏袁谭书》,驾驭得宜,充分显示了王粲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刘勰称他“文多兼善”,自非溢美之辞。

然而,刘表并不是王粲赖以效力的贤伯。刘表名为勤王同盟的一员,但对于勤王事业并不积极;刘表空负有汲引后进之誉,但生性猜忌,致使许多集结在荆州的有识之士不能伸展抱负。即使王粲为刘表的同乡,刘表又是王粲祖父的门生,也难以改变刘表狭窄的心肠。刘表原来想把女儿嫁给王粲,但由于嫌王粲身材短小、容貌不雅而改变主意,转而嫁给了他的族兄王凯。这使王粲有着深深的怨愤,而且越到王粲滞居荆州的后期,这种怨愤情绪就越浓烈。于是王粲登上当阳楼,写出了《登楼赋》。在这篇赋中,王粲主要抒写念井思乡之情,再加上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和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忧愤心情,二者融合在一起,使所抒之情不仅深切,而且悲壮,从而使它成了魏晋抒情短赋的开先之作,赢得了曹丕“虽张、蔡不如也”(《典论·论文》)的高度评价。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病死,刘琮继守荆州。这时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正积极准备南下。荆州统治集团内部在对待曹操的态度上分为主战派和主降派,王粲属于主降派。这年九月,刘琮降。由于劝刘琮归降有功,王粲被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王粲打破了王氏拘泥于士族门阀的观念,由依附刘表转附曹操,为王粲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开辟了宽阔的道路。从此,王粲就加入了曹操幕中的文士行列,并越来越受到曹氏父子的信任。在襄阳庆祝南征刘琮胜利的宴会上,王粲举觞致辞,颂扬了曹操选任贤俊的功绩:“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这一番话透露了王粲由纲巡挥龆青云得路的兴奋和得意洋洋之情。

曹操在襄阳没有停留多久,就率领大军追击刘备,然后抵达江陵,顺流东下,与孙权在赤壁交战,却大败而归,回到老家谯郡,休养整顿,以图雪耻。王粲随军同行。此后,王粲又屡次随同曹操,西征马超,东征孙权,过着戎马倥偬的生活。反映军事生活成了王粲主要写作的题材。如《浮淮赋》、《从军行》五首。尤其是《从军行》五首,气象壮阔,格调苍凉,立言得体,为后来的杜甫《前出塞》、《后出塞》这一类诗开辟了先路。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策命曹操为魏国公,加九锡。曹操三次谦让,荀攸、王粲领衔劝进。曹操受封以后,王粲立即被任命为实权很重的侍中之一。由于战争,旧仪多废弛,王粲帮助曹操恢复和制定礼仪制度。他写了《太庙颂》、《俞儿舞歌》等四首郊祀歌辞及《安世歌》,这些诗作纯是颂扬谀辞,几无可观之处。但是在形式上,多取杂言,打破了周颂对字句的规矩,保存了汉乐府古朴多变的特点。

和同时代的文士相比,王粲的后半生是春风得意的。孔融、杨修被杀,徐干贫病,应氏兄弟远赴朔方,刘桢因平视甄夫人而被罚做苦工,唯独王粲一直为曹操所信用,委以要职。而且,在曹氏兄弟的夺嫡之争中,王粲也能以玲珑圆滑的态度周旋其间,而不像杨修、吴质那样死守一派。《世说新语》中记载,王粲喜欢驴鸣,他即葬之时,魏文帝曹丕不顾别人的难堪,让他的生前好友都各作一声,由此足见王粲在曹丕心目中所占的比重。曹植也作有《王仲宣诔》,说自己和王粲“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好友”。

王粲聪明而博学,记忆力惊人。《三国志》中记载,他读道边碑能够背诵而不失一字,看围棋局可以复局而不误一子。他精通经学,长于算术,在文学领域里更是兼工各体,留下诗、赋、论、议共六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