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140

第140章 作者点评

毛泽东比瞿秋白年长五岁,堪称同龄人。从中共党史的角度看,瞿秋白是比毛泽东更早一批的党的领导人之一。从知识结构上看,毛、瞿均为具有浓厚文人气质的中共领袖人物。共同的革命生涯和文人气质,使瞿秋白对毛泽东慧眼相识,成为党内高呼“毛泽东红军万岁”的第一人。当时的毛泽东只是一名中央委员,尚未进入党的领导核心圈中。身居要职、颇有威望的瞿秋白对毛泽东如此地赏识,毛泽东自然是不能忘怀的。就在瞿秋白英勇就义的同一年,遵义会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毛泽东作为中共卓越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由此得以确立。在延安,毛泽东对瞿秋白念念不忘,希望有像瞿秋白一样的干部能分担党的文艺工作。遗憾的是,像瞿秋白这样既有领导才干,又有深厚文艺修养的高级干部似乎很难找到,于是毛泽东必须在繁重的政治、军事工作的压力下,亲自领导延安的文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评价瞿秋白的一生,特别强调瞿秋白在文化事业方面的历史性贡献,突出了瞿秋白的文人特色。后来,毛泽东在多次谈话中把瞿秋白与恩格斯、鲁迅等伟人放在一起。显示出毛泽东独特的政治智慧以及瞿秋白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纵观瞿秋白如彗星般耀眼、如秋阳般凄美的一生,其值得大书特书之处概有如下几点:

其一,不足30岁的瞿秋白主持召开的“八七会议”,是中共党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风华正茂的瞿秋白以超人的理论勇气,坚强的革命意志,独具魅力的领袖人格,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没有“八七会议”,也就没有秋收起义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非凡创造。

其二,瞿秋白以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对毛泽东的赞赏。1927年,毛泽东著名的社会调查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遭到党内机会主义分子的诋毁。瞿秋白却对这篇报告大加赞赏,力争印行单行本,并作了序。当时,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的农运和彭湃在广东领导的农运正红红火火,瞿秋白热情讴歌农民运动,尊称毛、彭为“湖南和广东农民中的王”①①参见周扬:《“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四十五周年》,杨之华:《忆秋白》,均见《忆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瞿秋白之所以肯定毛泽东,是与他对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分不开的。在中共党内,瞿秋白是最早意识到农民问题乃中国革命核心问题的卓越革命家之一,他的见解与毛泽东完全一致。瞿秋白指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弥漫着封建宗法制度的腐臭气,因此“中国革命中的中枢是农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土地问题”。他主张“武装农民,组织农民自卫军,使他们何有自己的武装来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农民参加政权,乡村的政权归农民,城市的也要有农民代表,凡是行政要由农民与一般人民代表会决定后才能实行”①①参见周扬:《“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四十五周年》,杨之华:《忆秋白》,均见《忆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表明,瞿秋白对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凡的、正确的。

其三,瞿秋白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瞿秋白是一位文艺修养很深的政治家,他精通诗词、雕刻、绘画、昆曲,学识渊博,辩才无碍。“秋白是最早介绍俄罗斯文学之一人,也是最早介绍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之一人”(茅盾语)。在翻译外国文学时,瞿秋白技巧圆熟,达到了很高境界,被鲁迅称为“信而且达,并世无两”,又说俄文程度及得上秋白的,中文修养及不上,中文修养及得上的,俄文程度及不上。瞿秋白创作了为数可观的诗、小说、杂文、政论以及《赤都心史》那样的优美散文。他与茅盾切磋《子夜》的修改,他解决了《国际歌》翻译中的难题,将“国际”一词采用音译“英德纳雄纳尔”配上原谱。正如熟识他的人们所说,瞿秋白本质上是一个文人,“他是一个文学家,他的气质,他的爱好都是文学的”(丁玲语);“秋白同志聪颖,睿智,博学多才,谈吐文雅,一看便知是大知识分子”(萧三语)。在文艺理论方面,瞿秋白是无产阶级文艺的最早倡导者,尤其是他提出革命的文艺必须大众化的主张,与稍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其四,瞿秋白与鲁迅的关系。瞿、鲁是左翼文化战线的双璧,是现代中国两大文艺巨擘。他们相见如故,结为至交。在致鲁迅信中,瞿秋白袒言:“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瞿秋白是鲁迅生前最早对鲁迅作品予以深刻剖析、高度赞扬的文艺评论大家。他说:“鲁迅是莱谟斯,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他从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怀抱。”这种震聋发聩,一针见血的妙论,在鲁迅研究中绝无仅有。鲁迅极其珍视这种情谊,他曾亲笔书写一幅立轴送给瞿秋白,上书“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如此评价一位比自己年轻许多的文艺界同仁,秋白之外尚无他人。如前所述,鲁迅对瞿秋白的翻译水平是极为推崇的,认为在国内文艺界是找不出第二个人可与之相比的。对瞿秋白的文章,鲁迅也是称赞之极:“何苦(瞿秋白的别名——笔者注)的文章,明白畅晓,是真可佩服的”;“真是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人”①①引自冯雪峰的《关于鲁迅和瞿秋白同志的友谊》,见《忆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瞿秋白被俘及逝世后,鲁迅悲痛不已,称“这在文化上的损失,真是无可比喻”。值得一提的是,鲁迅抱病整理、出版了瞿秋白两卷本著作《海上述林》,以作为对战友最好的纪念。一年之后,即1936年,鲁迅不幸病逝。生前,瞿、鲁是推心置腹的挚友,死后他们一同并肩而行,在时间上竟是这么接近,令人感叹不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文化史,必须研究瞿秋白与鲁迅的关系,否则五四之后的革命文艺运动将失去重要的一章。

(杜七红)

——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他早年赴日留学,后改医从文,曾任《新青年》编辑。其著述主要有《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其杂文如匕首投枪,直刺黑暗现实。后加入“左联”,同情共产党,反对蒋家王朝和日本帝国主义。毛泽东称“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评点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1937年10月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摘自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