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2451100000016

第16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

这些弊端的存在,使经济效益长期低下,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仍保持在低水平上,有限的增长作为国家的积累,从1953~1981年,我国固定资产总值增长了26倍,同期生产总值只增加了8倍。因此,不改变整个经济体制,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得不到发挥。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各个经济转型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36页)“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制度就会被葬送。”(同上,第140页)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还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制度基本上是好的,但在具体领导制度、组织体制和工作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邓小平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的脱离广大群众。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同上,第327页)政治体制的这些重大缺陷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严重阻碍作用是明显的,政治上的专制体制与经济上的计划管理体制互相影响,严重阻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上开始计划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转变,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也由直接管理为主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转变,这些都使政治体制必须与变化了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第三,改革的广泛性以及由它引起的各方面深刻的变化,是一场更宏大的革命。在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不断向城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互相促进,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育、卫生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整个社会体制开始全面的改革,这是改革的广泛性。经济体制改革触及到管理体系、金融体制、流通体制、财税体制、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系、投资体制、外贸体制等等各个微观领域;政治体制改革包括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监察制度、选举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民主制度等多方面。这是改革的深刻性。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发展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且发展情况良好。改革使社会民众的心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普遍对改革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不断推出的改革新举措有了良好心理支撑力。

“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一系列深刻变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改革在我国社会物质关系和精神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了社会从传统型态向现代社会的全面变革,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曲折,迷惘的中国人已经看到了现代化的希望之光。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邓小平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但是没有停留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一般理论,而是推进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的重要贡献是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联系和区别,阐明了“体制”的范畴。他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优越的,但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着不少弊端。这里说的具体制度,就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体制。这些体制上的弊端和缺陷是与生产力不相适应,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克服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从而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日益巩固和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体制日益健全和成熟,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相适应一面,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我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在具体制度中,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中,有许多僵化的东西,是不适应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也就是改革经济、政治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中存在着弊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改革,是在现有领导体制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所以,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因此,不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完善,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得不到发挥。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确立,都经过从不健全、不完善、不巩固到比较健全、比较完善、比较巩固的发展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期间还常常有重大的起伏。

社会主义制度是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没有人剥削人的崭新制度,这个新制度虽然是好的,但是还很不完善,改革是为了解决矛盾和克服弊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变革的形式。

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普遍、发展中的一种现象,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能够具有活力的原因。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不同于过去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但是,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曾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来看,它的作用并不亚于过去的革命。这场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僵化的体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首先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进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一切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环节,包括管理僵化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只有使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协调进行,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改革态势,才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也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对中国来说,就是要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要做到这些,我个人考虑有三条:第一,党和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体制要增强活力,就是说不要僵化,要用新脑筋来对待新事物;第二,要真正提高效率;第三,要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同上,第241页)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也是一个大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

(四)改革又是一个实验

邓小平指出:“我们也讲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从另一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实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我们要摸索前进。干这样的一场革命,既然是一个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页)改革又是一个实验,也就是说难免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因此在改革中就不能盲目的争论姓“社”或者姓“资”的问题,也不能期待所有的设计和理论成果完备以后再去推进改革。实践中是第一性的,在改革的试验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要怕犯错误,也不要回避错误,要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将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有了这样的信心,才能有恰当的决策。我总是鼓励我们的同志更大胆一些。”(同上,第268页)“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同上,第135页)(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开放,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近代世界性的市场形成以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日益加强,封闭只能是捆住自己的手脚,降低自己的效益,错失发展的良机。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从经济上看,对外开放,就是把一国经济融进世界经济体系,把一国国内市场融进国际市场体系。对外开放也是一种改革。对外开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客观要求,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邓小平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上,第78页)对外开放,也是全面的开放,是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全面的开放。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放的制度,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崭新、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济运行形式、管理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因此,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同上,第117页)对外开放也是对所有国家的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不发达国家开放;既对西方国家开放,也对东方国家开放。先进的管理方法,科学技术需要我们学习,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中无论是垂直分布还是水平分工,纷纷都需要我们加强合作,拓宽对外交流的形式和渠道。

所以,对外开放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91页)我国经济领域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渠道同世界各国广泛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国际上的各种优势资源和国际市场,同时充分发挥本国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优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要利用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这既明确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已从过去简单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转向新的、更高层次,即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市场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运用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全面获取比较利益。

与此相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开放的形式主要是:第一,通过对外贸易,对国际商品市场开放;第二,通过引进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与援助,对国际资金市场开放;第三,通过国际科技交流、国际技术转让,对国际技术市场开放;第四,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国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等,对国际劳务市场开放。其中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是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两大基本形式。

从对外开放的广度来看,要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首先,要更多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和技术,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和形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从政策、立法等各方面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其次,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一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济手段,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并提高我国的经济管理水平。再次,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世界各国先进的智力资源。

从对外开放的方式上,我们既要学习、吸收和利用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我们不仅应在联合国、亚太经济合作理事会等国际和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要走出去,使我国的企业、人员、资金、管理全面进入世界市场,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使中国的经济走向世界。

(六)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